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春秋1-20:職業素養的培養
楊惟婷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範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技能、職業行為和職業作風等方面。所以,職業素養是個很大的概念,體現到職場上,除了專業是第一位外,敬業和道德是必備的;而體現在生活中的就是個人素質或者道德修養。
近年來,社會對技職人才培養品質的關注,已越來越多體現在對學生職業素養的關注上,已引起技職院校的高度重視。
一、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一)職業素養培養源自產業經濟發展的外在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越來越的企業意識到管理力在企業營運中的地位,而管理效能又需要優良企業文化來滋長依托。因此,很多企業已經開始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並且通過強化職業素養培養來加快企業文化的構建,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職業教育作為面向就業和職業的教育,企業的需求就是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產業經濟的發展外在地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強化職業素養的培養。
(二)職業素養培養源自職校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的內在需要
隨著企業用人的標準在逐漸務實,一味高學歷的標準動搖,適應崗位的需要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成為企業選擇勞動者的現實標準,因此,職業學校的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而職業素養培養又為職校學生的核心素質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職業素養培養是職校學生自身素質提升的內在需要。
(三)職業素養培養源自國家政策方向
教育部在《關於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改革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把強化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技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這裡所指的“高端”不僅僅是高的技術與技能,還包括高素質、高素養等重要內涵。所以技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具體內涵,應包含技術素養、人文素養、職業態度等多個層面的關鍵要素。
其次,職業素養教育是技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職院校推進內涵建設,要進一步強化人本理念,聚焦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圍繞職業教育的特點,把職業素養的要素、要求和標準內化到各項教育教學改革的任務、內容和方法中,把先進、高端要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中,把行業、企業的職業規範融入到日常的管理行為中。
再其次,職業素養是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事實表明,人力資源市場對就業競爭力的導向已經向職業素養偏移,職業素養是就業的敲門磚。只有不斷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才能提升就業競爭力,使其立足崗位、融入社會。
二、大陸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職校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
建立職校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實際上不僅僅是職校內部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各行各業和整個社會的大問題,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在宏觀的層面上制定政策、統籌管理、協調發展。
目前,大陸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都對職業道德建設予以高度重視,將它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在具體的宏觀指導和統籌協調方面仍存在不足。
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與勞動保障制度、行業准入制度尚未很好地協調起來,造成了職校職業道德教育體系不夠完整,與企業和社會的要求有脫節的現象。
(二)教育觀念滯後,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成效。
目前在大陸職校的教材中,有關“職業道德”的定義仍局限於“人們所應遵守的行為規範總和”,它強調職業道德是一種規範,是個人在工作中應遵守的、應服從的道德規範。這種典型的、近乎標準的定義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從道德的約束和規範性出發,忽視了個人在面臨道德問題時的能動性發揮。具體到學校德育教學中,便體現為只重道德知識和行為規範的傳授,缺乏對道德選擇能力和解決道德衝突能力的培養。
大量調查顯示,目前有不少學生感到“有些事好壞難辨”,以致在遇到一些現象和問題時出現無所適從;還有一些學生雖然知道一些道德現象是錯誤的,也明確表示不滿,但是在行動上、在涉及到具體問題時,又明確表示為了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可以放棄自身的道德追求,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這種“知”與“行”的嚴重失調,與職業道德教育觀念的落後有很大關係。
(三)人本意識淡薄,忽視了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體性。
職校的職業道德課大多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的,以老師講授為主,比較注重職業道德知識的灌輸和教師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很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在職業道德課的實際教學中,由於教學中缺乏師生互動,學生總感覺自己缺乏主體性和能動性;學生職業道德主體性的喪失,使當前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陷於被動境地。這種授課形式有利於職業道德知識體系的傳授,學生較容易掌握課程的內容,但職業道德教育內化的效果不夠理想。
在調研中可發現:一方面,約90%的學生認為職業道德對今後自身就業和發展是很重要或比較重要的;另一方面,又有50%以上的學生表示不願上學校的職業道德課。有40%多的學生表示對自己所將從事職業的道德要求不瞭解或未想過,而對了解職業道德知識表示不渴望和無所謂的,也同樣占40%多。
(四)缺乏與行業、企業的聯繫,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層次性。
職業道德教育可細分為兩個層次:
其一是一般職業道德教育,即作為社會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共同職業道德要求;
其二是行業職業道德教育,在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業規範往往是從事該行業的人員所應必備的職業道德。
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一般都局限於“一般職業道德”教育,對“行業職業道德”教育很少涉及。其主要表現:
第一,對學生實習期間的職業道德教育不夠重視。
一方面是學校實習、實訓教師的待遇低於專業理論教師,對實習、實訓明顯缺乏重視;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實習、實訓放任自流,學校對實習過程不加控制,更不重視在此期間學生職業道德的提高和養成。
第二,對行業、企業的職業道德規範和要求不瞭解。
調查結果顯示59%的學生對本行業職業道德方面的知識和內容不瞭解,並有69%的學生希望通過社會實踐來瞭解和學習職業道德方面的知識和內容。
第三,缺少與社會、企業的聯繫。
職業學校在學生考察、接觸有關行業和生產經營實際方面,很少安排相關的實踐活動,導致學生無法及時瞭解將來所從事職業的道德規範和具體要求。
同時,學校和企業對學生職業道德的評價也出現了明顯的反差:學校教師認為學習、品德優秀的學生,未必是企業最認可的學生;反之,學校教師認為學習、品德一般的學生,企業卻往往肯定了他們的表現。
(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創新不夠,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時效性。
職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在教學活動中還存在較多問題。其中,
1、教學內容方面:
(1)教材內容過於概念化、理論化;
(2)內容陳舊,缺少鮮活的案例;
(3)教材體系結構比較死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4)教材更新週期太長,既不能及時反映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也不能及時反映和體現企業對職業道德的要求與評價,更缺少世界各國職業道德教育的優秀成果及經驗。
調查中有80%以上的教師反映當前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過時,與新時期職業道德要求不相符合,例如當前全球及我國社會高度關注的誠信問題,在目前的職業道德教材中就很少體現。
2、在職業道德的教學方法上,職業學校主要還是採用直接灌輸的方法。
職業道德教育主要還是以課堂宣講為主,學校目前仍以書本為固定教材進行課堂教學,教師授課主要是講解教材。儘管有穿插案例、多媒體演示、請企業人員參與、組織社會調查等嘗試,但所占比重都很小。
總體上說,目前職業道德教學仍然採取的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直接灌輸的教學方法,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
另外,職業道德教育還缺少與其他學科的配合。調查中,不少教師反映職業道德教育與各學科缺少配合和協作,甚至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也很少講到相關行業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
3、就職業道德課的組織而言,其課程實施的進程安排也不夠合理。
目前多數職業學校把這門課安排在第一學期,結果往往課一上完便覺得職業道德教育的任務就完成了。這樣整個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時段跨度太小,不利於學生逐步強化職業觀念和職業意識,也不符合學生越接近畢業時越願意積極、自覺地接受職業道德教育的客觀實際。
4、就評價方式來講,當前職業道德評價方式較為簡單,還是以試卷考試為主對學生進行評價。
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重知識考查,輕能力和行為評價;
(2)重任課教師的個人評價,輕其他各科教師的綜合評價;
(3)重筆試評價,輕評價方式的多樣性;
(4)重教育者評價,輕受教育者的自主評價。
由於現行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所以很難準確地反映教學實際狀況與水準,出現學校的評價結果與社會、企業的評價結果有較大的差異,學生在校時道德素質評優,走上社會後卻道德墮落的現象屢見不鮮。
(六)師資力量薄弱,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正常實施。
目前,不少學校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狀況與加強職業道德工作要求不相適應。原因如下:
1、教師隊伍構成不夠專業,任課教師中兼任教師比重大;
2、相比其他學科來說職業道德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少,參加企業實踐機會少;
3、缺乏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的深入研究;
4、大部分教師尚未掌握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因而在職業道德教育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施教面太小,調查顯示,任課教師用多媒體手段演示授課的比例僅占3%,主要原因是尚未掌握該手段;
5、教師的教育觀念比較陳舊,“師道尊嚴”、“尊師重道”觀念仍然存在,對學生缺少民主、平等和尊重;
6、一些教師對學生缺乏耐心、細心和愛心,對工作不是十分認真。在調查中,學生認為職業道德課教學效果較差的主要原因除“教學形式呆板”、“不感興趣”、“教材陳舊脫離實際”外,“教師未樹立良好形象和榜樣”、及“教師備課不充分”。
此外,職業道德課的單獨開設本來是為了體現學校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視,但事與願違的是,客觀上卻造成了這樣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認為職業道德教育僅僅是職業道德課任課教師的職責,而其他各科教師和學校的管理、教輔等各類人員卻似乎都被排在了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者隊伍之外,人們普遍缺乏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全員性意識。事實上,職業道德教育不僅需要其他各門課程教學的緊密配合,更需要學校環境和整個社會環境的薰陶。從這個意義上說,職業學校所有的教師都應當成為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者,都應當是職業道德的垂範者。因此,如何提高每一位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意識和能力,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當前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三、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構建
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可由下列面向落地:
(一)開展崗位職業素養分析,歸納對應專業群的職業素養標準。
加強職業素養培養,首先要界定具體的職業有哪些特定的職業素養,對職業素養的內容進行有序梳理。以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歸納出崗位職業活動要求的作風、行為習慣等職業素養要素,作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依據。
(二)貫穿專業教學,建立教育、教學融為一體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要將職業素養教育落實到校企共同設計、共同實施、共同評價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在課程教學、項目實訓中精心設計職業素養的培養內容,尤其是職業規範教育的全程滲透、技術要素的有機融合。同時,還要把隱性教育嵌入學習過程,通過“第二課堂”形式的職業活動來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三)將深層次校企合作作為加強職業素養訓練的重要途徑。
以實踐為載體的職業素養教育,既不能脫離企業學校自己搞一套,也不能把責任都推給企業,讓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再接受企業的教育。要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前端,在校內實訓、頂崗實習等實踐環節共同制定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共同組織實施和評價。
(四)在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選取教育方式。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切實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採取有利於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教學方式,例如進行案例討論、專題調研或現場實踐時,有意識地加入職業素養的內容。日常管理中也要找准職業素養教育的工作載體,如將寢室衛生和文明行為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五)建立標準、豐富手段,構建職業素養考核評價體系。
職業素養的考評應建立標準、豐富手段、形成機制。可以先從課程考核入手,比如課程標準中突出對學生技術素養、創新能力和職業態度的界定,實踐項目、技能競賽等環節突出對職業規範的要求,全面改革考試內容和形式等。更深層次上,可以嘗試探索職業素養的量化評價體系,將職業素養的評價目標分解成以課程、實踐專案、活動等為載體的若干子目標,逐步形成一個層次化的評價模型。
(六)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是提升高職生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要廣泛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積極搭建職業素養內容豐富、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參與性強的校園文化活動平臺。通過校園文化的長期薰陶,不斷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
四、職業素養的培養途徑
(一)職業素養的培養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制約職業素養培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做好這項工作,也需要多方合力。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管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
而其他課程教學亦應有機地滲透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與創業精神教育。
學校應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專業技能競賽活動,通過活動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增強職業意識。
(二)職業素養的培養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通過研究發現,學生大多把職業素養培養當作純理論的問題認識,沒有把職業素養培養同自己的職業生涯活動充分結合起來。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諸多因素,但其中主要因素是我們現在的職業素養培養途徑和方法有問題,特別是培養方法,注重理論和考試,不注重參與和體驗,其結果就是知和行不統一,到用人單位就業後,並沒有把職業道德充分體現到工作崗位和職責中。
因此,要注重學生在職業素養培養中的主體意識,充分讓學生體驗和參與,讓學生在職業素養培養中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職業素養的培養要改變德育課的教學模式
由於職業教育的發展階段問題和各種制約職業教育的主觀因素的存在,職業素養培養模式還大量地存在普通高中政治課的痕跡,這些痕跡導致了教師難教和學生厭學,其結果是德育課沒有辦法突出實效。所以,要改革職業素養培養的教學模式,就要讓學生參與和體驗,形式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特點就是教師是引領者。
(四)職業素養的培養要建立和完善評價方式
評價既是對一個階段效果的衡量,也是對下一階段努力方向的指引。因此,對於職業素養培養效果的評價直接關係著職業素養培養的方向,所以,對於職業素養培養效果的評價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
1、考試。
考試對於衡量知識的掌握具有客觀公正的優勢,而職業素養培養也應該以掌握職業素養方面的知識作為起點,因此,通過開設相應的德育課程,集中解決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方面的知的問題。
通過考試,可衡量學生在職業素養方面,在知識掌握層面上的效果,從而為學生在行為方式上體現職業素養培養奠定一個知識基礎。
2、評議。
評議分為自我評議和他人評議兩種,主要是通過自我和他人對一個個體在職業素養方面的行為表現進行感知性衡量。通過自我應用已經掌握的職業道德方面的知識,形成職業道德的判斷標準,對自己的行為給以評判,同時,通過他人對個體的評議,形成外在的評價。
學校實施德育評價的機構可以將兩種評議結果對比分析,最終形成一個較為客觀的評議結果。
3、考核。
考核就是根據職業素養的要求,對學生個體日常的行為表現進行的常規考核,並以量化考核的形式體現出來。
可根據德育考核的目標,以班級為單位,以周為考核時段,通過班主任主導考核活動,由全體班級學生參加,對每一個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量化考核,客觀地體現學生職業素養的表現。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我們把職業素養培養的知和行客觀地有機統一起來,全面地反映學生的職業素養效果。
(五)職業素養的培養要以行為習慣的養成為突破口
行為是思想的外化,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職業素養培養可以規範和指引學生將來的職業行為,而在學校的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自然離不開學生的行為習慣。
通過調查和對比分析,可發現職業素養弱的學生大多存在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為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可把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培養職業素養的突破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彙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王振洪,系統培養提升高職生職業素養,中國教育報, 2012年10月9日 .
3、方曉紅,《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探索》,
網址:http://www.ilib.cn/A-zgzyjsjy200206014.html;
4、俞建文等,《從教法走向學法——思想政治課主體教育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5、蔣乃平等,《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教學參考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6、駱夏芬,《職中政治教師要學做“三師”》,網址:
http://nbzcj.nbedu.net.cn/lwj/lw2001/zt.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