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采風錄16:德國的全民義務教育

楊惟雯

 

大國崛起,軟實力至關重要。
二戰失敗之後,為什麼德國又能快速崛起?
其中,教育和文化到底對德國的崛起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其成功的經驗對當代中國有何啟示?

 

一、運用國民義務教育,塑造優質民族性

 

據研究,德國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高度重視國民教育,著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國民素質,從而為國家的振興提供強大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

透過紮實的國民教育,德國培養以下的民族精神:
一是講理性,守紀律,辦事嚴謹認真、一絲不苟
二是文化素質普遍較高,說話有修養,知識面廣,不怕辯論
三是崇尚自強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滿足

 

誠如,普魯士元帥毛奇在普法戰爭勝利後曾經自豪地說:“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法》的國家。早在1717年,普魯士帝國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頒布了一項《義務教育規定》,明文規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貴賤,都必須接受教育”。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為它的公民提供免費教育,通過教育,灌輸民族統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
當有些大臣勸威廉一世考慮辦學經費問題時,國王斬釘截鐵地說:“這些錢相對於我的長遠收益來說,算得了什麼?我推廣教育,改善的將是我整個國民的素質啊!”
威廉一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繼位後,堅決貫徹義務教育的基本國策,於1763年8月12日親自簽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義務教育法》。

 

二、德國的教育理念改革

 

德國在發展教育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變革。主張:
一是公民受教育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將來在社會做更大的貢獻。
二是提倡教育和研究的有機結合。
三是建立靈活的教育制度。
四是職業技術教育十分發達。

 

德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到19世紀60年代,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
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還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柏林大學。國王威廉三世把豪華的王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同時保證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乾涉教育和學術活動。柏林大學的活力與人才培養,為德國強國夢想的實現奠定了基礎,也為全世界現代大學模式開了先河。

 

全民義務教育為德國培養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教育更給德國帶來了創造和發明。國民素質的大幅提高使德國終於在1871年實現了統一,並一躍而成為世界一流強國。
19世紀中期後,德國的科學家所做的貢獻,比英國、美國、法國的總和還多得多。從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發明創造方面,德國取得的成果達到202項,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國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國之一。

 

德國運用國民教育培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是德國崛起的一重要經驗。同時,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又在德國崛起的進程中,發揮了強化的重要作用。

 

由於德意志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傳統,產生過許多舉世聞名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大音樂家,如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海德格爾、愛因斯坦、巴赫、歌德、海涅等等。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影響了廣大的德國民眾,成為德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德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中,有三個地方印象深刻:
一是講理性,守紀律,辦事嚴謹認真、一絲不苟。
二是文化素質普遍較高,說話有修養,知識面廣,不怕辯論。
三是崇尚自強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滿足。

 

歌德的《浮士德》所講述的故事就生動、深刻地反映了德意志民族那種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精益求精、永不滿足於現狀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很多德國人身上體現得比較突出。一直到現在,德國的產品質量在世界上有口皆碑,舉世公認,其原因就是他們保證質量,不斷改進,總是追求更美好、更完善的目標。正是由於有了這種永無止境的追求精神,德意志民族才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才可以在二戰失敗的廢墟上,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國家迅速恢復元氣,重新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

 

三、德國崛起,給當代中國發展的重要啟示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德國是個典型的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研究德國崛起的歷史,對於當代中國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德國崛起的歷史,可提供以下經驗總結:
一,要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這種統一包括了政治上、思想上、經濟上的統一。
二,要努力爭取和利用一個相對和平的周邊環境來發展自己。
三,要注重科教興國。國家的責任,在於組織和引導人民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四,要致力於用長遠的目光來謀劃可持續發展
五,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確保社會穩定,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對和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