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物流寄情78:行動支付市場

楊惟雯

 

隨著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行動支付」逐漸成為顯學,QR-Code、NFC行動支付陸續登場。

簡單來說,QR-Code行動支付的體驗,即直接將手機的鏡頭對準商品、型錄、海報上的矩形條碼並感應完成後,就能順利付款。

另外,NFC行動支付則是和現在利用悠遊卡付費的流程一樣,靠近商店中各種無限感應裝置,「嗶」一聲之後就會和手機中的晶片產生感應,如此即完成結帳動作,相當方便、快速。

 

QR-Code(Quick Response Code,立即反應矩陣條碼)行動支付服務,與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行動支付兩者各有所長,未來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刷卡消費,只要持有具備這兩種功能的智慧型手機,就不必額外攜帶錢包、悠遊卡和信用卡了!以後就可以把手機當成個人電子錢包了!

 

一、移動支付目前在資金轉移市場所占份額仍小

 

移動支付越來越受歡迎,給銀行零售商移動運營商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銀行面臨的風險在於外來者可能侵入銀行基本業務領域——處理資金交易。比如說,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聯網集團,現在同樣為小企業提供貸款。

移動運營商則要面對這樣的場景:比如銀行和專業支付服務提供者,可能利用它們的網路設施,搭上便宜的順風車。

而零售商的挑戰在於,如何在用戶支付體驗中帶上自身品牌的印記,並把支付資訊應用在行銷與存貨管理上面。

 

由於移動支付領域缺乏統一的標準,目前還看不出未來哪種關鍵技術或商業模式能脫穎而出,預計移動支付市場未來兩、三年將經歷一輪洗牌,眼下還很難看出可能的贏家與輸家。

 

儘管移動支付目前在資金轉移市場所占的份額仍然非常小,Juniper Research的資料顯示,到2017年移動支付規模將達到1.7萬億美元,僅占全球零售交易額的4%。但增長迅猛,仍頗受關注。
凱捷的《世界支付報告》(World Payments Report)中顯示,銀行在移動支付領域仍佔據主導地位,2011年全球移動支付金額為70億美元,其中銀行占65億美元;2013年全球移動支付額預計將達到170億美元,其中銀行將占153億美元。但是,銀行發展移動支付業務受到監管與本身傳統業務的制約,而其他機構則在著力開發小眾市場。

 

二、QR-Code支付技術和NFC支付技術間的爭鋒

 

QR-Code支付技術近距離通信技術(NFC)之間的爭鋒,成為人們關注焦點。前者需要使用應用程式(app)與網路流覽器,後者則要求用戶持手機接觸讀卡器,或者把手機拿到距離接收設備很近的地方(通常為4至20釐米),以建立無線連接。
NFC技術被應用於谷歌(Google)錢包(Wallet),並得到移動運營商的大力支持,因為它被運營商視為自身對支付流程及所產生手續費保有控制權的一條途徑。IT諮詢公司Gartner客戶服務部全球研究總監沈哲怡(Sandy Shen)表示:“手機運營商正在積極推廣NFC技術。這一技術為它們提供了向服務提供者和其他應用提供商收費的途徑。”

 

不過,NFC行動支付固然使用方便、用途多元,但仍有其門檻,包括使用者一定要另辦新卡,而且只能綁一個卡號,並只限制具備NFC功能的機種,目前台灣僅有宏達電(HTC)、諾基亞(Nokia)、三星(Samsung)、新力(Sony)部分款式可使用,在台灣相當普及的蘋果iPhone機種當中,還沒有任何一種內建NFC功能。

如果沒有NFC手機,又想使用NFC行動支付,也有其他的過渡型產品,可替代像是購買NFC專用背匣,但並非每一支手機都有這樣的設計;另一種變通方式是,請銀行業者將交易資訊植入microSD記憶卡,再插進手機使用。

 

QR-Code的優點是免辦新卡、可設五張信用卡,還可上網購物,但缺點是刷卡付款時,持卡人需先開啟相關程序,還得選卡號、輸密碼,之後還要「掃圖」,手續相對繁複。

對消費者來說,目前QR-Code行動支付最不方便的地方,大概還是普及率的問題。要使用QR-Code信用卡消費,前提是店家必須有QR-Code顯示或列印設備,但目前四大超商(統一、全家、萊爾富、OK)都還無法使用,恐怕還要等個好一陣子,QR-Code愛好者才能在超商、大賣場、電視購物等消費了。

 

但現有移動技術的用戶很抵制NFC技術。線上支付行業領跑者貝寶(PayPal)的總裁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警告稱,NFC技術會降低購物過程的效率,影響到購物體驗,因為使用者必須到店裡一個特定的支付點去付款。

 

三、移動支付的真正戰場

 

當微信支付崛起,馬化騰攜6億用戶,悄悄推動“微信+財付通”的移動支付。嚴重威脅著目前全球最大的網路支付、馬雲引以為傲的支付寶。到現在,馬雲、馬化騰已經過招到第三個回合,從打車軟體微信支付實體的商場。其背後是騰訊、阿里巴巴兩大中國互聯網超級壟斷集團的巔峰大戰。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很有可能決定我們未來的用錢習慣。

 

1、“阿Q”大戰第一回合:打車軟體

 

大戰序幕的拉開,便是打車軟體之戰。一邊是騰訊投資的滴滴打車,一邊是阿里巴巴投資的快的打車。理論上,消費者完全可以同時使用滴滴、快的同時打車,並且白賺錢。但是馬雲、馬化騰要的就是用戶基數
電子商務很早就是30多元買一個用戶,手機用戶端(APP)現在也是10元到15元買一個用戶。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20元買一個移動支付用戶一點都不貴,時間和機會成本才是最貴的。

 

2、“阿Q”大戰第二回合:微信紅包

 

今年春節期間,微信紅包成為很多用戶的選擇,搶紅包、發紅包成為一種社交。尤其是在北上廣深這一線城市,大伙人都玩得不亦樂乎。

之後,騰訊公佈了官方資料:除夕夜參與紅包活動的總人數達482萬,最高峰瞬間峰值達到每分鐘2.5萬個紅包被拆開。內部消息稱,馬化騰希望低調,所以公佈的要比真實資料少。

 

雖然虛驚一場,但馬雲還是在“來往”上說“此次珍珠港偷襲計畫和執行完美。幸好春節很快過去,後面的日子還很長,但確實讓我們教訓深刻。”“來往”就是阿星巴巴為“反抗企鵝滅族、火燒南極大陸”(馬雲語)推行的移動社交網路,為此馬雲宣佈只在來往上發言。

 

可以說,這事件就是“降維”攻擊——因為在用戶數量上微信和來往不在一個維度上。微信擁有中國一半人口的6億使用者,而且社交關係極難遷移。

 

平心而論,要比較絕對份額、接入銀行卡數、服務種類、情景豐富性和對協力廠商支付的理解,微信及背後的財付通比支付寶還有不小差距。但這麼廣闊肥沃的土地,只要方向正確,移動支付的想像空間極大。

 

3、“阿Q”大戰第三回合:爭奪商場POS終端

 

微信紅包、支付寶是廣泛的網路支付,打車軟體是高頻的O2O本地生活服務支付,可以說都是C端(customer)的。第三回合,則是到B端(business)去,在大型商場、購物中心直接移動支付。

 

其實,在去年“雙11“網路購物狂歡節當中,馬雲就已暴露了真正的野心。天貓試圖繞過大賣場直接和家居品牌商推進O2O(Online To Offline),用戶直接刷支付寶POS機。此舉引起零售勢力憤怒反擊,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在19個知名家居賣場聯合封殺“雙11”。

 

2014年以來,根據外界報導,阿里巴巴、騰訊均明顯加大了其移動支付工具向商場POS進軍的力度。報導稱,雙方團隊正在大手筆出擊,到處談移動支付,出錢、出資源搶佔線下客戶。大部分商家都會回饋:談談看,誰條件好用誰的。

 

為什麼要爭奪商場POS機?因為B端的移動支付,對費率更有承受力,只要擁有足夠的客源,商家願意接受移動支付的形式交易,即使承擔一定的費率;同時,對於用戶而言,移動支付可以大大節約交易時間。這也是為什麼許多C端的移動支付阿里巴巴和騰訊即使是貼錢,也要搶客戶,要侵襲線下POS,都是想搶用戶習慣。因為人類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逆襲。

 

同時,商場POS機的交易大數據,蘊含著極大的商業價值,在徵得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產生新的服務和價值。此外,商場POS機的客單價、穩定性都很高。

 

近日微信支付牽手王府井,並計畫擴大與中國聯通的合作,其商業化正在加速。王府井是中國知名百貨零售商,根據合作協定,王府井將在微信上運營一個公眾平臺,微信用戶可以查詢和通過微信支付購買其產品。此舉可能很快給騰訊帶來新的重要收入管道。

 

四、決定移動支付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中國互聯網界曾流傳一個說法:第一陣營是一張桌子——TABLE,其中T是騰訊,A是阿裡,B是百度,L是雷軍系,E是周鴻禕系。馬化騰、馬雲、李彥宏、雷軍、周鴻禕分別憑藉即時通訊、電子商務、搜索、手機、安全的通用型入口,建立了贏家通吃的帝國藩界。

 

現在,當100億美金市值的周鴻禕繼續追著百度要“搜索虎口奪食”,同為100億美金的雷軍必須對付華為、聯想等“小米學習機”之時,馬雲、馬化騰的真正角力點已經投向了移動支付。

 

鑒於雙方的市值均超千億美元,且領先于其他所有同行,業內普遍認為,中國互聯網正在形成G2集團,即兩個超級霸主。一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網路支付,一個是全球最大的即時通訊。因此,中國以互聯網為主力的移動支付目前還是馬雲、馬化騰兩個人的戰爭。

 

至於雙方中誰占上風,或者說誰的贏面大,目前仍難妄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以下幾個因素將是決定移動支付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首先,支付工具綁定的銀行卡數,這好比自來水龍頭的管子,打通了才有流動,綁定的不同銀行越多,管子越多,水庫越深,因此,此次微信紅包活動中,業內最為關注的是它到底綁定了多少張銀行卡。顯然目前階段,新生的微信支付尚未超過支付寶錢包的綁定用戶數。

其次,接入的協力廠商支付服務廣度,形象的說,這好比管子的口徑大小,比如水、電、煤氣、打車等等,這也是多年來支付寶的傳統覆蓋業務面。

再次,協力廠商支付發生頻率的強度,這就好比管子噴水,過多久噴一次,也能大大影響水流的大小。比如說,打車軟體這類高頻應用的潛力實則會影響到盈利面。

最後,協力廠商支付的客單價,也就是平均交易金額,將關係著移動支付的交易量,而支付寶先天擁有的淘寶平臺,這是微信支付所缺乏的。

 

五、亞洲引領“掌上銀行革命”

 

移動技術、社交網路的飛速發展,給互聯網公司侵襲傳統金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現在,移動互聯網正在徹底重塑支付,依據的原理便是每個人口袋裡都有一台通用的電腦——手機。

 

隨著亞洲經濟增長、城市化提速和中產階層崛起,各地銀行爭奪顧客的戰場已不是商業街,甚至也不是電視和電腦螢幕。人們的手掌心正漸漸成為銀行爭搶的焦點戰場。

 

中國的銀行已積極引入近場通信(NFC)技術到與大型電信公司合作,以搶占移動銀行用戶總數。

 

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的合夥人肯尼•林(Kenny Lam)表示:“亞洲在移動銀行業務上先行一步,一是因為消費者習慣在主導著銀行,而是因為在一個市場增長快、分行數量少的地區,投資消費者技術能帶來更多的好處。”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駐新加坡數字銀行全球主管阿曼•納拉因(Aman Narain)表示,“亞洲的財富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亞洲30多歲的百萬富翁數量高於世界其他任何地區。他們有著不同的生財之道——主要是靠自力更生而不是繼承財富——因此他們花錢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奧緯諮詢技術專家馬克•詹姆斯(Mark James)表示,亞洲銀行因此為這些富有顧客提供最為先進的應用程式。他說:“我所見過最時髦的應用是一款私人銀行市場應用,顧客能夠研究多種期權交易機會,並自己擺弄資料。”

 

在宏觀市場層面,銀行面臨著與其他諸多領域相同的關鍵問題:如何收集和利用有關消費者收入、負債狀況、消費地點和消費物件的資料。詹姆斯表示:“在顧客分析、提供定制服務的領域出現了一場真正的軍備競賽。亞馬遜(Amazon)推薦書籍或音樂的預測功能是值得效仿的榜樣。”

 

要想利用此類資訊,需要擁有詹姆斯所說的“單一資料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換言之,即保證可在一個位置觀測到顧客通過一個商家進行的所有活動。

 

另一位駐亞洲高管、花旗銀行(Citibank)全球零售銀行業務主管羅中恒(Jonathan Larsen)正在做出這樣的新嘗試——我們正在從傳統的分行服務模式轉變為數位化自助模式,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實體網點的數量,使網點的主要精力放在招徠顧客上。

 

麥肯錫認為,無論如何,分行的作用已經不那麼重要。肯尼•林表示,去年亞洲的移動和網上銀行使用率,首次超過分行和電話銀行。

 

但在中國乃至全亞洲,促成這一局面的還有其他因素。在一些犯罪率高、銀行網點生意冷清的國家,電信公司開發出了使人們不必攜帶現金的移動支付服務,因此獲得了巨大成功。在菲律賓,Globe Telecom推出了GCash手機支付服務,允許人們進行從購買早間咖啡、支付帳單到收發國際匯款等各種操作,因此獲得了聯合國(UN)等機構的表揚。它唯一不提供的功能是貸款。

 

與此同時,技術公司也在影響著人們身邊的金融生活。中國最大銀行之一中國建設銀行(CCB)近期推出了電商業務,銷售包括鞋類和智慧手機在內的各類商品。這樣做的目的,與其說是開發新的利潤管道,不如說是保護舊有利潤管道。一名高管解釋道,建行是在努力維護自己“在價值鏈中”的地位——盡力失去對消費者資料的控制,從普通交易中獲得不高但穩定的收入,防止這些收入流入阿里巴巴(Alibaba)等非銀行競爭對手的腰包。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聯網集團,現在同樣為小企業提供貸款。

 

然而,亞洲缺乏零售銀行服務的歷史,以及銀行分行數量遠遠少於西方,使得移動銀行的面世,成為了Juniper Research所說的“轉變全域的大事”。

 

在西方,移動銀行只是人們使用銀行服務的另一種方式,使用移動銀行的社會階層與亞洲有所不同,接納它的速度也不相同。但在亞洲市場,移動設備卻可能是第一種(往往也是僅有的一種)不用跋涉數英里去網點,也能享受到銀行服務的方式。

 

不過,納拉因表示,亞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有類型的服務均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