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春秋2-1:台灣技職教育的過去
楊惟婷
臺灣於1950年代進行經濟、產業等改革,使戰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1970和1980年代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締造舉世稱羨的臺灣奇蹟。
一、技職教育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
技職教育特點是,讓學生養成從做中學,以及學中做的習慣,在技職體系的訓練下,讓學生體會出實習課程中強調精確、實作的精神。
過去,台灣職業教育的成功,已培養了許多人才,也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因為台灣中小企業的老闆裡面,有70%是技職系出來的;因為有一技之長,所以能成功。
過去,從高職、二專、二技到研究所,台灣人力資源培養體系確實做出了卓越貢獻。
二、技職教育與企業需求的落差愈來愈大
滄海桑田……,臺灣在半導體、光電、資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已執世界代工之牛耳。
但台灣人力資源培養却逐步出狀況,技職教育的實作訓練與企業需求的落差愈來愈大。
高新科技產業的特色,就是不斷的變革,台灣過去培養製造業人才的教育方式,已逐漸不適用,產學需要更密切的配合,否則台灣的人才培育,就如同教育部長蔣偉寧所說,只是在「吃老本」。
現在,很多技職學校的教科書、設備及技能檢定項目,與業界需求都脫節了。
例如,很多技職學校還在用幾十年前的舊教材;很多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的設備趕不上其他先進國家的情況非常嚴重;還有很多高職的科研設備費用編列甚至是零。
加上產業變遷,傳統技職教育的教學方法也面臨變革考驗。
例如,高職現在一學期3小時的基礎實習時數,是否能增加到6小時,才能有充分時間訓練及學習?
未來採募兵制,學校是否能建立學分制度,獎勵學生在大三或大四畢業前,先到企業實習半年至1年,再回學校修最後學分?
一連串的問號,等待技職教育的變革。
三、改變對技職教育存在的價值誤解
過去,許多家長仍對技職教育存在有很大的誤解。
許多家長誤認為技職教育是讓學術成績不良的孩子攻讀的;他們認為技職教育是次等的、是窮人讀的。
基本上,這是台灣長期在錯誤人才認知----“學而優則仕”、“文憑情結”的觀念作祟下,導致的傲慢與偏見,也讓選讀職業教育的學生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因此,技職學生在此社會氛圍中,心靈上就很難有學習的熱情,創業的理想、自信心自然潰堤。
針對這一點,在許多先進國的人民是不會這麼認為的;
技職學院畢業生和大學生的地位其實是相等的。
反思,瑞士、德國、日本的職業教育卻能夠舉世矚目,為什麼?
例如,在瑞士, 70%的學生自願選擇上職業學校。
因為,這種教育是面向經濟的,大學難讀且清苦,且畢業後不一定意味著升官發財;讀職業學校卻有很好的前途,甚至很有希望成為老闆。
這現象,實值得我們深層檢討。
跋尾、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長久以來,技職教育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技術人力,對社會的進步繁榮做出重大貢獻。
只是,以往中小型企業實施的非正規、傳統授徒制度,在此遽變的時代,必須隨著時代變遷進行改革了。
針對未來的發展,誠如嚴長壽所說,深度及文化是台灣的優勢。他說技職教育必須由過去的「匠」,發展到「藝」的境界。或許,這正是技職教育未來努力的方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