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家大小事34:遠離塑化劑危害

楊惟婷

 

一家只有四名員工的昱伸公司,竟然引爆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塑化劑汙染案」。這股塑化劑風暴,不但打趴了台灣數百家食品飲料廠商,五百多件食品「染黑」,也讓原本是台灣之光的台灣食品被貼上了「黑心」標籤,各國也紛紛禁止台灣相關產品進口。

 

「塑化劑配方我用了三十多年。」昱伸負責人賴俊傑的告白,讓人從腳底麻到頭皮。大家竟然吃了近三十年的塑化毒物,民眾不禁恐慌,「除了塑化劑之外,是否還吃了其他毒物?」

 

令人訝異的是,長達三十年的時間,為什麼被用來製造潤滑油、汽車保險桿或地板的塑化劑,竟然政府法規無力防範,有毒塑化劑僅須申報即可製造、販售,可以公然地賣給香料食品廠,卻無人禁止,無法可管。

 

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認為,未來政府必須要做好源頭控管,才可以掌控工業用塑化劑流向。所謂「源頭控制法」,就是將塑化劑之類的毒性化學物質進行嚴格控管。依據環保署《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被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毒管法》將毒性化學物質共劃分為四類,其中前三類管控較嚴格,除非環保署核發許可證,否則禁止製造、販售;但第四類則僅須申報即可。


事實上,二○○九年環保署曾召開公聽會,討論是否將塑化劑列為第一類毒物。環保署毒物管理處副處長宋浚泙說明,但最後卻因使用廠商眾多,認為將增加其成本,反對聲浪過大而作罷。未來若將塑化劑列為第二類毒性化學物質,就能減少慘劇發生。所謂第二類毒性化學物質,意指有致腫瘤、生育能力受損、畸胎、遺傳因子突變或其他慢性疾病等作用者。

另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提出質疑,目前在市面上的化學物質約有十萬種左右,許多都有毒性,然而被我國列為毒性化學物質的只有271種,且其中有78種(超過四分之一)只被列入管理較為鬆散的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

常見使用的塑化劑有六種,其中還有三種DINP、BBP、DIDP仍未被環保署公告列管。而其對人體的影響,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分別有可能致癌、影響生殖器官、肝臟傷害等危害。

但目前《毒管法》罰則過輕,只要黑心商人蓄意不申報只罰十到五十萬。懲罰太鬆、稽查不足,其實就是造成今日塑化毒風暴的重要元凶,未來亦須修法嚴懲黑心商人

此外,在發生這次事件之前,塑化劑早就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在環境中隨處可見。只要是塑膠相關製品,絕大部分都含有塑化劑;例如:食品包裝材料、塑膠地板、玩具、化妝品、油漆等,不管是吃的、喝的、擦的、聞的,都可能會接觸到微量的塑化劑。

 

依成大研究團隊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台灣居家環境因高度塑膠化,室內每克灰塵含DEHP平均濃度高達含一.三七毫克,居全球之冠;而居家環境過度使用塑膠製品,導致女童性早熟及兒童罹患過敏氣喘風險升高。李俊璋教授亦指出,各種家品電纜線使用時或待機狀況下,溫度升高也會釋放出DEHP;使用微波爐加熱保鮮膜包裝食品也是居家室內DEHP濃度升高的主要汙染源。

 

毒物醫學專家的國立陽明大學職業醫學科醫師林純吉指出,塑化劑是環境荷爾蒙的一種,對健康的不良影響包括:女性初經提前、男性隱睪症增加和糖尿病等。

林純吉醫師表示,塑化劑如果進入人體,絕大部分在24~48小時內會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所以,如果不是長期持續性的暴露或食用,對於人體應不至於有太大的影響,民眾不用太緊張。

林純吉醫師亦指出,民眾如果想要遠離塑化劑,可以從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做起;例如:儘量避免用塑膠袋裝熱食熱湯,少吃速食、外食和微波即食食物、居家生活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多洗手,都是避開塑化劑危害的第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