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寄情59:阿里巴巴大資料

末日之戰

楊惟雯

 

當大資料開啟一個全新時代,阿里巴巴集團也希望能從海量交易資料中挖掘有價值的內容,當然阿里也是最有資本進行大資料遙想的公司。十年來,阿里資料平臺的伺服器上,已經累積超過100PB的資料,但這仍猶如在大海中航行一葉扁舟。

 

一、馬雲的大資料末日之戰

 

馬雲的鴻鵠之志指導的大資料末日之戰,是一系列的戰略佈局。

2010年,出重整的搜索業務“一淘”;
2011年收購資料屬性公司CNZZ;
近期又接連收購友盟、入股新浪微博和高德,搶佔資料來源
在物流領域,阿里由天貓主導建設了與各大配送公司對接的“天網體系” ;
目前又牽頭成立智慧骨幹物流網路“菜鳥科技”,構建物流資訊資料平臺。

阿里巴巴集團的大資料末日之戰已然起手開局。

 

二、回到從前--大資料分享平臺建制過程

 

2003年的淘寶還是個“小朋友”,一個不起眼的購物平臺,遠不如當時的易趣名氣大,甚至還有人預言淘寶會在18個月內夭折。

但淘寶交易量幾乎呈指數增長,這一年也是淘寶學習當時最大的對手—易趣,並擁有第一款嚴格意義上的資料產品——“淘資料”,這是一份經營資料的報表,為集團內部各業務公司、部門提供經營報表的檢索生成工具。

 

2009年,阿里資料開始進入產品化時代。“淘資料”從一個內部報表系統躍升為內部資料統稱。脫胎於“雅虎統計”的工具“量子恒道”,為外部商戶提供統計分析工具,用於跟蹤自有店鋪流量、點擊、購買等資料的變化。

 

這一系列變革之後,阿里最高層提出了“資料開放”。2010年初,淘寶推出“資料魔方”,第一次向市場開放了全域市場資料,這款付費產品成為了大中型商戶追捧的資料利器。

 

當然,簡單的資料收集、分析並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大資料。

2012年7月,阿里巴巴集團的“聚石塔”正式發佈,“大資料分享平臺”戰略全面展開。這意味著,整合阿里旗下所有電商模式的“基石”——大資料平臺初步成形,阿里巴巴集團正在重新認識電子商務:成為更強壯的資料平臺----服務電商。同時,馬雲在“聚石塔”發佈的時候,宣佈了阿里集團未來新戰略:平臺、金融、資料

 

三、阿里集團未來新戰略:平臺、金融、資料

 

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說﹕“阿里本質上,未來會是一家資料運營公司。”在新的公司級戰略裡,阿里巴巴正低調、卻盡一切努力以資料作為行動新方向。

 

首先發招的便是阿里金融。基於採集到的海量企業資料,阿里金融資料團隊設計的模型綜合了信用記錄、成交數額等結構化資料,以及使用者評論等非結構化資料,加上外部搜集的用電量、銀行信貸等資料,可就放貸與否、放貸額度精準決策,其貸款不良率僅為0.78%

 

阿里金融負責人舉了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例如你是淘寶賣家,你每月的交易額、發貨位址、手機號段、家庭住址、性別等等資料都被作為信用評價的一個維度採集起來。而這個維度,銀行是不可能採納的,因為他們依然用的是上門調研的方式,人力、時間成本太高,並且也不可能長期跟蹤。有時候碎片資料可以反映全域,這種資料在模型中的權重就會比較高。

 

事實上,阿裡內部對資料的運用不僅僅體現在商業產品上,資料也在大大縮短、簡化內部的業務流程。資料最終的指向,是積累的信用,包括個人信用、也包括企業信用。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這個目標服務。首先將資料變成信用,良好的信用又可以取得貸款、獲得更好的服務,增加你的財富,這是一個良性迴圈,也就是資料的附加價值。

 

四、菜鳥網路補強最後一哩路

 

橫空出世的“菜鳥網路”,即要利用大資料打造一張全國24小時可達的智慧物流網路的雄心。根據馬雲的藍圖,這絕非一個傳統的全國物流倉儲網路(內部代號地網),而是要以互聯網的方式來運營——基於對交易資訊的資料採擷結果,以及雲端計算的方式,來對物流進行全域智慧調控(內部代號天網)。沒有大資料的應用,天地兩網不可能合一。

 

跋、馬雲打造的未來世界---商者無域

 

近期阿裡巴巴在移動互聯網市場頻頻出手,未來也許有可能將資料進行融合,使用者的各種資訊得以呈現在一個全景圖裡面,即使在完全陌生的城市,借助這種服務,你可以知道附近哪家店支援支付寶付款,微博上哪個網友剛剛在附近的咖啡店歇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