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拈花集217:降膽固醇偏方

楊惟婷整理

 

一、膽固醇的概念

 

臺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王瑜指出,膽固醇三分之一來自食物攝取,三分之二則是身體製造。因此和脂肪不同,高膽固醇與肥胖不一定相關,有的人先天合成的量就比較多。但喜歡吃如蝦卵、蟹膏、動物肝臟等富含膽固醇的食物的人,也容易有高膽固醇。

 

高膽固醇的最大風險,就是沈積在血管壁,增加中風、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而低膽固醇的人則較少見,一般來說都是因營養不均衡、吸收不良;或是甲狀腺亢進、肝病、貧血、甚至是惡性腫瘤等疾病造成。

 

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資深主治醫師黃麗卿指出,膽固醇是身體中必要的物質,既是細胞膜的原料,也是合成賀爾蒙的物質。

 

臺安醫院王瑜也指出,是膽固醇與細胞膜的恆定相關,如果膽固醇太低,可能造成細胞容易凋亡;同樣的道理,膽固醇過低也可能讓紅血球的細胞膜容易破裂,造成貧血。

膽固醇也與賀爾蒙合成有關。過低的膽固醇,可能影響腎上激素的合成,造成抵抗力與免疫力下降。

 

膽固醇還和膽酸的分泌有關。分泌不足,就可能影響膽酸分泌,間接影響脂質的消化。

還有研究發現,膽固醇過低的人可能有憂鬱的傾向;或是疾病後的癒後較差等。

 

所以,王瑜說﹕「最新的概念不是強調膽固醇愈低愈好,而是要恆定」。

 

二、體脂肪的概念

 

儘管體脂肪常與膽固醇一起被提及,體脂肪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脂肪是熱量的概念;膽固醇則與食物種類或天生身體狀況緊密相關。因此,的確可能出現高體脂率、卻低膽固醇等不一致的狀況。

 

王瑜解釋,過多的熱量攝取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囤積體內成為脂肪,過多的脂肪,就造成肥胖

 

體脂率就是脂肪含量與體重的比例,一般說來,通常三十歲以前的男性標準在14到20%,女性在17到24%;三十歲後,男性的標準是17到23%,女生在20到27%。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體重過重的人口當中,有10~30%的人並沒有出現脂肪過多所導致的負面影響,而且新陳代謝正常。此外,這些人如果體重降至正常水準,健康情況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好。

 

究竟哪些類型的肥胖,才會真正對健康造成威脅?關鍵在脂肪堆積的部位。說明如下:

1.腹部
這是最糟的情況,會導致體內過多炎性蛋白,流向血液、肝臟、肌肉和大腦,有害健康。

2.皮下
皮下脂肪,包括手臂,有助於吸收與儲存能量,並保護肝臟。

3.肝臟
肝臟周圍若有脂肪堆積,不僅會影響肝臟功能,還會產生胰島素抗性,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4.腸道
腸道為生基因(gut microbiome)與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有關,若腸道有脂肪堆積,將會擾亂微生基因,並導致胰島素抗性以及其他健康問題。

5.肺部
研究顯示,由脂肪或其他細胞所產生的小液囊或囊泡,會轉移至肺部和其他器官,傳遞有害器官功能的物質,將因此引發氣喘或其他疾病。

6.大腦
過多的脂肪也有可能會堆積在大腦周圍,會影響大腦功能;經過研究證實,進行減肥手術後的病人,認知功能確實有所改善。

7.心臟
容易引發高血壓、高膽固醇、胰島素抗性、睡眠呼吸暫停,提高心臟病,甚至死亡的風險。(吳凱琳編譯)高體脂的人,飲食也可能習慣大魚大肉,其中也可能含過多的膽固醇攝取,因此也容易同時有高膽固醇。

 

三、膽固醇過低的保健

 

當發生膽固醇過低的狀況,專家們建議:一定要找到真正原因。

建議求助醫師,釐清是否因疾病造成;或是否偏食,或進食、吸收發生問題等。

 

王瑜指出,如老年人可能因為咀嚼、進食有困難,或因疾病食慾變得比較差,而發生膽固醇過低的問題。這時候就要從食物的調理、進食方法改善。

 

進一步解析身體狀況。王瑜指出,除了總膽固醇的量,也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

前者功用是把血液中多餘的脂肪帶到肝臟代謝;後者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看兩者的比例,可能比單看總膽固醇,更能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與風險。

 

對個人來說,如果真的有低膽固醇,在排除疾病的狀況後,王瑜也不建議刻意多吃膽固醇,還是應該回歸均衡攝取。

她建議,如果想增加蛋白質,又想避免高脂肪的問題,可以多吃瘦肉、或豆腐,來兼顧必須的營養素和脂肪攝取。

 

四、膽固醇過高的保健

 

已有許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改善血中脂肪的濃度,降低三酸甘油酯,增加高密度膽固醇。而每增加1mg(毫克)高密度(好的)膽固醇,可降低女性3%、男性2%的心臟病風險。

 

想用利用運動來降低膽固醇的正確做法﹕

 

1、選擇有氧運動才有效

運動訓練可以增加高密度膽固醇濃度,但只有溫和、耐力性運動,也就是有氧運動才有效。有氧運動三個月,可降總膽固醇9%、降三酸甘油酯15%、升高高密度膽固醇15%。

研究也發現,短時間、爆發力強為主的運動員,譬如短跑或冰上曲棍球選手,他們的高密度膽固醇濃度並不會上升;耐力性(有氧性)為主的運動員,比如長跑及足球選手才會有明顯的增加。

 

國泰醫院復健科組長簡文仁表示,有氧運動可以增進心肺輸送足夠氧氣到細胞,肌肉組織得到充分氧氣供應,促進血液循環,讓血液中脂肪轉化為能量消耗,進而降低膽固醇。

研究指出,不論是一般的中年人、學生、馬拉松選手或心肌梗塞癒後的病人,運動訓練後的高密度膽固醇濃度都比訓練前增加。

 

凡是有節奏、全身性、長時間、且低中強度的運動,例如健走慢跑上樓梯游泳騎自行車等都屬於有氧運動。

反之,舉啞鈴、伏地挺身、靜態的瑜伽等只維持一個姿勢不動的運動,或者短時間的快跑、足球等運動,屬於無氧運動。只費力,肌肉沒有得到足夠氧氣供應,無法消耗脂肪,很難降膽固醇。

 

2、融入生活規律中實作

一份研究追蹤了60位女性,她們固定每星期5天、每天健走3公里。觀察6個月後發現,不管是走得比較快的(約12分鐘走一公里)、或比較慢的(約20分鐘走一公里),所有參與者的高密度膽固醇都提高了6%。

 

另外,每週運動少於2次,無法改善心血管功能。曾有研究發現,「週末運動員」平日沒空、只能在假日運動,或者一次操練太兇的做法,缺乏規律性的運動,降血脂功效有限。

 

不需刻意上健身房,最好將運動變成一種習慣。最好把運動當成生活的一部份,隨時隨地動一動。譬如看電視的時候,可以原地抬膝踮腳手舉高,「一把一把抓(空氣)、一步一步(伸)高(手)」,擴張心肺還能瘦腰,做個5分鐘就會流汗達到運動目的。

又如捨接駁車、走路去捷運站,或者走樓梯取代電梯,開車到大賣場時找遠一點的停車位等等。哈佛大學最新發現,以少量多次的方式做運動,預防心臟病的效果和進行長時間運動一樣好。

 

3、有樂趣才能持久

找喜歡的運動,放鬆心情、減輕壓力,樂在其中才會持久。今年世界心臟病醫學年會有一篇墨西哥的研究,將39名心臟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採傳統的室內有氧運動,例如踩腳踏車;另一組則選擇跳舞,舞曲有莎莎、搖滾、爵士等,兩組頻率都是每週5天、每次30分鐘。

訓練四週後發現,兩組的運動能力都提升了近三成,但參加跳舞組的病人覺得比較有趣、有聯誼功能,比較容易養成習慣。

 

除了舞蹈,找家人、朋友、寵物一塊運動也很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