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春秋1-7:職教人才培養模式

楊惟婷

 

溫家寶總理說,就業不僅關係一個人的生計,而且關係一個人的尊嚴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學生其實都有上進成才的願望。成才的途徑多種多樣,上大學並非唯一選擇,條條道路通羅馬。一技在手,技職生一樣能成才。關鍵在於技職教育要以社會需求為切入點。

 

現代社會上崗靠競爭,就業靠技能有大學文憑,不如有一技在手。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職業教育使學生有技能、有自信、有理想、有向上的力量。

 

一、職教人才培養模式的意涵

 

關於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品質人才的意見》中將人才培養模式表述為“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徵並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亦將人才培養模式概括為三個要素: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

 

學術理論界關於人才培養模式,亦有狹義說和廣義說之分。

狹義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培養目標)、“怎麼樣培養人”(培養的方式方法)以及這兩者結合的問題,包括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和教育方法等構成要素

廣義說認為人才培養不僅是對培養過程的設計和建構,也是對培養過程的管理,把人才培養模式視為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途徑和方式、管理制度和 評價體系諸要素的組合

 

各技職學校則在教育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方向指引下,積極探索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工學結合、產教結合;工學交替、半工半讀;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寬基礎活模組、平臺+方向;一專多能、雙證融通、訂單式培養等;學制劃分方面有中職2+1模式、 1+1+1三段式,高職3+2模式、3+1+1模式等等。

 

上述模式大都是各界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實踐探索。

 

二、職教人才培養目標

 

技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所以,職教人才培養模式,即為培養學生的“永續就業能力”目標,例如:
1、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綜合職業能力的人才培養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日益趨高,對技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企業選才不僅只是憑一紙文憑,更要看畢業生是否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

所以,行業的崗位標準崗位技能要求教育目標有效結合,才能構建出課程體系,進而可培養出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職人才。

 

(一)理論來源

綜合職業能力的人才培養觀來源於世界範圍內的“能力本位”職業教育思潮。它發軔於美國,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得以盛行,20世紀90年代初傳入大陸,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職教指導思想。 “能力本位”觀是一種突出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淡化學科體系和知識中心、涵蓋人格塑造和素質養成的正確思路。

  

(二)內涵界定

技職教育從能力本位出發,圍繞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
綜合職業能力是指:個體將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諸要素,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內化、遷移和運用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工作任務的整合能力。具有綜合性和發展性的顯著特徵。

  

(三)結構分析

1、綜合職業能力是由知識、能力、態度組成的三維結構,缺一不可。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等人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對大陸教育界的影響極大。

  

2技職學校培養的學生應同時具備職業能力通用能力,才能勝任工作崗位。其中,通用能力包括:

(1)管理與發展能力;

(2)工作中與人合作能力;

(3)技術應用能力;

(4)設計與創新能力;

(5)資料應用能力;

(6)應用能力;

(7)管理任務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專業能力直接指向崗位就業,分為上崗基本能力和專項工作能力。

在此,專業能力是指影響畢業生初次就業水準的決定性因素。根據崗位需要,可分解為若干單項技能和綜合技能,而所分解出來的若干技能就是設置專業課程專案或模組的依據。

 

4通用能力是指專業能力以外的、跨專業的、具有普適性的泛能力,也被稱為關鍵能力。

通用能力一般分為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方法能力是職業者對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掌握和理解,核心是“學會學習”;社會能力是指如何為人、如何處世,特別是如何與他人共事的能力,核心是“學會共同生活”。從長期就業和穩定就業以及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通用能力對於勞動者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提升和主動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多端具有深遠的影響。

 

5、態度是一種穩定的行為傾向,其中職業道德是核心,人生態度是基礎。

《資治通鑒》上說“德者,才之帥也”。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發揮必將大打折扣;沒有積極的人生態度,職業生涯發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關於態度的培養並沒有專門的課程,而是體現在文化類課程中,滲透在專業類課程中。

  

四、崗位能力培養

 

過去說‘知識就是力量’,現在應該說‘知識應用才是力量’。
書本知識的有用性,必須體現在崗位應用上。

 

企業對崗位能力的要求可概括為3點:
一是職業愛好,學生要熱愛自己的職業,選定了職業就要做好;
二是有準確的職業定位,要甘心做好服務工作,還要努力去做;
三是職業發展意識,要為自己設定發目標,幾年內要參加什麼培訓,達到什麼位置,不能荒廢時間。

 

五、關鍵能力的培養

 

隨著技術更新、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三產業(服務行業)人員需求比例急劇上升,與此同時,新興行業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使產業結構的重心發生改變,而且不同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導致大量的“結構性失業”。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發展,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斷變化,只有具備跨職業的“關鍵能力”,才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

 

但按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掌握了現有設備的操作和工藝知識,一旦工作環境改變,就不能立即適應新工作環境的要求,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因此,培養技職學生可遷移的、從事任何職業都不可少的、跨職業的關鍵能力,是技職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要求。

  

此“關鍵能力”的概念是20世紀70 年代初由德國企業界提出的,“關鍵能力”指的是具體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強調當職業發生變更時,勞動者所具備的這一能力還能起作用並成為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從而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重新獲得新的職業知識和技能。
由於這種能力對勞動者未來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所以被稱為關鍵能力,主要內容包括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社會交流能力等四個。  

 

(一)對學習能力的培養

學習能力包括提取資訊的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掌握新技術、新設備、新系統的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依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確定實訓教學模組的種類和數量,實訓以獨立模組為單元,各個單元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只有各個模組全部通過考核,才允許學生通過實訓教學環節;在實驗教學環節中更新教學內容,減少驗證性、演示性實驗,增加設計性、創新性及綜合性實驗,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對工作能力的培養

工作能力包括按工作任務要求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組織開展工作的能力,對工作過程和產品品質的控制與管理能力以及工作評價能力等。為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可根據學生的專業素質確定不同的教學方式,並規定每門專業課程的授課計畫中必須有20%的實踐教學環節。  

 

(三)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的本質就是創新。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企業不再需要千人一面的“工匠”,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發展的趨勢。為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高職院校可定期舉辦第二課堂、興趣小組、創業計畫大賽、技能比武、電子競賽等活動,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培養、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對社會交流能力的培養

一個人在社會上工作,不可能任何事情都獨立完成,需要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合作,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可見,只培養專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缺乏對社會交流能力的培養,這樣的學生是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為培養學生的社會交流能力,高職院校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技開發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一起討論、一起分析,促使學生在工作中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社會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海宗。高等職業教育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71- 73.

[2] 潘光。加強崗位能力培養. 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09-09-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宅配 的頭像
    大宅配

    大宅配~ 生活美學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