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成長的第十三封信:羊群效應
楊惟雯
經濟學上常用“羊群效應(Herding Effect)”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當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例如,有一次土耳其東部凡省吉瓦斯鎮1500頭在懸崖邊吃草的羊,突然無預警地集體「跳崖自殺」,此事令牧羊人損失慘重。
一、羊群效應的原因研究
關於羊群行為的形成,有以下幾種解釋:
哲學家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
心理學家認為是人類的從眾心理,
社會學家認為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
而經濟學家則從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來解釋羊群行為。
二、管理上的“羊群效應”
法國科學家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鬆毛蟲實驗。他把一些鬆毛蟲放在一只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鬆毛蟲喜歡吃的松葉,鬆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饑餓勞累的鬆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
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高明到那哩。社會心理學家也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寡,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羊群效應”一般出現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會跟去哪裡吃草。
例如“蛋撻效應”,看到一家商店做蛋撻生意賺錢了,所有的商店都蜂擁而至,直到行業供應大大增長,生產能力飽和,供求關係失調。直到大家虧損累累,才會覺醒。
但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例如,企業領導人時常在沒有充足的訊息下,又必須對企業未來政策作適當的抉擇。
羊群效應即在此信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的條件下,看別人怎麼做而跟著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選項。所以,尋找好的領頭羊,也是羊群效應被利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當然,羊群效應也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
三、職場中的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普羅大眾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云亦云,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
例如有一個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結果大家也跟著跑,除了第一個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
另外,很多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波逐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瞭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瞭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就選擇“隨波逐流”。
當然,若此羊群效應的發生的基礎是在此資訊的不完全性,那麼一旦市場的資訊狀態發生變化,如新資訊的到來,此羊群行為就會瓦解。這一點也說明了羊群行為是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的。
所以,企業必須維持資訊流通的透明度,此將有利企業內部溝通,可有效降低負面的羊群效應,對企業戰力的導正與統合,以及經營目標的達成,皆有良性助益。
此外,也必須留意,在團體生活中,往往因存在一些內生的行為規範,而使組織出現此羊群效應,導致「寒蟬效應」的共伴。
例如,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會被視為“背叛或標新立異”,會被排擠,甚至受到懲罰,如此,使得團體內成員的行為,往往出現高度的一致性。
最後,企業領導人必須特別關注羊群中的「領頭羊」,因為牠的一舉一動,將左右整個羊群的動向,民之牧者如何帶領「領頭羊」,即為「將將之道」,允執其中,即可收正向的管理槓桿效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