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春秋1-17:校企合作模式

楊惟婷

 

當前,大陸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不足。大陸職教界為改變傳統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尋求提高職業教育品質的新途徑,並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陸《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曾提出:“要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校企合作的培養制度,實現新時期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突破。”

另在《關於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亦指出:“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學習,大陸職教界已總結出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結合」的教學模式,確實是職業教育下一步發展的方向。

 

一、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簡介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好形式,是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好方法,亦是促進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的有效途徑。

 

校企合作即必須讓教師、學生深入企業學習,實現“上課如上班”、“教室如工廠”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保證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得到提升,及早地適應工廠和企業的環境﹔亦保證學生掌握更多的企業生產、組織、運行、管理、品質控制等方面的動手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學生就業和企業“零距離”對接,解決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企業又“招”不到人才的矛盾窘境。

 

而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教辦學模式,建立起企業決定用人規格和品質,校企可形成共同培養、義務分擔、利益均享、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機制,並構建起三個實踐能力的培訓體系:
1、基本技能培訓層面,通過校內實訓車間,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2、專業能力培訓層面,通過校辦產業,培養學生的熟練技術技能;
3、綜合能力培訓層面,通過社會培訓企業,培養學生的崗位生產能力。

這種培訓模式可以縮短用工培訓時間,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真正實現教育與經濟、學校與企業、生產與培訓、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二、校企合作是實施工學結合的關鍵環節

 

(一)成立校企合作聯誼會深化與企業的關係。

 

現代職業教育離不開企業行業的參與,企業行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職業教育。所以,企業參與是實行工學結合的關鍵環節,是校企雙方截長補短、資源分享、增強各自發展活力的重要途徑。

 

職業學校可以與若干家企業共同成立校企合作聯誼會,制訂理事會章程。聯誼會每學期召開一次專題會議,共同制訂、修訂培訓計畫,總結經驗,解決問題。

成立校企聯誼會可以深化學校與企業的關係,企業定期派專家到學校進行技術指導,學校派老師到企業體驗,向專家學習,與專家交流。使雙方圍繞合格技術人才的培養培訓達成共識,從而為校企合作辦學提供可靠保證。

 

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學生實習培訓的場所,讓學生到企業感受企業的職場環境和氛圍以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方向,讓學生接觸到實際的生產、技術、市場競爭、人際關係的協調處理等問題,並讓學生回校後可以有目的的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和培訓。

而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企業要較好地實現“四落實”:即實訓場地落實、師傅配備落實、管理措施落實、實訓計畫落實。為學生實習提供條件。

 

(二)運用校企合作提高教學品質

 

提高教學品質,是職業學校發展永恆的主題。運用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可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國家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提高教學品質具體做法如下:

 

1、以就業為導向,實現課程開發動態化
圍繞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職業實踐能力特點,可把傳統職業教育中設置的十幾門基礎課和專業課與項目訓練式課程體系做有機結合。例如三年文化課、專業課、實訓課的課時比為1.5:1.5:7。

 

2、以職業能力為重點,實現專業設置市場化
從工作崗位需要出發組織教學內容,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將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引進課堂,這樣既考慮職業目標的實際需要,又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突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培養模式。
在教學方法上,借鑒以“項目教學法”、“模組化技能教學法”為主的模式,切實讓學生經歷確定任務、制定工作計畫、實施計畫、進行品質控制與檢測、評估回饋等整個工作過程。真正讓學生獲得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適用社會的能力。

 

3、以職業資格為導向,以實踐操作能力為核心,實行教考分離制度
為提高家長對學校考試的認可度,推進學校考試制度的科學化,建立起統一的考核組織和品質評價體系,由教科研處組織命題,建立職業教育考試委員會,由職業教育考試委員會組織考試。
經考試委員會確認合格者,由學校發給畢業證書,由勞動部門發給相應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使畢業生的“雙證”持有率達95%以上。

 

4、以職業道德為本,提昇教學品質
在突出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過程中,重視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列入教學計畫,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構建起職業學校品質結構的金三角: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

 

(三)探索產教結合的有效形式

 

產教結合是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更直接的有效形式之一。它既能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實訓、實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又能更好地促進學校自身的專業發展。

 

學校應該在搞好與校外企業合作的同時,充分挖掘學校內部資源,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利用現有的設備和師資力量,大力發展校辦產業,結合相關專業創辦各類加工中心培訓中心。從而,走出一條融教學、實習、生產、經營、服務、就業為一體的產教結合、校企合一的辦學路子,從而使培訓過程實現 “五合一” 功效:
1、車間、教室合一。上專業理論課時是教室,上實習課時是實習車間。
2、學生、學徒合一。學生在生產實習時,既是一個專業技能學習者,又是一個生產者,集學生和學徒兩個角色於一身。
3、教師、師傅合一。在生產實習課上,老師既是教師又是實訓指導師傅。
4、作品、產品合一。把學生在生產實習中按成品品質要求完成的作品推向市場,直接接受市場的檢驗。
5、育人、創收合一。學生生產實習的過程,既是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

逐步實現學生生產實習由“消耗型”向“盈利型”的轉變,達到在育人中創收,在創收中育人的目的。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下一步發展的方向,為此,職業學校應進一步完善以就業為導向的目標體系、以職業為導向的專業設置、以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體系,大面積實施“訂單教育”,與合作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由校企雙方根據企業的用工需求,共同制訂出人才培養規格和用工標準,共同制訂學校的教學計畫和企業的培訓計畫,建起實習與就業新的結合點,更好地實行工學結合,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同步。

 

三、大陸“校企合作”的發展模式

 

(一)以學校為主體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學校為主體的校企合作模式實質上是校企合作教育,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這種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採用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的方式,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按照合作的深度,校企合作可分為淺層、中層、深層三個層面的模式:

(1)淺層次合作模式即“企業配合”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企業處於“配合”的輔助地位,它只是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條件協助完成部分培養任務(主要是實踐教學環節)。學校按企業所需確定專業方向,並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

 

(2)中層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在學校人才培養中實行校企聯合,共同培養人才。企業不僅參與研究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畫、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而且參與實施與產業部門結合的培養任務。
學校為企業提供諮詢、培訓等服務,建立橫向聯合體,成立董事會,形成多元投資主體,根據企業的需要進行人才培養。

 

(3)深層合作模式即“校企實體合作型”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企業對學校的參與是全方位的整體參與、深層參與,企業主動向學校投資,建立利益共用關係,真正實現“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直接參與人才培養。
這種合作模式企業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辦學過程和學校人才培養,分享辦學效益,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水準和品質。

 

(二)以企業為主導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企業為主導的校企合作模式實質上是以經濟效益為驅動的校企合作。企業的主要目標是開展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並使研究成果快速商業化而獲取收益。

按照企業所追求的目標,這種校企合作可分為三種模式:

1、校企合作平行線模式
平行線模式即是說學校與企業在研究階段是獨立發展只是在研究結果的處理階段,企業通過技術市場買入科技成果。
企業通過國家部門、地區或行業的各種形式的技術市場、技術交易會、洽談會、招標會等購入技術成熟較高、市場需求量大的成果,以促進企業的發展。

 

2、校企合作研發模式
校企合作研發模式是指由企業提供經費、高校出人力和部分設備,在高校建立“研發中心”,中心的工作納入雙方的工作計畫,按企業發展需要進行研究或超前研究,為企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從而使得研究成果儘快商業化。

 

3、“政、產、學”三位元合一模式
三位元合一模式是指由企業與高校共同參與“國家產學研工程”,按各自的優勢組合,在國家政策支援和協調下,共同將科技成果產業化
現在,這種模式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為它不但解決了技術研發所需的資金投入問題,而且也為未來技術的運用提供了重要而核心的保障,確保計畫的順利高效完成。

 

(三)基於產業集群背景下的校產合作模式

 

產業集群中的校企合作弱化了企業和學校的邊界,加速了知識、資訊、技術的流動,解決了普通模式中學校科研動力不足的問題,使集群中企業核心競爭力和高校地位有較大提升。

許多學校與眾多企業相互協作,共同組成產業群體,使得眾多資源融合為一體,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

 

產業集群下的校企合作把競爭從單個企業之間與學校之間提升到更大的群體之間,重塑了競爭形態。

產業集群下學校與企業的分工協作不僅可以提高單個個體的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可以創造出一種在非集群狀態下不能得到的集體生產能力。學校與企業間的有效協作使其能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充分利用環境資源,規避不利因素,增強獲利能力,從而獲得較強的產業集群競爭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宅配 的頭像
    大宅配

    大宅配~ 生活美學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