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集216:補腎偏方

楊惟婷整理

 

一、關於腎臟病的迷思

 

假如您尿中有泡泡、尿液混濁、頻尿、血尿、小腿浮腫,有需要擔心是腎臟病嗎?依台北榮總腎臟科楊五常主任說法:

 

1、尿中有泡泡

有蛋白尿,尿液會有泡泡;但尿裡有泡泡,卻不一定是蛋白尿。這和「人是動物,但動物不等於人」的道理相同。

一般來說,尿中有泡泡,通常是因為尿液裡的有機溶質,最主要成分是尿素,改變了尿液的表面張力活性。解尿時由於膀胱內外壓力的改變,加上尿液沖激到馬桶而產生泡沫,當尿液的尿素濃度愈高,表面張力活性愈高時,產生的泡沫愈多。

這種情形最明顯、也最常出現在早晨第一泡尿。因為經過一整晚睡眠沒有喝水,尿液濃縮導致尿液濃度增加;另外因為腎臟是排除蛋白質代謝產物的主要器官,當攝取較多蛋白質的時候,尿液裡的尿素增加,小便也容易出現泡泡。

 

那麼,當尿液有泡泡時,如何分辨正常現象還是異常蛋白尿?

大致上以肉眼觀察可區隔的是:若是蛋白尿,泡泡比較細且黏稠,不會馬上化開;若因溶質較多造成的泡泡比較大、較容易化開。

若有疑問,建議最好至腎臟科門診諮詢,臨床檢驗只要檢查單次尿液的蛋白質與肌酸酐濃度的比值,就能分辨。因為尿液濃縮或蛋白質攝取較多所產生的泡泡尿,其比值通常<0.15.0.20,而且尿液的滲透壓或比重也比較高。

 

2、尿液混濁

小便混濁,俗稱「下消」,但有些人常把這現象當成是「腎虧」而緊張不已。

其實,小便混濁常見的原因有乳糜尿、細菌感染,以及尿液中磷酸鹽及尿酸沈澱過多等。是否為異常,只需做一般尿液常規檢查即可分辨。

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因為攝取較多蛋白質,造成小便中的磷酸鹽及尿酸排泄增加,特別會發生在早晨第一泡尿,因為尿液濃縮而更加明顯。

 

3、頻尿

腎臟病早期確實會因腎臟濃縮能力下降,會需較多水分才能將溶質、也就是身體代謝廢物排出,因此會有多尿、夜尿次數增加的狀況。若出現夜尿、多尿,應就醫診治。就診前最好記下解尿時間、次數、量,供醫師參考。

 

頻尿代表解尿次數變多,的確可能是腎臟出問題,但亦有可能是下列因素所引起:

■喝水太多、緊張壓力造成的心理性頻尿;

■膀胱炎或尿道炎局部刺激導致頻尿;

■壓力性尿失禁(好發於女性)或男性攝護腺肥大,是因解尿時膀胱無法完全排空;

■糖尿病因血糖控制不良導致糖分排至尿液,造成滲透性利尿等。

 

心理性頻尿大多數發生在白天,晚上入眠後會消失,應與腎臟病無關。

 

4、血尿

血尿分為肉眼性與顯微性血尿兩種。

良性肉眼性血尿問題,多半是因出血性膀胱炎、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所致,少數腎絲球腎炎(尤其是IgA腎病變),經常在感冒後會發生肉眼性血尿。

 

顯微性血尿指的是肉眼看不見,但顯微鏡下顯示尿液中有紅血球。最常見原因是腎絲球腎炎、腎臟發炎、腎結石、或是免疫性變化造成腎臟實質病變。

不管是肉眼或顯微性血尿,建議找醫師評估診治。

 

5、小腿浮腫

大多數的水腫與腎臟病無關。下肢水腫最常見原因有:

■心臟衰竭

■肝臟衰竭

■腎病症候群、腎臟衰竭

■營養不良

■下肢靜脈曲張、下肢靜脈閉鎖不全

■其他: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藥物(如止痛藥、具有血管擴張效果的降血壓藥物等)、特發性水腫等問題。

 

特發性水腫最常發生在生育年齡婦女,因為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水分從微血管滲入間質組織,引發水腫。

會誘發特發性水腫的常見因素有天氣炎熱、心理壓力大、久站久坐、服用避孕藥、節食幾天後大吃一頓等。

因為氣溫高或心理壓力、節食等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促使鹽分與水分儲留聚積體內,不易排除。久站久坐容易使得下肢循環變差,水分從微血管跑到組織自然容易造成水腫。而節食後若大吃,鹽分、水分同時攝取增加,加上交感神經興奮,水腫更加嚴重。

 

病理性水腫需先治療造成水腫的疾病,而特發性水腫建議從生活習慣著手預防和改善:

■保持空氣通暢或使用冷氣,維持室溫涼爽

■早晨下床前先穿上彈性襪或綁彈性繃帶,至睡前再脫除

■泡冷水澡或游泳,冷水會刺激血管收縮,並且水壓可壓迫下肢促進組織液回流進入血管,血量增加後可刺激心臟分泌心房利鈉排泄因子(AMP),進而利尿減輕水腫

■避免暴飲暴食

■調適壓力

 

6、腎虧

其實,腎虧與腎功能好壞是不同的兩回事。

腎虧在中醫指的是「性功能障礙」,引起男性的性功能障礙原因很多,譬如藥物、內分泌問題、血管病變、心理性因素,或者因為疾病如糖尿病長期血糖過高引發交感神經病變,造成性功能失調等。

 

腎臟功能則是指腎臟具有清除身體代謝廢物、調節體內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分泌荷爾蒙如造血荷爾蒙及活性維生素D及調節血壓等功能。

 

腎功能正常情況下,並不會造成性功能失調,但若進入腎臟衰竭或是尿毒症階段,有可能會因性荷爾蒙分泌異常、使用高血壓藥物、壓力或憂鬱,致使性功能障礙。

 

二、黑色食物---補腎養生法

 

中國人有句俗話「遇黑三分補」。不管是黑糯米、黑豆、黑芝麻、烏骨雞,只要加上個黑字,滋補的成分便高了許多。

因為五色的「」對應到五臟的「」,中醫又說﹕「腎為先天之本」,所以,中國人將黑色食物與補腎之間畫上等號;腎臟在季節上對應到冬季,中醫說「冬貯藏精」,冬天人體的消耗少、消化好,適於進補,中國人冬令進補的習俗便是由此而來。

 

黑色食物被認為具有非常強效的食補作用,主要入肝腎二經;一般而言,有「缺氧」現象的人,如氣色蒼白、頭暈眼花、四肢無力等等,除了心臟功能不好外,大多屬於腎臟不佳,會有耳鳴、耳聾、口乾、腰酸、白髮、掉髮、水腫、小便不利、不孕等症狀,因此,有上述症狀的人在食物顏色選擇上應多吃黑色食物。

 

此外,近年來經科學研究證實,有二十多種黑色食物具有抗癌作用,例如黑豆、黑芝麻等等,「黑色食物」不僅給人質樸、味濃、滿足的口感,而且經臨床實驗證明,經常食用這些食物可調整人體生理功能,並有滋膚、美容、烏髮及延緩老化的作用。

 

黑色食物代表五行中的,影響腎、膀胱、耳和骨骼的健康,黑色食物包括黑豆、黑芝麻、香菇、髮菜、海帶、黑棗、黑木耳和藍莓等,皆是補肝益腎的天然「食品」!分述如下﹕

 

1、黑米

黑米是一種藥、食兼用的大米,是米中之珍品,因為珍貴成為進貢之品,古為「貢米」,其營養價值比一般白米高,每100公克含蛋白質11.3公克,普通白米僅含6-8公克,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鋅、鐵、硒等必需微量元素;黑米的顏色主要是因為外皮中含有花青素類色素,這種色素本身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黑米還能滋陰味腎,補胃暖肝,明目活血,健身功效顯著。用它入藥,對頭昏、貧血、白髮、眼疾等療效甚佳。

 

2、黑芝麻

黑色食物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黑芝麻,黑芝麻性味甘平,入肝腎二經,可潤燥滑腸,有滋養肝腎的作用,治療病後體虛、眩暈等症,一般人食用可補中益氣、滋養五臟,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維他命E、卵磷脂、葉酸、菸鹼酸、蛋白質、鈣、鐵、磷等。

不飽合脂肪酸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也因為含有很多脂肪油,所以有潤燥滑腸的作用,對於血虛腸燥便祕有很好的效果;

維他命E可清除體內自由基,具抗衰老的作用。

 

3、黑豆

黑豆味甘性平,入腎經,黑豆是一種天然的防老抗衰食物,黑豆有駐顏、明目、烏髮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食烏豆,令人長肌膚,益顏色,填筋骨,加氣力,補虛能食,延年益壽」,其纖維質對整腸亦有幫助,可以防止便秘的發生。黑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由於含有維他命B1、B2、B6、葉酸、微量元素銅、鐵、鈷等,所以具有使白髮變黑髮的作用,黑豆還有抑制人體吸收動物性膽固醇作用。

 

4、何首烏

何首烏味苦、澀,微溫。制熟則味甘,入肝、腎經;用黑豆汁九蒸九曬而成的是制首烏。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潤腸通便,以現代藥理分析何首烏,其含有澱粉、脂肪、卵磷脂,卵磷脂等物質,除了有強化神經的作用,還能阻止膽固醇的沉積,減輕動脈粥狀硬化。何首烏的部分成份可以和膽固醇結合,減少腸道對於膽固醇的吸收,阻止膽固醇沉積在肝臟,降低脂肪肝之發生機率,何首烏還可以升高淋巴細胞中的T細胞,具增強免疫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