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行腳614:疏離人生
惟雯說故事
當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愈來愈濃……
親密關係的渴望,與沒有負擔的未來正在尋找平衡……
近期,有一款日本療癒系遊戲「旅蛙」突然爆紅!
這款「旅行青蛙」遊戲成為日前大陸最火的手機「雲養」遊戲。
這款雲端養青蛙App,遊戲設置很特別,玩家與青蛙基本不對話,
這青蛙除了在家待著,還會動不動就出去旅行,出去多久不明,偶爾還會寄照片回來,甚至還會帶伴手禮回來。
玩家基本沒辦法決定青蛙會去哪裡旅行、多久會回來、會不會寄照片(於是一堆人在發尋蛙啟示),唯一能做的就是幫蛙打包行囊,這讓我們有種錯覺:青蛙有自主意識,他有決定自己要幹嘛的權利。
很多人玩一玩覺得特別像父母在養孩子,想要蛙活得好、想要蛙有精良旅行裝備,在蛙出門流浪的時候心中又充滿掛念、期待收到照片。
這手機「雲養」風潮最令人想探討的是:為啥現代年輕人都不想社交、不想生娃,但養「蛙」遊戲卻會大規模流行?這背後是什麼心理狀態是啥?
心理師盧美妏從4大角度來分析這個現象:想到戀愛、結婚、生子就累...不如養蛙。
一、充滿安全感的依附關係
旅行青蛙遊戲滿足了人們對於人際關係的需求,人是社會的動物,活著就需要關係。
但我們對關係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想在現實生活中開啟一段關係,通常會伴隨著各種擔心,例如他會不會不喜歡我?他是不是厭倦了?他在不高興?他最近好像比較疏離?在這些擔心中,我們焦慮、會迴避,會不自覺透過滿足對方的期待,來填滿自己被不安佔據的心。
但跟旅行青蛙的關係,充滿安全感:無論如何,我的蛙都會回家。
蛙不在家?沒事,做點自己的事吧!
我們不用擔心被傷害、不用擔心失去、不用擔心自己不符合對方的期待,這段關係讓人感到穩定又踏實,因此旅蛙成了生活中少數「安全型依附」的對象。
二、活在當下:沒有負擔的未來
想想我們要開啟一段關係多麼心累...
例如談個戀愛好了,從第一次單獨出去吃飯可能就已經一路想像到交往、結婚、兩邊家人、價值觀…等,發現哪個環節不太合適,就懶得多花時間經營一段沒有未來的關係,由於感到付出與投入不成比例,與其期待一個不可預見的未來,…不如養蛙。
再如生小孩呢?先不提養孩子得花多少錢、生活品質立刻下降,光想想自己都快30歲了都還需要受家裡照拂,生了孩子豈不是要開始往未來30年操心?不如養蛙。
旅行青蛙提供我們一段只需要「重視當下」的關係,不用擔心未來,也就不會焦慮。人們不需要為了未來可能出現的麻煩卻步,也不需要為了長遠規劃而放棄現在的快樂,沒有負擔、沒有包袱。
三、清晰的界限感
華人世界的人際網絡普遍缺乏界限感,父母對你跟誰在一起「又」去旅遊的意見沒少過;你的上司同事老是要求你做些不屬於你份內的事;你的大姑、二舅、表姨媽三不五時對你的工作指手畫腳,你能開口說「不」嗎?
但在旅行青蛙的世界中,界限感被清晰的設置。
跟常見的養成遊戲不同,玩家能做的事太有限了,除了採收幸運草、為蛙打包行囊,蛙想出門旅遊、想宅在家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蛙像是個有自我意識的個體,我們不能控制他。
蛙不干涉你、你不干涉蛙,不會過分的介入對方生活,在完全零對話的關係中,時不時捎來照片、帶回的伴手禮、有事沒事回家坐坐,我們知道這是重視,你心裡有蛙、蛙心裡也有你。
劃出界限,不是要讓我們與人切開關係、保持警戒距離,而是為了創造連結。旅行青蛙透過遊戲設置劃下清晰的界限,這樣的關係讓我們感到舒服、自在。
四、虛擬關係能替代現實社交嗎?矯正性人際經驗
我想這是媒體和大眾最想探討的問題吧?
遊戲中的關係是虛擬的,正常人都知道虛擬關係不能替代現實人際交往,從最基本的眼神交流、姿勢動作,到親密關係中的肢體接觸,都是不可替代的真實。
只是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工作家庭人際已經快把我們壓垮,如果可以不用付出太多時間心力,卻能擁有一段穩定、有安全感的關係,界限清晰健康,何樂而不為?
在旅行青蛙中,玩家與蛙的關係可以視為一種「矯正性人際經驗」,我們與蛙建立了安全健康的連結、學會在關係中自在獨立,在遊戲設置下用一種有界限的方式相處,可能在過去的關係中從來沒有過這樣好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未來能否移植到現實生活中呢?
遊戲中的虛擬關係無法替代現實社交,但可以做為一種額外的情感支持,像補充維生素一樣為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增添一些營養成分,簡單方便又有效;更重要的是遊戲可以做一面鏡子,投射出我們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如果你沉浸在與蛙的互動,是否意味著某些現實關係中缺乏的東西可以從蛙身上滿足?
在旅行青蛙從與蛙的互動中,體驗安全又有界限感的互動,重新搭建回到現實世界的橋樑,認清唯有清楚表達需求、設置界限,才能擁有健康的關係。
本文摘自:療癒系遊戲「旅蛙」爆紅!/撰文者:盧美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