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技職春秋1-19:學習型社會

楊惟婷

 

在大陸十六大報告中,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明確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裡實際上已描述了大陸未來社會形態的一幅藍圖,亦是教育界、乃至全社會,未來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學習型社會的觀念發展

終身教育觀念有著古老的歷史。
中國古語就有:"活到老、學到老"。至聖孔子就主張"學而不厭";莊子也提到"吾生有涯,學也無涯"。

日本很早就有"修業一生"的觀念;盛行中東的回教教義也有"一生教育自己使自己完善"的條文。

古代西方教育家柏拉圖就強調"終身追尋知識"才可達至"哲學王"的理想境界。

 

在教育史上,許多國家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都宣導終身教育觀念。

自17世紀,捷克的誇美紐斯首次提出建立系統的學校制度和以班級授課制代替個別教學以來,規範上下級別學校之間的溝通與銜接以及不同類型學校之間明確分工的各種制度逐步形成。且誇美紐斯又主張學習的程式從生至死分為七個階段,並建議在不同階段所需的教育任務,這是一個早期較有系統的終身教育構想。

英國思想家歐文在他的《新道德世界》一書中,要求對所有人進行分齡教育,並具體對同年齡人士的教育職責區分。

大陸教育家陶行知也強調"整個壽命的教育",以期使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他還進行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及"教學做合一"的教育實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63年開始將終身教育列為國際會議的議題。負責提議案的法國教育家保羅·郎格郎基於過去數百年來,將人的前半生定為學習,後半生為勞動的思想是不科學的。他認為教育應該是每個人從生到死的一生中繼續著的過程,因此應建立一個整體性的教育制度,方便任何年齡的人士在有需要時學習。

 

1970年"國際教育年",教科文組織更大力發展終身教育,著手組織了49項與終身教育有關的工作,並出版了郎格朗寫的《終身教育引論》一書。

 

學習化社會是美國學者羅伯特·哈欽斯於1968年首次提出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展中里程碑的著名報告《學會生存》,特別強調終身教育學習化社會兩個概念,把學習化社會作為未來社會形態的構想和追求目標。

從此,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理念就在國際社會迅速傳播開來,成為許多國家、地區、社會團體推進和實施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原則,成為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在教育研究中,大陸許多學者早先也多使用學習化社會的概念,近年來,國家領導人更高度關注這個問題。
2001年5月江澤民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峰會議上的講話明確指出:“構築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

基本上,學習化社會和學習型社會方向、本質是一致。

十六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把學習型社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作為未來的一 種社會形態和社會境界,突出地提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面前。因此,學習型社會決不僅是一個學術的概念或教育的概念,而且是全面小康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和重要內容;小康社會是未來社會形態的綜合性、整體性特徵,而學習型社會則是未來社會形態的文化的、教育的特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學習型社會的提出和實踐,不僅具有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普遍意義,而且實際上已經成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終身教育的濫觴


傳統的學校教育已不能應付急劇變動的社會需求;終身教育是強調教育制度要保障任何年齡的人,在有需要時均可以得到學習機會之提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根據各國刊載有關資料綜合成20條"終身教育公理":

"終身教育"這個概念是以"生活"、"終身"、"教育"三個基本術語為基礎的。這些術語的含義和對它們的解釋基本上決定了終身教育的範圍和含義。

教育不是在正規學校教育結束時便告終止,它是一個終身的過程。

終身教育不限於成人教育,它包括並統一所有階段的教育。

終身教育既包括正規教育,也包括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家庭在終身教育過程的初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家庭學習貫穿於一個人的一生。

當地社會在終身教育體系中也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從兒童與它接觸時開始的。

中小學、大學和訓練中心之類的教育機構固然是重要的,但這不過是終身教育機構的一種。它們不再享有教育的壟斷權,也不再能夠脫離其它社會教育機構而存在。

終身教育從縱的方面尋求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貫性。

終身教育從橫的方面尋求教育的統合。

終身教育與菁英主義的教育相反,具有普遍性。

終身教育的特徵是:在學習的內容、手段、技術和時間方面,既有機動性又有多樣性。

終身教育是對教育進行生動有力的探討,它促使人們能夠適應新的開發,自行變更學習內容和學習技術。

終身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各種可供選擇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終身教育有兩個領域,即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這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

通過終身教育來實現個人或社會的適應機能和革新機能。

終身教育實行補正的機能,克服現行教育制度的缺點。

終身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維持和改善生活的品質。

實施終身教育有三個主要的前提條件:提供適當機會,增進學習機會,提高學習能力。

終身教育是把所有的教育組織化的原理。

在付諸實施方面,終身教育提供一切教育的全部的體系。

 

綜觀上述概念的理解,我們可以總結出終身教育具有以下特徵:

(1)終身教育是連續性的教育。

終身教育強調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連續的過程,而不是在正規學校教育結束時便告終止。終身教育把人的學習看作是伴隨一生的過程。
一生中最長的學習時期始於正規學校教育結束之時。學習是一個適應環境的過程,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一勞永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瞬息萬變的社會要求人們必須終身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教育。

(2)終身教育是個性化的教育。
未來的社會是多變的社會,是張揚個性和創造力的社會,是要求社會個體必須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素質的社會。終身教育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從特定個人的個性發展來著眼。終身教育強調將"自己決定學習"作為終身教育的主要方式,並且在教育的全過程的不同層面採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實現評價標準多元化,使人們各展所長,各得其所。

(3)終身教育是開放性的教育。
終身教育是開放的教育,面向所有有教育需求的人開放,在教育物件上具有最大的開放性。終身教育強調教育要給人學習的興趣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是一個涉及智力、情感、意志各個方面培養的,並採取多樣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開放的體系。

(4)終身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
終身教育的全面性具體體現在學校教育只是教育活動的組成部分之一;真正的教育應當是與人的工作生活相隨相伴的,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從人們的完整生活中分離出去。它強調個體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應當獲取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和經驗,主張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學校教育一體化。

終身教育並將重點放在人的全面發展上,認為"真正的教育過程,不是集中在隨意確定為教育內容的知識體系上,而是集中在人的需要、他的願望、和他與由客觀物體和人構成的世界之間所保持的活的關係上。教育包含可以向人們提供知識的、美學的、精神的營養,並成為他生命組成部分的一切內容。

 

三、從終身教育到終身學習的國際觀演進

 

進入90年代,聯合國經合組織更進一步以名為"終身學習年代"來臨,倡議以下教育策略,以保障會員國的經濟及社會利益:

"終身學習"的框架內應連結正規及非正規學習,以公平地平衡不同學習領域之重要性。而學習更應多利用現代化媒體,並需在每個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中得以進行。

利用多元化的"終身學習"途徑去發展所有人的潛能及能力以適應現代世界裡的生活。

在一個"學習社會"內,應於每個角落均建立開放式學習機會,更要以輔導及資訊服務等機制給以支援。

保證所有相關機制均應投入執行"終身學習"所需的一切教育改革。

 

為此,歐洲25位部長連同澳洲、加拿大、日本、墨西哥,新西蘭及美國的代表于1996年1月16及17日會議中達成協議,共同將教育戰略性模式《由教育轉到學習》以體現"終身學習"的精神。
更確認實踐"終身學習"乃是《為了生存而作出的全球性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標。部長們以"全民終身學習"作為將來教育政策的指導原則,要把培養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歐盟執委會於2002年6月發表了《歐洲終身學習品質指標報告書》,為適應當代信息社會的諸多挑戰,概括了當代人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關鍵能力
(1)算術與識字能力;(2)數學、科學與技術的基本能力;(3)外語;(4)資訊與電腦技術應用能力;(5)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6)社會能力;(7)創業精神;(8)大眾文化。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則進一步簡明地提出了終身教育必須建立在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四個支柱上,這四個支柱也可以視為一個人四個方面的素質或能力。
其中特別是學會學習的能力更是一項核心能力,學會學習也就是學會生存,學會創業,學會創造,學會發展,學會適應並跟上時代前進和變化的步伐。

 

四、從終身學習到學習型社會的國際觀進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於1996年的會議上提交《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書強調創造未來"學習社會"的重要性;學習者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及學會生存"是未來教育與學習的四大任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報告書中提出了"終身教育"及"學習社會"兩個互補的基本觀念。

即如果一個人可以獲得"終身教育",就必須有一理想的"學習社會"去提供各種教育(或學習)的機會,以滿足其生活上或工作上的需要。

因此"學習社會"內的所有組織及結構,無論其性質是經濟性的、政治性的、社會性的也好,都要有提供"教育"的功能,而不單以傳統觀念期望學校去提供制度化的教育。

 

高等教育領域以其學術性的優勢,率先對"學習社會"觀念作出正面回應。美國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發表的《邁向學習社會》報告書中強調了"學習社會"要包括建立回歸/回流教育制度開辦及利用社區學院遠距離教育開放大學

 

無論歐洲經合組織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90年代發表與"終身學習"有關的重要文件均再三強調"學習社會"的重要性。
其中描述"學習社會"的理念為:

在一個"學習社會"內,應於每個角落均建立開放式學習機會,更要以輔導服務及資訊服務等機制加以支援。

"學習社會"理想邁進,於其內之各個組織及個人均應變成學習的資源,並藉此達到強化個人的能力去適應其生活。

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亦強調要邁向"學習社會"的途徑應包括下列要點:鼓勵獲得新知;促進學校與企業界緊密合作;促進社會的統合;照顧弱勢群體;精熟三種語言及相容資本投資與人力訓練。歐洲共同體並將1996年訂為"終身學習年"。

"學習社會"這個"可行的烏托邦"是根據每個人的需要及天分去學習,不論時間、不論地點及不論方式。最終結果使任何可以根據其生活和工作情況來實踐學習。

 

綜合各國際組織的檔及報告書,"學習社會"可以說是為保證所有人能有"終身學習"機會的一個理想環境。這個環境隨時、隨地,為任何人均提供"學習"機會。

 

所以,要邁向學習社會,應包括以下的構建內容:

理念的構建:包括普及終身學習的理念、樹立教育社會化的理念、強化人為中心的理念。

學習組織與制度的建立:包括家庭、社會、企業、政府機關、民間團體……等均成為學習組織。

學習自學的構建:包括網學化、隨機化和自動化。

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包括客觀及科學的評價。

 

五、由社區教育構建學習型的社會

 

社區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革的產物。社區教育應該是社區範圍內的整體教育。它包含兩個部分:
其一是社會成員教育體系,這是大教育的概念,圍繞對社區所有成員進行終身教育,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建立社區精神、社區文化、社區生活圈所需要的教育。
其二是職業教育體系,即包括職前、職後教育以及不斷適應企業結構變化需要的就業和再就業教育。社區成人教育機構可以對本社區的資源、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勞動力的文化,技術構成以及人才流向趨勢作出具體的規劃和預測。根據社會對教育的需求為社區決策和其它有關部門提供諮詢及必要的幫助。

 

在大陸,社區教育起步於80年代初期,它是在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後,總結原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社區教育的經驗,從國內不同地域的實際出發,通過試點逐步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社區教育的發展現況

 

目前大陸社區教育可分三類:
第一類是以一所學校為中心,連結所在社區的部分工廠、事業單位與政府部門共同組成的社區教育委員會。
第二類是以社區為中心,由街道辦事處或區級政府牽頭,社區教育機構等企業單位共同參與組建的。
第三類是以工業區或農業縣為地域界限的社區教育,旨在加強企業、農村未來勞動者素質的培養和社區文化建設。

  

進入90年代後,大陸社區教育組織自覺認識到社區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強了制度建設,且各級社區教育管理機構所制定的“章程”、“暫行規定”等紛紛出臺。如“上海市社區教育工作暫行規定(草案)”、“天津市河西區教育工作條例(試行)”,為社區教育走上規範化道路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陸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明顯加快,社區教育正在不斷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
一方面,社區居民逐漸認識到社區教育的價值,產生一定的參與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不斷膨脹的城市人口、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斷湧入城市,形成流動人口浪潮;21世紀,大陸大部分城市將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化日益嚴重;不合理的城市佈局與窘迫的生存環境;人際關係的隔閡與疏離…等等。對此僅僅依賴以協調管理為特性的社區組織形式以及學校教育來解決上述社會問題是遠遠不夠的。

 

依國際、國內社區教育實踐經驗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實施面向社區居民,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原則的各種各樣的社區教育,才能滿足和解決人們各種各樣的教育需求和社會問題。

  

從社區教育內容來看,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發生、發展,尤能說明教育社區化的必然性。社區學校(院)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社區教育逐步成熟、功能逐步外顯的過程。因此,90年代以來,大陸社區教育概念中的“教育”已不是狹義的教育。

 

(二)大陸社區教育提供的功能

 

社區教育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從幼稚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職業教育,社區教育都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的功用:

1、滿足基本的學習需要
社區教育在滿足市民最基本的學習需要方面將可發揮重要作用。基本學習需要主要培養人們能生存下去、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充分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2、ICT創造新的學習環境
資訊技術進步為社區教育的未來拓展了新的發展前景。
ISDN(整合式服務數位網路)技術的出現,使越來越多的人在家裡通過電腦可以方便地進入國際互聯網獲取資訊,方便地學習網上課程;

ATM(非同步傳輸方式)作為一種寬頻交換技術,可以把電腦、電話和有線電視統一起來,從而可以在更大範圍和程度上共用資源;

遠端視頻、互動式電視、視頻點播(VideoonDemand)等無不對社區教育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和應用價值,並使之發展空間不斷擴大,從而體現出技術在創設新的學習環境中的作用。

  

3、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潛力
社區教育的靈活性、適應性,在教育現代化、推進普通教育的進步、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與發展職業教育、轉崗培訓等方面,已顯示出所具有的優勢與潛力。

  

4、滿足外來人口、失業人口的教育需求
社區教育在滿足外來人口教育、失業人口教育需要方面,在老年人教育方面的作用亦應引起重視。外來人口是社區教育對象中龐大的一群,他們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有待提高,對城市生活的知識有待於更多的瞭解,使之成為合格的公民,社區教育在這一方面可以做許多工作。

在企業改革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下崗人員急待轉移工作崗位,再加上新的勞動人口不斷湧入勞動力市場,全社會日趨嚴重的就業壓力面前,社區教育對調整待業者的心理,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增加就業的競爭能力,也可發揮很大的作用。

 

5、促進社區建設

社區教育具有創建社區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社區成員文明素質、促進社區建設的功能,社區教育與社區建設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係。

例如社區教育可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提高社區居民文化水準;可傳播知識和科學技術,擔負社區通用性培訓工作,提高社區居民素質。

概言之,社區教育在社區發展中具有形成社區居民積極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和道德規範,提高社區居民的素質和文化水準,建設良好的社區文化、培養社區角色等主要功能。社區教育也能實現教育與社會一體化,最終達到學習化社會的目標。

 

(三)大陸社區教育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1、關於宏觀管理。
目前從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都或多或少地進行了社區教育的探索。同時也出現了在教育類型、教育層次等方面如何協調的問題。

對社區教育的發展進行整體規劃,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區教育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和機構重複設置,又要合理地調動各類教育機構的積極性。這也正是社區教育宏觀管理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

  

2、關於社區教育的發展動力。
面對學習型社會中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以及不斷進步的社區文化,我們應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社區教育發展的動力何在,怎樣才能保持它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我們既需要進一步作理論性的研究,又需要提出具有啟發意義的實踐性建設。

從國外社區教育的興起和發展來看,生產力的高速增長社會發展水準的提高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深化,將是推動社區教育發展的三大動力。

  

3、關於地區與國際合作。
在地球成為我們共同的生存家園的時代,社區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將更有助於開闊我們的視野。在資源分享、教學試驗課程開發等方面,我們都可以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伊利奇. 學校教育的抉擇[A],教育學文集·國際教育展望[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51,652.

[2] 保羅·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等.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89,129,128.

[3] 胡夢鯨. 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 臺灣:師大書苑,1997.

[4] 馬叔平. 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 陳乃林,終身教育---現代社會一種新的教育哲學,中國教育家展望21世紀[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18.

[6] 謝國東,賴立. 構建學習社會.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7] 孫亞民,社區教育─學習化社會的必由之路,《教育發展研究》2000.12.[體育資源網]網址:http://www.211ty.com/kcyj/HTML/1800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