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集295:路跑運動的傷害防治

楊惟婷

 

跑步是人類最原始的運動,是人類最有效率的有氧運動,穿上跑鞋,就可以邁開腳步向前跑,也因為門檻低,近年來路跑活動興起,形成全民運動。同時,根據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瀛洲估計,跑步蔚為風氣後,運動傷害門診的求診人數卻增加了10~15%,究竟耍怎麼跑步,才能遠離膝蓋、腿部的痠痛與傷害呢?

 

一、路跑運動傷害的成因

 

其實根據許多新的科學證據,長期規律性的跑步根本和下肢的關節退化無關,倒是不運動、太胖造成膝關節退化已經被證實。

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的發炎(例如痛風、類風性關節炎),或者受傷(例如關節骨折、多次扭傷、關節不穩定導致的變形),或先天因子(例如先天的O型腿、踝內翻、過度扁平足),或是神經肌肉問題(例如腓神經損傷、腦性麻痺或中風等造成的肌肉無力或不協調),或者是肥胖及長期的僵直不動…等,其中並沒有正常規律運動。

 

跑步不當會導致運動傷害,那為什麼不走路就好了呢?關於這點,事實上,走路耗費的熱量太少,肌肉的使用度也過低,只能說是一個身體不好的人不得已的手段,對健康的幫助有限。當然,健走可能好一點,時速6至7公里以上,雙手需要持續彎曲擺動的走路方式。

只要跑步前,請要記得暖身拉筋,並且要循序漸進地跑,不要一下子就太嗨(Runner’s high),那麼運動傷害就不會找上你。

 

會造成路跑運動傷害,主要成因是膝蓋痠痛、腳踝韌帶扭傷、腳底筋膜炎。而臺北醫學大學骨科部教授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志華也表示,運動傷害的主要原因與過度使用使用不當相關。

 

(一)過度使用:

路跑時,會用到心肺系統、骨骼肌肉系統及心理因素,林瀛洲醫師指出,心肺功能有如車子引擎,一個人能跑多久,和引擎馬力有關。
骨骼肌肉系統有如骨架,一副骨架能承受多少跑步的重量,和個人體重及跑步速度有關。心理因素有如催化劑,一個人「要」與「不要」跑的決定常取決於意志力,特別是路跑撞牆期階段,是繼續還是放棄,由意志力決定。

無論是哪一種功能,只要超出了身體負荷,譬如胸悶、氣喘、膝蓋痠痛、腳無力,還繼續硬撐向前跑,關節、韌帶、肌肉、肌腱、骨骼的傷害就會出現。

而陳志華醫師提醒,年齡超過50歲有心血管疾病,膝關節曾受過傷或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必須很注意路跑的量及頻率,或等到病況痊癒、休養生息後再去路跑,以免再度受傷。

 

(二)使用不當:

路跑看似簡單,其實不能草率,像穿錯鞋子跑步,水分補充不夠,大熱天跑步或反覆用錯誤姿勢跑步,都會提高運動傷害的機率。

林瀛洲醫師尤其不贊成周末運動員參加路跑,這種人平常週一到週五,忙得身心俱疲,到了週末假日卯起來跑,甚至報名參加42K全馬比賽,結果最容易出現運動傷害。

 

要跑得輕鬆,得心應手,平日就該累積基本體適能,就像練武功,每天都要蹲馬步,拳腳才能俐落。想要參加路跑比賽,事先一定要規律的訓練,從事距離較長的路跑時,身體才不會力不從心,使用代償機制硬撐,這樣才能降低運動傷害。

 

二、哪種運動能保健膝關節?

 

人類的膝關節是由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脛骨,以及俗稱膝蓋骨的髕骨所組成,表面覆蓋著關節軟骨,可緩衝保護膝關節的骨頭,並靈活做出走、跑、蹲、跪等動作。

 

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台灣每年約有兩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光是2011年,健保花在人工膝關節的給付約達26億元,到底膝關節有多重要?什麼情況下該考慮做人工膝關節的置換?

 

關節軟骨本身沒有神經、血管,所需的營養成分是來自關節腔裡滑膜製造出來的關節液,但明明是沒有神經的關節軟骨,為什麼會出現疼痛感?

主要是軟骨經年累月被磨光後,有神經的骨頭裸露出來,就會痠痛,同時,會引起關節腔裡的滑膜發炎、腫脹,讓膝關節的疼痛加劇、忍無可忍,嚴重時,可能會無法蹲下、舉步維艱,這就是退化性關節炎

當症狀嚴重到復健、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症狀時,有時必須考慮動手術來減輕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值得一提的,在台灣做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因為女性停經後,缺乏荷爾蒙的保護,會讓關節軟骨的代謝速率變快,膝關節損壞的機率自然較高。
加上東方女性較偏愛美白,不喜歡曬太陽,不想變蘿蔔腿,因此,也不常跑步,肌力較弱,無法藉由結實的肌肉力量來分散關節受力,減少軟骨磨損。尤其是骨架小,腳很纖細的東方女性,一旦胖起來或是常穿避震力差的高跟鞋,細小的膝關節須承擔更大的力量,比高壯的西方女性,更沒本錢。

另外,女性為了生產,先天的骨盆較寬,使得髕骨肌腱、股四頭肌,連接附著到骨盆,所形成的Q角度較大,這會讓原本應位於膝關節正中央的髕骨位置偏移,導致髕骨軟骨的外側磨損加劇,不利膝關節健康。

 

至於,我們若要對膝關節做日常保健,但哪種運動最能護膝?

專家建議,游泳是最好運動項目,因游泳時,水有浮力,關節的受力小,又可鍛鍊肌肉力量,是最佳護膝運動。

舉例來說:舉重、爬山,都會增加膝關節的受力,膝蓋不好的人士不宜。騎腳踏車,雖對腿部的肌力有幫忙,但踩腳踏車的動作,較會磨損到髕骨軟骨,較不適合下樓梯、深蹲時膝關節會痠軟的患者。

 

三、膝關節受損的治療?

 

舉例來說:有O型腿的年輕患者,因膝關節內側受力較大,常導致內側磨損明顯而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若直接置換人工膝關節,一輩子可能至少要做兩次的手術,並非首選。此時,可考慮做小腿脛骨的矯正手術,減少膝關節內側受力,即可改善症狀。

 

至於有些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以關節鏡把發炎物質清除,也有幫忙,但若是膝關節軟骨已所剩無幾的晚期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鏡則只能暫時緩解症狀。

 

人工膝關節的置換,是屬於選擇性的手術,並沒必要急著開,且不一定是最佳選擇。但一旦面臨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抉擇時,患者最擔心的是會不會痛得死去活來?很擔心手術後,得坐很久的輪椅。事實上,目前由於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成熟,有不少的患者,在同時做完雙腿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隔天即可免用柺杖,直接下床走路。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也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是把膝關節整個鋸掉換成新的,而是把磨壞的關節面修掉,再置換成人工膝關節的配件,恢復關節面的平整,比較類似牙齒有蛀牙,把蛀牙處理好,再戴上牙套,而非整顆拔除,另外做植牙。

 

不管是使用健保給付或自費的人工膝關節,絕大多數的患者,在手術後都可做到跑、深蹲、跪等動作,在外觀跟功能上沒有差別,主要差異在於配件的耐磨度。即使是健保給付的人工膝關節,95%以上可耐用15年,甚至20年以上也不成問題,不必迷信高額自費的人工膝關節,一定比較好。

 

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國人更換人工膝關節的平均年齡是65歲。內政部戶政司,最新公布的2012年國人平均壽命,男性是76.43歲,女性則是82.82歲。只要不過早動人工膝關節的置換手術,應可耐用一輩子。

 

且人工膝關節能用多久?與醫師開刀技術、患者手術後保養關係最大。開刀時,不管是否使用更耐磨的材料,只要位置裝得很正,磨損速度就會降低。患者當然要注意不要過胖,也別每天想著要跑馬拉松、爬高山,以免徒增人工膝關節零件的磨損度,縮短使用年限。

 

若患者有不穩定的內科狀況,尤其是心肺功能障礙,以及目前有急性感染,如:尿道炎、牙齒蛀牙發炎中,則不建議馬上做人工膝關節的置換手術。前者,會增加手術時的麻醉風險。後者,則有可能讓細菌隨著血液循環,落戶在關節腔,造成嚴重的手術後併發症,須先移除人工膝關節,待感染完全控制後,才能考慮再做第二次的置換手術。一旦感染過的關節,有5%到10%的機會再次被感染,是相當棘手的問題。

 

本文摘自健康雜誌103年7月號(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瀛洲審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宅配 的頭像
    大宅配

    大宅配~ 生活美學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