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EB 2010﹕雲端運算概念

楊旭平

一、「雲端運算」的概念

雲端運算(英文:Cloud computing,大陸譯作雲計算),

是一種通過互聯網,為個人和企業使用者提供按需即取資訊服務的運算新方式。

由於資訊是在互聯網上,所以「雲」其實就是泛指「網路」,名稱來自工程師在繪製流程示意圖時,常以一朵雲來代表「網路」。

「端」則指使用端(Client)或泛指使用者運用網路服務來完成事情的方式。因此,臺灣大學資工系黃重憲教授見解:即

「雲端運算」=「網路應用」=「網路運算」。

 

雲端運算的資源是具動態易擴展虛擬化的特性,通過互聯網提供。終端使用者不需要瞭解“雲”中伺服器在哪裡,只需透過網際網路及瀏覽器就能得到相應的資訊服務,此即被稱為雲端運算。

 

二、雲端運算的發展史

隨著資訊硬體效能提升、行動裝置的多元化,加上無線寬頻的普及等面向,雲端運算產業已從早期的網路撥接(Modem),歷經網路伺服器(Web Server)、主機代管(Web Hosting)、到現今發展的應用程式代管(ASP)。

 

(1)網路的蠻荒期

大概在十幾年前,網路還不普及,即使能與網際網路接上軌,透過傳統電話數據機進行資訊交換,也常會遭遇當機慘狀。

若想上網找資料,也因網站不夠多,更沒Google這麼強大的搜尋引擎,時常事倍功半,此時跑圖書館反而是更實際的方法。

當時,你使用最多的,可能就只是E-mail。

 

(2)個人電腦的孤兒期

由於網路的不普及,因此使用個人電腦處理文書、影像繪圖、科學計算都必須在一部電腦上獨立運作,為搭配强大作業系統升級(286、…、WINDOW7) ,個人電腦內硬體配備的好壞就變得非常重要。

那時,想在電腦玩遊戲都是單機版,要玩多人大富翁,你得聚集幾個朋友搬些椅子在電腦前,大家輪流透過同一組鍵盤滑鼠操作。

 

(3)BBS站的「網路應用」

BBS站又稱為「電子佈告欄」,主要是提供文字模式的訊息交換平臺,申請 BBS站的帳號後,你可以在佈告欄留言,或加入某個主題進行討論(有點類似現在的討論區),還可跟特定的網友用「站內信」交換意見,所有的工作只要用軟體連線到指定電腦,就可以開始作業,包括編輯文字訊息、接收站內信,這都是在遠端主機中,也就是資料不在你的電腦內,你只是用指令在操作遠端的電腦幫你做事情。

千萬別小看這場景,它可具備了雲端運算的基本概念「運算的工作在遠端電腦進行,本機只是負責單純的操作」;只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用BBS來比喻雲端運算未免太小題大作,因為BBS的資料量很小,只是單純的文字字元,沒有複雜的圖形處理工作,或者龐大的數據運算需求,還不構成近代「雲端運算」的規模。

 

(4)雲端運算初體驗

隨著網路的發展快速,傳輸頻寬也越來越大,網路能做的事情更多了。

譬如,你用過Gmail、Google Docs、Google Talk、iGoogle、Google Calendar等線上應用嗎?這就是雲端運算的基礎運用!

瀏覽器連上指定的網站,就能開始編輯文件然後「線上」存檔,在公司沒寫完的稿子,回家還可以連上網路繼續寫;Google Spreadsheet圖形化的線上試算表,定義公式後填入數值,計算工作都是靠Google主機內的處理器;這些工作與我們使用的電腦性能無關,只有網路連接速度是問題。

 

其實上面的概念,昇陽在90年代末期就提出過「網路電腦」的構想,並且有實體產品問世,可惜的是當時沒有光纖電纜(寬頻),若把工作交由遠端主機處理,再用網路回傳到本機,速度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

另一方面,一般用途的雲端運算,現在能成功的因素還包含介面設計的成功,以Google為例,Ajax設計的人性化介面,只要會在瀏覽器輸入網址就會使用。但昇陽的初期產品,需要用專屬的機器、作業系統,整個架構部署後所費不貲。

尤其像Google Docs的線上文書處理軟體,只要瀏覽器操作,連安裝都不需要了。

 

(5)企業、科學用途的雲端運算

企業與科學用途的雲端運算,處理的項目通常是龐大的數據計算,例如生產排程工作,龐大的生產線加上一堆限制條件(可能是幾十萬條限制),需要在短時間內獲得結果,所以使用者介面變得不是重點,負責運算的機器是否快速又穩定比較重要。

藉助雲端運算,企業只要在本地送出運算式,交由他處強大的超級電腦運算,經過高速計算後可得到最佳解決方案。

 

商用雲端運算主要應用有線性規劃、統計分析。

而科學用途的雲端運算,最經典的應用就是生物科學,例如:分析基因結構(DNA)、基因圖譜定序、解析癌症細胞等。

 

對於企業與科學研究而言,雲端運算的導入能大幅降低成本,不必購置昂貴的超級電腦,與負擔後續的維護成本加上設備折舊費用,只要把運算的原始資料交由市場上專業的處理公司,依照處理器耗費的資源或時間付費即可。

 

未來的資訊產業中,網際網路服務將是主流,於是雲端運算的概念已隨處可見,例如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衛星導航(GPS)、小筆電ipad等行動裝置都可以透過雲端運算,使用者只要輸入簡單指令即能得到大量資訊,效率快又準確。

 

三、「雲端運算」的淵源

「雲端運算」不是「新技術」而是一種新應用概念。其本質大抵承襲自「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及「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先讓我們來認識其源頭。

所謂「分散式運算」,顧名思義,就是將大型工作區分成小塊後,分別交由眾多電腦各自進行運算再彙整結果,以完成單一電腦無力勝任的工作。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1999年啟動的「SETI@home計畫」。該計畫利用超過500萬名參與者的個人電腦的空閒時間進行分析無線電訊號的運算,以期能找出外星生物。

 

「網格運算」則是分散式運算加以延伸的一支,其主要特點在於將各種不同平台、不同架構、不同等級的電腦透過分散式運算的方式做整合運用。而所謂的「網格」指的則是處理分散在各處資料的基準。

由此觀之,「雲端運算」與「網格運算」兩者都是源自分散平行運算,唯獨「網格運算」著眼於整合眾多異構平台,重點概念放在異質系統之間運算資源的整合,簡單來說,就是讓不同等級的電腦、或是不同作業系統的電腦,彼此之間可以透過通訊標準來互相溝通,分享彼此的運算資源。

而「雲端運算」則強調在本地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利用網際網路將龐大的運算處理程序(Process),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Sub process),再交由多部伺服器(Multi- Server)所組成的龐大系統(非異質性),透過搜尋、自動分配與運算分析之後,再將處理結果回傳給使用者端。透過這項技術,網路服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可以在數秒之內,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資訊,達到和「超級電腦」同樣強大效能的網路服務。

 

基本上,雲端技術可以算是網格技術的一個子集合,兩者目的相同,都是要把系統的複雜性隱藏起來,讓使用者只要使用而不需要瞭解系統內部如何運作。而兩者的最大差異只在於運算量,雲端運算大都以單一主機服務使用者,主要較偏向少量而多次的運算,少次而大量的運算易使資源用盡,致使其他服務停擺或拒絕服務;網格運算是以多主機來做運算支援,在少次而大量的運算時較為有效率,在此情況下,網格運算域內的電腦資源可互相支援,不會有資源用盡的疑慮。

 

四、雲端運算基本特性

 

Google 前副總裁李開復博士認為雲端運算具有以下的特性:

  1. 數據存在雲端--資料不放在單機

  2. 軟體存在雲端--軟體的提供方式改變,連上INTERNET即可使用<Ex>:Google DOC

  3. 基於公開的標準協定--open source project,

<Ex>:Linux、Ajax、LAMP

  4. 任何裝置都可以連上雲端--Cell Phone、Notebook

 

五、 雲端運算的商機潛力

 

雲端運算已經被視為繼Web 2.0之後,下一波科技產業的重要商機。根據美林證券估計,未來五年全球雲端運算市場規模將達到950億美元,占全世界軟體市場的12 %。

雲端運算背後龐大的商機潛力,使Google、IBM、微軟、Yahoo、Amazon、Oracle、惠普、戴爾、Sun等各科技大廠,都大舉跨入此領域,搶佔先機。以下分別說明目前正進行雲端運算計畫的國際大廠現況:

 

1、 Google

在美國網路搜尋市場佔有率第一名的 Google,其實很早就將雲端運算概念應用在自家提供的服務上,諸如Gmail、YouTube、Google Docs、Google Talk、Google Calendar、Google Gadget等。

 

漸次成形的Google Apps就是網路辦公室軟體,包括信箱、檔、投影片等。但Google並不因此而滿足,今年才上線的Google App Engine,更是一個網路平臺,讓開發者可自行建立網路應用程式。

 

Google 於2007年10月與 IBM 合資超過 1,500 萬美元,建立 Google 101 大型資料運算中心,並在 2008 年將雲端運算定為未來的發展策略,而這點,可從Google為進軍通訊產業而推出的G-phone看出點端倪。

因此從 Google 大舉佈局雲端應用下,相信在加強「端」連到「雲」的入口和架構完整的商業模式後,是很有機會在未來市場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2、 IBM

在基礎架構方面,IBM也推出藍雲(Blue Cloud)計畫,主要切入點不在於如何提供消費端各種服務,他更專注的是如何提供雲端運算所需擁有的硬體設備與管理軟體,將企業運算任務分成不同組件,分派至最有效率的電腦系統執行,解決企業尖鋒、離鋒時間的系統負荷量問題。

它同時結合網路巨人 Google,著手在全球數個城市建立大型商用數據中心,第一座在中國無錫。

 

3、 Microsoft

除Google外,微軟亦結合自己的優勢,提供軟體與網路平臺作為雲端服務。微軟在雲端的策略是「Software + Service」。預計推出的新作業系統「Azure」,它強調產品的彈性化,將結合Live Mesh開發新功能,並整合各種Live Services;Azure的一項用途,是能讓軟體開發者所撰寫的程式直接在微軟資料中心上線,不需靠公司裡的伺服器;Azure就像是微軟線上服務的地基,紮穩微軟邁向雲端之路。

 

4、 Yahoo

Yahoo將開源雲端運算框架Hadoop,應用在自家搜尋服務的兩千台伺服器上,來處理超過5 Petabytes的網頁內容,建立整個網際網路的網頁索引資料。

此外,Yahoo的雲端產品定位為Consumer Cloud Computing,提供Yahoo! Live、Yahoo! oneConnect、NewsGlobe等線上訊息服務。

而即將正式開放的Yahoo Application Platform,則是提供開發者線上撰寫和執行程式的開放平臺。

 

5、 Amazon

網路零售業龍頭亞馬遜的「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把自己架設好的IT架構與資源開放給其他公司。

Amazon 的 Web Services,透過虛擬化的技術,Amazon EC2搭配 Amazon S3 儲存服務,提供各種不同規格的虛擬主機和儲存空間,使軟體開發者能快速地在上面安裝或執行所需的服務,用完了就結束完全沒有負擔,且只要負擔所使用的時間與資源即可,在成本效益上,這樣的服務由於費用低廉,吸引了很多開發人員使用。

 

6、趨勢科技

約莫是7年前,趨勢科技開始覺得在跟病毒永無止盡的對抗中,漸居下風。批次更新的病毒碼,不僅檔案越變越大,更無法追上新病毒產生的速度(平均每四秒就有一個新病毒)。

 

趨勢認知到,與網路上流竄的病毒對抗,得要找到新方法。趨勢因應之道,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網路來的病毒,就得在網路上解決。具體作法,就是在網路上架一朵「防毒雲」,使用者不用像過去,得要把病毒碼下載到自己的電腦更新,只要透過網路連上防毒雲,就能即時在網路上偵測病毒,既節省硬碟空間,也可縮短因應病毒爆發的處理時間。對趨勢來說,不用像過去要一一通知用戶有新病毒出現,得進行病毒碼更新,只需要把最新的防毒碼放在雲上,用戶連上網路就能自動偵測,網頁瀏覽過程中,在使用者的電腦上,會直接詢問雲網頁是否安全,與病毒的作戰可因此爭取更多預防時間,大幅降低病毒爆發的機會。

且在使用雲端運平臺後,不論美國或臺灣的研究人員,都可以透過同一套運算平臺,共用病毒分析的資料。

 

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在今年趨勢二十週年記者會上這麼說:「雲端運算時代已經來臨。」因為雲端運算徹底改變與用戶往來的方式,過去是趨勢一一面對每位用戶,現在則是趨勢與用戶之間,透過雲溝通往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