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棠說33:一帶一路的機遇

楊惟雯

 

一帶:

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運輸大通道,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

一路:

串連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長期目標。

 

沿線經濟規模:涵蓋沿線26國、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全球3成GDP

 

 

其他重要數字:

■沿線國家及地區:26個

■貨物及服務出口占全世界比例:23.9%

■歐亞鐵路網:8.1萬公里

 

基本上,此號稱涵蓋沿線26國、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全球3成GDP的「一帶一路」戰略,未來主要機遇是什麼?

 

機遇一、走向「亞洲中心國」的戰略契機

 

“一路一帶”是中國近代最大幅度的對外戰略調整。在世界經濟整體低迷、許多國家經濟增長減速的國際大背景之下,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薛力認為,一帶一路也是五千年治理天下觀念改變的分水嶺。

自古以來,中國自命「天朝」,以待外邦來朝聖。現在,中國看見世界很大,習近平主席改變了中國的自我定位,主動走出去,且積極影響別人,將中國從東亞國家,變成「亞洲中心國家」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劉古昌認為,“一路一帶”的基本要義是借用古絲路的歷史符號,突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主題,積極主動地發展同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一頭繫著繁榮的東亞經濟圈,另一頭繫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其建設的重點障礙和關鍵環節在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中亞地區

中亞地區是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屏障和經貿、能源戰略合作夥伴。

2013年,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全面提升至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經貿合作規模從建交初期至今已增長上百倍。

在李建民看來,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種創新的合作模式和有效途徑。她解釋説,經濟帶提倡不同發展水準、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開展平等合作,共用發展成果,把地緣優勢轉換為務實合作的成果。

 

機遇二、「大國和平崛起」的戰略契機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上 “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不絕於耳。“一帶一路”的建設,正是中國在向世界各國釋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國崛起不以損害別國的利益為代價

 

目前,“一路一帶”區域已經有多個區域性合作組織和區域經濟合作方案,如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一體化、美國倡導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歐盟的“新中亞戰略”等。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認為,絲路經濟帶是大國角力的舞臺,中亞於俄羅斯、南亞於印度都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政治與安全利益。中國在該地區要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強與這些國家在能源、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的溝通和協作,共同推進“一路一帶”的建設。

 

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邢廣程也表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最主要的兩個方面﹕包括歐亞大聯通和投資貿易便利化,目的並不是取代歐亞大陸的其他區域性國際組織,而是起到串聯、疏通的作用,實現共贏

 

機遇三、對內有利去化中國過剩產能,對外有利創造世界經濟新增長點

 

“一路一帶”是中國近期推出來的一項重要戰略。由於近年來,“一帶一路”周邊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放緩,加上這些國家的基礎建設相對落後,以鐵路建設為例,多數國家鐵路里程與國土面積之比在1%以下。而與此相對照,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經驗豐富,部分領域甚至存在產能過剩。這些產能可以通過增加需求的方式來解決,其中一種便是擴展海外市場。

“一路一帶”這項戰略,對外可以通過利用中國的資金和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有利於創造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發展中國家居民的福利;對內則有利於化解中國的過剩生產能力、穩定國內經濟增長。

 

雖然“一路一帶”計劃的投資項目大多都建在國外基礎設施投資上,如沿線城市道路、地鐵…等基礎設施,可以繁榮沿線城市經濟、增加稅收、推升房價地價、提升居民福利,此很難直接提升國內的經濟價值。但是,這些投資能夠加快相關國家與中國經濟的融合,有利於中國更便捷地從這些國家獲取資源、能源,也有利於中國商品對這些國家的輸出,從而間接給中國創造經濟價值,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長期關注中國政經發展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也點出,中國累積了4兆美元外匯存底,不能全部押在買外債,必須找到其他多元投資組合,長期才不致受制於人。

尤其目前中國國內因為總需求不足而進入去產能狀態,引發大量企業倒閉、工人下崗,也是帶來全民福利的凈損失。所以,目前中國對外投資的機會成本相對低。盡管對外投資的低回報率看起來是在浪費資源,但追根溯源——它穩定了就業、也穩定了社會

 

從上述視角來審視“一路一帶” 效益,可看出“一路一帶”帶來的投資需求為中國過剩生產能力找到了一個新的出路,有利於國內經濟增長和就業的穩定。而它所帶來的國家間經濟融合,將提升中國長期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從這兩點算賬,“一路一帶”的投資回報率已經不低了。

 

更何況,建設“一帶一路”可取得全球化經濟發展主導權,也意謂著中央對地方政府或對國、民營企業,將會下放更多資源,並引領他們化整為零,「我帶著你,你帶著錢」,以增進全球經濟發展手段,全力走出去。目前中國33個省市區中,就有31個趕提計劃,搶搭一帶一路列車。

 

機遇四、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後,這條貫通中國、亞太和歐洲經濟圈的世界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正在穩步建設中。因此,隨著圈內近60個國家經貿往來密切,合作加深,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也將提速。

 

中國政府已意識到,除盡力通過增加國內消費以彌補全球需求不振外,還存在許多拓展新貿易並投資實體基礎設施的機遇,而且此類機遇並非僅存在於中國,還包括其眾多貿易伙伴。

 

尤其,中國不僅擁有產業輸出能力,還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做為“走出去”的後盾。專家指出,外儲中的一部分可以作為與“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經貿合作的資本金,而這些國家也可以在與中國的合作中得到發展。

 

整體來看,“一帶一路”戰略將為各國完善道路、油氣管理、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支援;可以促進這些國家商品市場的豐富,擴大對外貿易額;可以形成改善這些國家國內投資環境的動力,以增加外來投資;進一步密切與外部世界,尤其是與中國和歐洲國家之間的聯系等。

當然,在中國主導下,隨著產業和資本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國門,人民幣國際化也將加速前行的步伐。尤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占世界總人口六成,經濟總量近三成,“一帶一路”戰略將有助於在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中形成“人民幣區”。

 

當“一帶一路”把中國和眾多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更緊密地融合起來,未來將逐漸形成一個類似歐元區的‘人民幣區’,在這個區域內,多邊貿易均可使用人民幣結算。中國的商品、服務和投資也將因此進入更多新市場、新領域,並逐漸遠離對美國和歐洲市場的依賴。

 

預估,中國在“一帶一路”上的總投資有望達到1.6萬億美元。且中國對‘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貿易、信貸、投資合作中,會有一部分以人民幣運作。同時,隨著中國與這些國家資本和貿易往來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國家有可能用人民幣做為交易貨幣,甚至作為本國的儲備貨幣,有利未來這一區域成為‘人民幣區’。

 

當然,人民幣國際化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屬於初始嘗試階段,不可能短時間內取代當地傳統使用的國際貨幣,是一個逐漸替代的過程。未來,中國在與“一帶一路”區域內國家的往來中,要通過貿易和投資做鋪墊,加強與這些國家實體經濟的往來,要真實滿足對方的需求,互利共贏,才會使當地產生對人民幣金融產品的需求,而不能單純從金融角度貿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跨境人民幣業務快速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還是市場需求。央行副行長胡曉煉指出,在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政策導向上,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的。

 

尤其,人民幣大幅貶值或大幅波動都不利於國際化進程,要保持匯率相對穩定才有可能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機遇五、促成世界經濟新增長源

 

“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人,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張文才日前表示,“一帶一路”將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增長源

 

張文才表示,中國倡導建設的“一帶一路”戰略正步入務實合作階段,沿線各國不僅實現了地域上的互聯互通,還打造了新的貿易走廊、經濟走廊,使得沿線各國在經濟、金融、民間交往以及人文等方面有更多合作機會,經濟實現更多增長,擁有更多市場,更好的基礎設施。

 

張文才更強調,“一帶一路”戰略為沿線國家描繪了非常宏偉的合作發展願景,隨經濟貿易合作的增加,必然推動金融合作,包括人民幣在周邊貿易國家的使用。這意味人民幣將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不過,對於中國轉向“資本凈輸出國”,張文才認為“一帶一路”戰略雖然目標宏偉,但實施過程可能非常艱難,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各部分的投入和前期准備等。比如,從亞行做的關於四個中亞國家能源需求的研究看,從2013-2022年,就需要360億美元,而這僅僅是能源方面。所以,中國下一步關鍵要考慮怎樣做好規劃,怎樣做好協調,充分發揮雙邊、多邊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完成宏偉的計劃。

 

總結來說,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更多私人投資者走出去,有利於中國經濟下一步的發展,也有利於推動世界經濟的增長。

 

機遇六、給現代物流和國際貨代行業帶來新機遇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紀壽文在論壇上提出,“隨著國際運輸和物流的發展,沿線地區之間的經貿交流日益增多,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交通優勢變為流通優勢。所以,“一帶一路”的發展將有力地推動沿線資源、資金、技術、資訊、文化、科技的廣泛交流,促進沿線城市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終形成以陸、海、空運輸線為主軸,以沿線大、中城市為依託,東西結合、雙向開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具有強大內聚力和輻射力的經濟走廊,進而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匯融合的巨大經濟帶。”

 

因此,‘一路一帶’藍圖,也給現代物流國際貨代行業帶來新機遇。紀壽文分析“一路一帶”的物流服務運營體系時説,物流設施平臺、資訊平臺、政策體系的完善是物流發展的基礎。亦即,“一路一帶”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那麼,物流企業和沿線的城市該如何將這一新機遇,轉換為實實在在的增長點?

在紀壽文看來,這需要不斷優化和提升城市與企業的定位,推進城市發展規劃和政策的制定;加速發展集裝箱國際班列,加強統籌整合資源;發展國際物流資訊化和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商業模式;提升貨代物流企業綜合競爭力。

 

紀壽文強調,提升貨代物流企業綜合競爭力,需要培育和提升貨代物流企業的戰略能力和服務能力,這包括市場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

企業需要強化業務基本功,加入優勢供應鏈,業務模式不斷優化,並突出從關注客戶個體向關注客戶供應鏈轉變,從關注成本降低向提升客戶價值轉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