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行腳544:相對性認知
惟雯說故事
如果要你遠離人群,一個人到深山裡獨居,你會有什麼感覺?
美國自然主義作家梭羅在28歲時辭去工作,獨自到森林裡的華爾登湖畔蓋了間小木屋,過著隱居生活,並將這段經歷寫成膾炙人口的「湖濱散記」。
當他獨自在森林裡過活時,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這麼偏僻的地方,不會覺得孤單寂寞嗎?」
梭羅回答:「怎麼會?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點,而我們都擠在這個小點裡。」
如果你認為地球很大,你住的地方離人群很遠,那你一個人獨居深山難免會感到孤單寂寞;但如果你認為地球像一粒小米,和這麼多人擠在一粒小米裡,那你可能就會覺得既熱鬧又溫暖。
不同的認知,會讓我們產生不同的感受。
梭羅的看法讓人想起莊子所說的:「明白天地如同一粒小米,知道毫毛如同一座山丘。」
但像梭羅之流,乃一百多年前的知識分子,對宇宙和天文學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但兩千多年前的莊子為什麼也明白「天地如同一粒小米」呢?
這主要來自莊子睿智的「相對性」認知:
既然站在地面看遙遠天際的星星,會覺得它們小如米粒;那麼站在那些星星上面回望我們所居的地球,也會覺得它小如米粒。
運用此「相對性」認知的概念,不管你多大,總還有比你更大的;不管你多小,總還有比你更小的;所以,被大家認為大的其實不大,而被認為小的其實也不小,用另一個標準來衡量,可能就變得很大。
莊子曾說:「這世界上沒有比秋天毫毛的末端更大的東西,而泰山算是小的。」莊子會這樣說,主要是想打破一般人在認知世界時僵化的差別觀。
他提醒我們,所謂的大小、長短、輕重、遠近、多寡等,其實都是相對的,要看和什麼對象作比較,用的又是什麼度量標準。與毫毛作比較,泰山當然很大,但若和地球相較,它就變得很小;毫毛看似很小,但在電子顯微鏡下或用奈米的尺度來衡量,它就變成了龐然大物。
對梭羅來說,「池塘是一個小海洋,而大西洋不過是一個大的華爾登湖」,他在這方面的認知可說與莊子不謀而合。
其實,古今中外的很多智者也都有類似的看法,王陽明的一首詩「蔽月山房」就說:「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要有這種認知,就需要有大眼界。
不同的認知會讓我們對世界、自己和人生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打破僵化的差別觀,學習用相對的角度去觀照、去體會;當你置身於一個小地方時,如果能把它看得很大,那你就會發現其中有著等待你去挖掘、玩味的無盡寶藏;而當你置身於一個大地方時,如果能把它看得很小,那你的心胸就會變得更寬闊與輕鬆;於是,你在滾滾紅塵中就能得到大自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