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成長的第二封信:領導人的人格養成
楊旭平
不知是否有人看過「一刀傾城」這部電影?
「一刀傾城」中的大刀王五不單是個武夫,還是一個關心天下興亡的俠客。電影中光緒百日維新失敗,保守勢力大舉搜捕維新黨人。
維新派譚嗣同被捕下獄,好友大刀王五殺入天牢營救,可是,譚嗣同不願走。兩人劇中對話如下:
譚: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
王:走得了今晚,我們才有明天
譚:明天的事就讓明天的人去做,
現在我要做的,就是用我的血去激勵大家
譚嗣同接著將手指在王五的刀下畫出一道小血口,寫下獄中題壁詩....
譚嗣同的絕命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後來在在刑場上,曾向圍觀的人群大聲吶喊: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 快哉! ”。
這樣的臨刑絕唱,一百多年來一直震撼著中國人的心 ...
而絕命詩中,亦留下了高尚的人格典範,令人無盡追思的風采…
一、 人格的定義
「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
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
然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顯的面具截然不同。
「人格」一詞在生活中有各種含義。
在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個人的品德和操守;而在心理學上,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若按照佛洛伊德的理論,人格是指一個整體,這整體包括了三部份,分別稱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
本我(id):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構成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
例如嬰兒每感飢餓時即要求立刻餵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
自我(ego):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而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它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
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二為良心。
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人格中的三個部分,在不同成長環境中、在不同時間內,彼此交互影響,對個體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奠定了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基礎,
有的人外向熱情、有的人內向孤僻
有的人感情用事、有的人冷靜成熟
有的人剛愎固執、有的人謙遜圓融
有的人苟且敷衍、有的人奉公守法
有的人抑鬱自擾、有的人隨遇而安
有的人優柔寡斷、有的人當機立斷………..
而這些人格特質,也深深地影響了每個人的一生。
二、 領導人的人格是組織信任的碁石
管理學上一直用「經理人」(managers)這個名詞來稱呼那些在組織中「擁有權力」的人,如老闆、領班等。
但這個社會充斥著各種爛上司,他們的人格及政治手腕的缺陷,使得我們很難從上司的行為典範,去理解「領導者」的真正意涵。
由於「經理人」這個字眼背負太多不好的包袱,令人聯想到「控制」與「官僚」這些負面的東西。因此80年代威爾許改革奇異公司時,他改以「領導者」(leaders)取代之。
同一時期,管理大師杜拉克也不再使用經理人這個標籤,而以「主管」(executive)取代之。
在這世界上,純潔和自信的人格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東西,沒有人能夠用金錢買得到它,它是一個人經過歲月鍛鍊後的性靈,也是一個人靈魂深處的清泉。例如,做人做事強調「誠信無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常懷抱熱忱…等。」
一個擁有純潔和自信的人格的領導人,才能擁有部屬的完全信任,才能為組織留住人才。而這種信任關係是架設在人心的橋樑,是溝通組織心靈的紐帶。透過此信任的基礎,才可以凝聚組織成員的力量。
組織行為中有關「信任」的研究,早有Likert(1967)、Argyris(1973)等組織理論學者,他們將相互信任及互動的發展視作組織的整合力量。
Likert(1967)提出一個完全發展的組織模式,他主張組織中存在著四種系統:利用的、開明專制的、諮詢的及參與的。
其中參與的系統組織,其特徵為管理上的信任與信賴,開放員工的投入、正確的溝通,共同涉入的決策過程,建立眾人可共同接受的目標,以提高生產力、降低缺席率及離職率,並能減少浪費及損失。
Argyris(1973)認為組織的設計,應該允許或鼓勵人員的成長,他指出當組織中人際不信任越來越多時,個別成員就會越趨近保守,結果造成了資訊不流通,導致過度強調順從及決策過程效率的降低。
三、 修身養性與企業經營的關聯
有人曾經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德行崇高、修身養性的人總是顯得如此的平靜與洋溢著喜悅的光芒?
釋尊答道:他們不為過去的事悲傷,他們不渴求尚未到來的事,當下對他們而言是足夠的,因此,他們會顯得喜悅洋溢。
《禮記》的《大學》篇中也有段話記載著孔子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簡而言之,孔子認為要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除了要有知識(格物、致知),更要有修養(誠意、正心、修身)。
所以《大學》的這段話,實際是由「知識」及「修養」的兩個脈胳的開展,以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可見,身為企業領導人,除了必須具備廣泛的知識外,心性的修養更是不可忽略。
因為一個企業的領導階層在作決策時,很多時候要訴諸自由心證,如果領導階層私心自用,那就是企業災難的開始。想想看,一個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子李森就可以搞垮百年老店覇菱銀行,可見人謀不臧的可怕。所以,如果只有知識沒有修養,必定會因為思想上的偏差而導致企業被掏空的錯誤。
古人對修身一向是看得很重的,認為修身是人生事業成功的起點。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修身的重要意義。
因為只有個人的品行端正了,以身作則,給子女、兄弟姊妹好的榜樣,才能治理好家庭;而治理好家庭,又是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前提,所以,修身就成了所有一切的前提和出發點。
由此可知,企業經營要可大可久,領導人必須重視修身之道,因為修身才能克己復禮,才能道德自律,才能有光明磊落的胸懷,及擇善而行的節操,才能為眾人表率,才能引領企業圓夢。
四、 修身養性之道
成為一個領導人,專業的本質學能一定要具備,這樣才會使人信服,其次,就是個人的領導風格及領導魅力是否能夠推動企業的進步。
所以,成功的領導者,除專業的知識外,還要重視修身養性。
從某個角度來看,領導者有時就像是一個修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指引著企業走向成功。
但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所以,大部分的人皆放棄改變自己的機會。
然自古以來,也有很多學者提出「人格」與「習慣」緊密相關。
如明代的王廷相認為“凡人之性成于習”,
清代王夫之也提出“習成而性與成”。
所以,良好習慣,是可以締造健康人格。
因此,修身養性之道,其實就是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做起,也就是從做人最基本的「態度」著手,例如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疼惜伴侶、慈愛子女、惜福、感恩、改脾氣、去毛病…等等,這些雖然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但重要的是要去實踐,做得好了就是身修好了,那麼自然家庭和樂、社會和諧。
此外,以下有四點「修身應有的準則」,亦可提供參考:
第一、 修鍊高雅的氣質:
金錢可以買到華麗的衣服、可以買高級的化妝品,但是買不到氣質,人的氣質是由修身而得。
《大學》云:「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
正心,則能克制自己的妄心、約束自己的行為,並且以禮來涵養性情,就如孔子所說,凡是不合禮者,不看、不聽、不說、不做,如此必能儀容端莊,風度良好,且能具有高雅的氣質。
第二、 修鍊莊重的氣度:
一個人,日常的言行舉止是否篤敬謹慎,為人處事是否圓滿無憾,就在他平日對自我修養的要求。
孔子曰:「誠於中,形於外」,一個有涵養、有氣度的人,其所顯現出來的氣質,必然具有雍容莊重的器度,如三國時,諸葛亮的「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嚎哭,樂不輕佻」,這就是賢能之人的莊重氣度。
第三、修鍊有親和力的舉止:
現今的社會,無論是學者、商賈或是政治人物,如果要能受到別人的愛戴,一定要具有「居上不驕,居下不卑」的親和舉止,因為不驕不媚的親和行為,才能拉進人我的距離,更是獲得人緣、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一個修養好的人﹐最起碼他的人際關係必然相當和諧。
第四、修鍊中道的觀念:
人們在立身處事時,要能有不偏不執、不卑不亢的態度,要能有清淨淡泊、樂觀積極的心態,不受人我是非所擾、不受世間利誘所迷,如此才能內心安定,活得安詳自在。
如《論語》所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如此則能從容處事,態度才能安詳。
想要成為一個卓越的企業領導人,必須努力去發掘內心真善美的潛能,必須不斷陶冶自己的心性,成為一個人格完美、具理想的人。
而修身養性是長期教養而成,無法矯作速成。
其中,需要透過「紀律與自律」來不斷提煉自己內涵,更需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如此不斷地淬煉修為,才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沒有人能只依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只要努力修鍊自己,醜小鴨也會有蛻變成天鵝的一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