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采風錄14:美式開放的教育方式

楊惟雯

 

何謂美式教育?看倌可先看看下面一個翻轉課堂的案例—

 

當我把九歲的兒子帶到美國,送他進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時,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並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終日憂心忡忡。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
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沒有教科書。

 

那個金髮碧眼的美國女教師看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六年級以前,他的數學不用學了!」

面對她充滿善意的笑臉,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懷疑把兒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的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傷。

在中國,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他沒了負擔,這能叫上學嗎?

 

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著給我一句美國英語:「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

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懷念中國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牌。

 

不過,事已致此,也只能聽天由命。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之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

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著借來的書一邊打著電腦,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這叫作業嗎?一看孩子打在電腦螢幕上的標題,我真有些哭笑不得 ---《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樣大的題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嗎?於是我嚴聲厲色地問是誰的主意?

 

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

 

我聽了,連嘆息的力氣也沒有了,我真不知道讓一個十歲的孩子去做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

只覺得一個十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兒子就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列印出來的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

我沒贊成,也沒批評,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楞,一是因為我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

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三十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範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著邊際了。

兒子真誠地問我:「餃子是文化嗎?」
為了不耽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一番氣力氣我們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探討,反反覆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電腦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

 

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麼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

但願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在餃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無疑是把文章作出來了,這次列印出來的是十頁,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著一本本的參考書。

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超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
那自信的樣子,似乎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

 

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

 

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
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是她為我們感到震驚。
「是不是?」兒子問我。

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子懂了這麼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作的孩子,還有什麼不敢斷言的事嗎?

 

兒子六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

「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

「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

「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

 

這就是美式教育,訓練一個人獨立思考、搜集資料、解決問題……

 

**********************************************************

 

另外,美國人又如何培養其人民的創造力?

 

縱觀世界,美國無疑是最富有創造力的國家。建國雖然只有短短兩百多年的歷史,然而它的科學技術發明一直在世界上獨領風騷。迄今為止,美國已經有350餘人獲得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只算從小就在美國接受教育者)。今日的家電,諸如電燈、電話、電視機、電腦等,都是美國人發明的。現在人人離不開的手機,三大軟體系統都是美國公司開發的,即蘋果、谷歌和微軟。

 

培養創新能力這個系統工程所涉及的因素很多,諸如建設一流的高等教育、構建多元文化的社會、提高社會的寬容度…等等,這些都需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去實現,只有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方可以付諸實施。

 

根據美國如何培養大眾創造力的成功經驗,以下歸納有關的觀念政策:

 

1、政府在各地興建許多“兒童發現博物館”以培養兒童的創造思維  

 

大眾的思維水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高端人才的培養。這就應該明白大師的培養不光是學校的責任,也是社會、政府的職責。
美國社會和各級政府在這方面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們執政的一個目標就是培養大眾的創造性思維,特別是動手能力,為此而投資興建各種各樣的益智娛樂設施。  
例如,斯坦福大學附近的聖荷西市就有一個“兒童發現博物館”,這博物館中有適合各種年齡段兒童的項目,從一兩歲的嬰兒到十幾歲的小孩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樂趣。裡邊有讓小孩用彩色的繩子編織東西;通過玩水的遊戲瞭解水的特性;玩空氣動力的遊戲讓小孩知道空氣的物理性質;還有根據槓桿原理設計的遊戲,如何造弓形橋;交通燈的開關變換;急救車、救火車的樣品展覽…等等。  

 

2、大眾自發組織科技俱樂部  

 

大眾的思維水準決定著大師的出現,大眾的社會活動範圍決定著大師產生的領域。美國大眾有一種社會風尚,非常值得我們借鑒,那就是具有共同科技愛好的人自發組織起來,定期聚會交流思想。
蘋果公司就是這種社會風尚的產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與斯坦福大學緊鄰的帕洛奧圖鎮出現了一個“家用電腦俱樂部”,它把該地區具有共同愛好的人團聚在一起。在電腦剛剛興起的時代,這種組織使得各種思想或者點子迅速在具有共同愛好的人群中交流傳播。  

 

蘋果公司的首席工程師沃茲形容第一次俱樂部會議對他的影響:“那天晚上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晚上。”沃茲和約伯斯初期的創意和機遇都直接來自這個俱樂部。
沃茲在這次聚會上看到一個微處理器的規格表,那天晚上回到家裡,沃茲就開始設計後來成為Apple I電腦草圖,嘗試把鍵盤、螢幕、電腦整合在一套個人裝置中。沃茲在此基礎上又設計出了升級版Apple II電腦,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個人電腦,被譽為人類最偉大的100個發明之一。這款電腦一出來就風靡世界,是蘋果公司賴以建立的經濟支柱,沃茲和約伯斯還被雷根政府授予“總統發明獎”。  
這個家用電腦俱樂部對約伯斯和沃茲的創業生涯至為關鍵,他們的創造欲望、設計靈感、第一個買主都是在這個俱樂部得到的。

 

3、著名的高速粒子加速器實驗室也對民眾開放 

 

讓大眾走進科學是美國科研機構的重大使命之一。約伯斯這位發明天才就是得益于美國科學界的這一傳統,使得他很小就有機會接觸到各種精緻的科技產品,養成了對電子發明的好奇心。美國重大的科研機構每年都有向大眾開放的開放日。約伯斯童年的時候,他爸爸曾經帶他到附近的森尼韋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究中心去參觀。這個中心的職責主要是分析U-2偵察機拍攝的蘇聯照片。就是在這裡約伯斯第一次看到了電腦,讓他興奮不已。

約伯斯並沒有讀過大學電腦學科,他對電子知識和好奇心大都來自於他周邊的環境。在造就一個人才上,環境薰陶比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一點都不差。所以說教育是個全社會的問題,需要大家一起關心一起努力。美國的重大科研機構大都有這樣一個重大使命,讓民眾走近科學。斯坦福大學的高速粒子加速器(SLAC)實驗室世界聞名,而這個實驗室更有一年一度的“大眾科學普及日”,有科學家利用各種精美的圖片向大眾展示他們的研究原理和應用前景。聽眾大都是來自附近社區的,既有小孩,也有老人。  

 

4、旅遊景點大多設益智項目  

 

從學校到社會,美國的方方面面都體現出一種理念:“讓科技發明娛樂化。”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讓民眾從娛樂中學習科學知識,啟發創造發明的意識和靈感;二是把高深的科學技術變成輕鬆好玩的東西,讓大眾體驗到其中的樂趣。  
美國的旅遊景點大都有“寓教於樂”的益智項目。例如,蒙特雷海灣位於太平洋沿岸,離三藩市灣區不到兩個小時的車程,這裡有一個水族館。這裡除了有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外,還有一個仿生學影視節目,大約15分鐘左右,講述當今高科技領域的海洋生物仿生學知識,比如高速列車的車頭形狀是受某種魚類體型的啟發而設計的,用以減小空氣阻力。  
又如洛杉磯的迪士尼樂園有一個獨特的項目,就是現代科技館,藉以宣傳最新的科技。這裡有利用最新科技而設計的各種娛樂遊戲,還展示還沒有進入市場的各種最先進的科技發明,告訴你下一代的科技產品是什麼。最讓人們興奮的項目就是機器人從你的身邊悄悄走過,讓人們難辨真假。來這裡遊玩的多是小孩,從小就讓他們耳濡目染最先進的科技,激發他們科技發明的興趣。  

 

5、科學家樂意為大眾服務  

 

美國知名的學者都有一種意識,向大眾普及科技知識,拉近大眾與他們的距離,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
以斯坦福大學電腦系的元老高德納教授為例來說明這一點。他的工作對電腦革命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譽為“演算法分析之父”,得過包括“圖靈獎”在內的幾乎所有電腦行業的大獎。高德納73歲時,被授予“斯坦福工程科學家英雄”。他是斯坦福大學歷史上第五位獲得這項殊榮的人,前四位中有兩個分別是惠普公司的創始人帕卡德和休利特。  
在2011年5月12日,大學給他舉辦了一場慶祝會,會上發佈了高德納剛剛出版的兩本大部頭著作《程式設計原理》和《趣味與遊戲程式設計》,前者是高深的電腦理論,後者是面向大眾的普及讀物。他說道:“寫作完這兩書,如同完成了一次心靈與時代的對話”。  
高德納教授給我們一個啟發,做嚴肅的研究之餘,可以做些有趣輕鬆的東西。所說的“寓教於樂”,這是針對學生的,“寓研于樂”,這是針對學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