close

領導力成長的第十二封信:雁行理論

惟雯

 

一、相互提攜的勝利團隊

 

每個秋天,你可見到雁群為過冬而南飛,沿途以V字隊形飛行

當一隻雁鳥展翅拍打時,其他的雁鳥立刻跟進,將整個鳥群抬升。

借著V字隊形,整個雁群比每隻雁鳥單飛時,至少增加71個百分比的飛行距離。

   

與擁有相同目標的人同行,能更快速,更容易地到達目的地,因為彼此之間能互相推動。

野雁每年要飛行好幾萬英里,光是一天內就可以飛越好幾百英里的距離,真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觀,而牠們就是靠著隨時不斷的互相鼓舞來達到目的地。

 

二、寂寞孤軍不成調

 

沒有一隻野雁能升得太高,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飛行...

當一隻野雁脫隊時,他立刻感到獨自飛行時的遲緩、拖拉與吃力,所以很快又會回到隊形中,繼續利用前一隻鳥振翅所造成的浮力。

   

如果我們擁用像野雁一樣的感覺,我們就會懂得留在隊裡,跟隨那些與我們走在同一條道路上,同時又在前面領路的人,而靠著隨時不斷的互相鼓舞來達到目的地。

 

三、領隊是責任的舞台

   

當飛在最前面領隊的野雁疲倦了,它會自動退到隊伍的側翼,改由另一隻有經驗的野雁接替飛在隊形的最前端,繼續帶領著大家朝前方飛行,而整個隊伍的速度並不會減慢,一直保持著前進的速度。

   

輪流從事繁重的工作是合理的,輪流擔任與共享領導權是必要及明智的,對人或對南飛的野雁都一樣。

 

四、任何人都需要不斷的被鼓舞

   

不要以為後面的野雁不重要,飛行在後的野雁也會利用叫聲,鼓勵前面的同伴來保持整體的速度,繼續前進…。

   

野雁的叫聲不但熱情十足,而且足以給人精神鼓舞....如果我們擁有野雁的智慧,我們定將像牠們一樣互相扶持。

 

五、相知、相惜

   

當有一隻雁生病或受傷時,會有其他兩隻雁由隊伍中飛下來協助保護牠,直到牠康復或死亡為止…, 然後牠們自己組成隊伍開始飛行,努力去追趕上原來的雁群…。

   

野雁們都可以如此,如果我們也擁有野雁的感覺,我們也將像牠們一樣知道互相扶持,即使是困難的時刻或在平順的時候……。

 

 

註﹕

 

雁行理論(Flying-geese theory) 是日本學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於1935年所提出 (日語原稱「雁行形態論」);在1961年出版的《世界經濟失衡成長理論》(A Theory of Unbalance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又再次提及。

 

所謂「雁行理論」是指產業的興衰現象,當成本條件改變時,產業就會被迫從先進國家移到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就像雁鳥在結隊飛行時所呈現的V字形,由一隻領頭雁帶頭飛向氣候適宜的地區;亦即,依特定產業的興起、成長、成熟、衰退等過程,好像大雁帶小雁般,該產業乃視比較利益而轉移到後進地區。

 

雁行理論說明了日本做為「領頭雁」,將經濟勢力擴張到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國 (NIEs),進一步深入東南亞、中國及南亞諸國的發展模式。

 

雁行理論在戰後進一步被用來結合美國學者Raymond Vernon解釋生產的跨國流動所提出的產品生命週期理論(Product life-cycle theory),以建構依比較利益法則所形成的區域分工模式。

唯隨著199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泡沫化,以及1997年暴發的亞洲金融危機,雁行發展模式也受到質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