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務管理69:研究計畫

楊惟雯

 

 

 

利用社群網站平台建構偏遠地區

醫療人員的諮詢資源網絡

Construct medical advisory resource network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研究生:楊惟雯

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

 

 

摘要

 

  隨著4G時代的來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手機傳感技術的升級、移動醫療應用開發成本的降低、雲端運算基礎設施的完善,在這些種種條件的刺激下,移動醫療發展的核心要素已經逐步成熟。未來五年,移動醫療(mobile health)將成為醫療資訊產業一個新的增長點。

 

  在移動技術領域的發展上,特別是智慧型手機和應用程式(APPs)最有可能改變行動照護和行動醫療的模式。而行動科技也將改變醫師的工作型態,透過通訊技術快速傳遞醫療訊息並獲得反饋,能夠快速瞭解病患疾病成因。

 

  在台灣,由於網路寬頻的普及,幾乎人人掌上都有一支智慧型手機。醫師們透過網路進行知識交流頻率增加,研究發現,醫師在論壇中,最常討論的為醫療知識,再者為醫療糾紛與體制法規。另外,透過訪談及文件分析,醫師知識大多為經驗學習,透過經驗學習使其行為與認知有所改變,包含診治病患及用藥治療的方式。

 

  台灣雖然土地幅員較其他國家而言不大,但在山地偏鄉和一些醫療資源貧乏之偏遠地區,其文化、地理、社經狀況均不同,往往增加健康照護上的困難。加上人口結構高齡化,而醫師的執業地點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城鄉醫師分佈明顯不均,使得偏遠、鄉村地區長期處於醫療資源短缺,在遠距健康照顧方面,這仍是一個重要且亟待克服的問題。

 

  所以本研究概念在於利用社群網站在台灣的高度使用率,在社群網站上建置一個醫療諮詢的應用程式,配合行動裝置的普遍使用,來推動偏遠地區醫療人員與都市醫院醫療人員之間諮詢資源網絡。此應用程式可達到「行動醫療」的概念,並且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障礙,醫師彼此間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進一步地提升遠距照護服務品質的目的。再者,也能接提供偏遠地區醫師教學訓練的機會。

 

  未來的健康產業發展除了要延伸全人照護服務之深度與廣度,並結合國內資訊技術的優勢,創新應用於健康照護服務,以因應人口結構老化所帶來的社會衝擊。利用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可將醫院醫師及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服務,提供給另一端需要的醫事人員與民眾,甚至可進行視訊會診、遠距教學、群組討論等互動模式,及時地掌握醫療服務先機。尤其,對偏遠及離島地區的受照護者更可以迅速地解決醫療問題。

 

 

 

 

 

目錄

 

壹、研究背景…………………………………………………4

 

貳、研究目的…………………………………………………4

 

参、文獻回顧…………………………………………………5

 

肆、研究流程與架構…………………………………………8

 

伍、研究方法…………………………………………………9

 

陸、預期成果…………………………………………………15

 

參考文獻 ……………………………………………………15

 

 

 

 

 

 

 

 

 

 

 

 

 

壹、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智慧手機和新型創新連接設備普及率的日漸提高,以及移動寬帶網路和服務的拓展,移動醫療無疑將在未來的醫療保健行業發揮重要作用。根據Cube Labs調查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有62%的內科醫生使用平板,50%的醫生會將平板用於臨床診斷,71%的護士在工作中使用智慧手機,移動終端在醫護人員中已達到一定的普及。(王靜波,2013) [20]

 

  加上低成本的手機及全球性移動通信網路的普及,明顯為這種醫療概念提供了可行的技術基礎。現在,大量的服務都可以通過更加統一、快速且便宜的頻寬接入實現;網路也具有很強的能力,覆蓋範圍更寬。這些都對推進mobile health應用的持續發展並超越簡單的單向資料服務模式提供了條件。

 

  日本網路公司Cereja Technology今年公布一份亞洲地區的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人數調查報告。報告內容顯示,在所有亞洲國家中,台灣雖僅以1320萬使用者位居第七,但若以人口比例來看,卻以56.7%奪下第一名,相較於2月公布的數據還成長了0.5%。另外,Facebook也在今年八月首度公布台灣地區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也相當愛用臉書,每月活躍用戶達 1400 萬人、每日活躍用戶有 1000 萬人,意味台灣每天至少有 1000 萬人會上 Facebook 分享內容、查看朋友和粉絲團資訊。透過手機等行動裝置觀看 Facebook 的比例也相當高。

 

  台灣自從1993年開始就邁入高齡化社會,因此老人醫療照護越來越重要,因為能活得長久,卻也要活得健康,為了達到「全民均健」,尤其是老人,民眾必須有足夠的基本醫療服務;但是,醫師人力的地理分佈不均一直是健康政策與醫師人力規劃上最關心的議題之一,醫師的執業地點多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城鄉醫師分佈明顯不均,使得偏遠、鄉村地區長期處於醫療資源短缺的情況。(台灣老年醫學雜誌,2007,提昇高齡化無醫鄉之醫療照護水準)[21]

 

  台灣雖然幅員不大,但山地鄉和一些醫療資源貧乏之地區其文化、地理、社經狀況均不同,往往增加健康照護上的困難。在遠距健康照顧方面,目前仍是一個重要且亟待克服的問題。

 

貳、研究目的

 

  台灣都會區的醫療資源供過於求,反之,在偏遠地區的醫療質、量卻有短缺現象。所以本研究計畫旨在利用社群網站平台在台灣的高度使用,在社群網站平台開發一個醫療諮詢應用程式,配合行動裝置使用的普及,期望建構出偏遠地區醫療人員向大都市醫院之醫療人員的諮詢資源網絡,方便醫生與醫生之間在醫療服務上的溝通,達到何時何地都能進行醫療諮詢的功能,促進城市醫院之間的醫療資訊交流。亦能改善偏遠地區民眾就醫醫療服務品質,增進在地醫療發展。

  並且,期望達到以下目標:

  1. 提升偏遠地區民眾的就醫醫療諮詢水準與服務品質。
  2. 配合行動裝置的使用,使醫生之間能不局限時間、地點,達到醫療諮詢的服務目的。
  3. 民眾不用跑到都市,便能擁有都市醫療就醫諮詢的水準,改善偏遠地區民眾無法到都市就醫的不便性。
  4. 由於能利用此網絡,在同等時間內充分運用並服務民眾,有效提昇同等時間內的醫療服務量及服務面積,節省醫生與病患的時間,提升問診效率,增加民眾在地就診的意願,有效提高地區診所或醫院的門診量。
  5. 避免相同病人不了解病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復診,避免醫療資源成本的浪費。
  6. 可透過社群網絡做到資料傳輸及即時性的視訊醫療諮詢功能。

 

参、文獻回顧

 

  遠距醫療(Telemedicine)指的是結合電腦、網際網路來聯結病人與醫療專業機構,讓醫師可以與病人遠距離互動,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病患進出醫療院所的次數,醫師即可了解與關心病患的現況,做一些初步的醫療判斷,提供在家休養或建議回診等服務。也可透過此遠距技術來引導患者的生活方式,以期來改善患者健康狀況,或在緊急狀況下提供患者即時的急救資訊。

  由於高齡化的人口結構使得醫療服務與長期照護的需求大幅增加,加上醫療資源不足,發展遠距居家照顧[ (tele-home care, THC)] 成為一主要方向。THC 的優點是可以輔助家庭照顧者的照顧能力與改善生活品質,這些無需每日醫療協助的受照顧者,可藉由有線,無線傳輸通信和穿戴微小化的生理參數感應器(sensor)提供與專業醫護人員便利的雙向互動模式,減少雙方舟車勞頓,增加受照顧者活動的自由度(mobility)及其疾病的自主管理(許哲瀚,唐憶淨,2008)。

 

  我國資在資通訊與社會基礎建設具優勢,在最新(2005-2006)世界經濟論壇公佈之網路整備指標,我國電子化準備度(e-Readiness)居世界第7位,我國電子化程度已居世界領先。另一方面,我國健康照護體系完整,水準先進,並具全民健保體系,因此可提供人民一定品質之健康照護服務。隨著少子高齡化的人口結構改變趨勢,我國社會對於健康照護服務的需求愈來愈高,服務的型態也趨向多元發展,有別於過去只到醫療院所就醫或被照護的型態。由於時空之區隔因素加入,使得資通訊科技更具機會廣泛應用在此分散式之健康照護(張峰源,2006)。

對於建構THC服務的研究,張彩秀等(2005)提到應考慮遠距服務的可近性、科技特質、適切性、安全性、可行性、成本或其他經濟因素、臨床人員的接受度及使用者的滿意度。此外推廣THC時更要考慮到使用者之適切性、老人的活動能力、決定使用的遠距技術與方案、成本效應、儀器的正確性及可依賴性等因素。

 

  而Demiris[3]等探討老人對智慧型居家科技的需求,結果發現排名較高的是「緊急救護協助」、「預防與偵測出跌倒的問題」、「生理指標的監測」等,整體而言,老人對科技的期望是要使用便利,並且對於遠距照顧大都持著正向的態度。

  從國外Dansky等的研究報告指出[4],單次使用THC服務的時間約在9~21分鐘,遠比傳統的居家訪視耗費的交通時間減少許多,透過遠距電視影像(tele-video)或電話傳送監測(telephonic)資訊的服務成本費用比傳統的居家訪視分別要節省了86%84%。尤其是需要長期照護的病患,有些是不需要住院照護,甚至也可以不需要經常到醫院就診。利用THC的監控將個人健康資訊定期上傳,除了可減少醫療資源的過度使用,並可收集到更完整的個人生理資訊。

  Dixie[5]則指出,將醫療與健康照護體系與居家環境相結合,在家庭進行簡單、患者有能力自理的醫療測試,如血糖、心電圖、血壓等,可以整合社會資源並節省來回奔波的問診時間與醫療費用;藉由隱藏在日常居家生活環境中的健康監測,更有效率地及早發覺身體上的疾病,而這些長期、持續性的健康監測,可以紀錄無法在臨床問診短暫時間內察覺的疾病與生理機能退化徵兆。

 

  對於THC的臨床應用評估研究報告,Johnson[6]等人用類實驗性質研究(quasi-experiment)測試THC的效能,將慢性病患分組,實驗組(n=102)與對照組(n=110)均接受居家照護(含家訪與電訪),實驗組額外接受遠距居家服務,家中架設視訊設備可與護理人員進行即時的視訊會議交流。結果發現病人對照護的品質並沒有達顯著性差異,但成本上卻節省了27%

  學者Lewis[7]則指出,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將會採用各式遠端量測技術,如視訊、血壓、智慧型服藥系統等,逐漸取代高成本、費時的臨床問診模式。

 

  而我國政府著力推動遠距居家長期照護服務,首先由工研院自2003325日發表「遠距居家照護服務計畫」的推動方案,整合資訊、寬頻與無線通訊科技、療科技與醫療資源,建構完善的居家照護體系,並刺激國內醫療科技產業新機。期間邀請台大醫院、醫療檢驗設備業者及長期照護協會等相關單位參與,一同建立THC系統平台。此一新興服務產業已促使各型產業的投入,也符合政府振興經濟所提倡的計畫,並且將「遠距居家照護服務」列為2008年新興服務產業的發展計畫之一。

 

  近年由經濟部推動「健康照護服務」產業發展,以補助業者發展智慧型行動照護、多功能居家照護床、無線生理監控系統、心臟監測儀、居家照護衣及多功能遠距居家健康照護平台等,屬於小規模營運模式創新與技術研發。而於20064月提出「銀髮族U-Care旗艦計畫」,主要是在政策上利用大型、跨產業聯盟的型態,進行服務與營運模式的創新研發,透過政府的力量將各自發展的業者集合起來,形成一個「完善的健康照護服務體系」,推動之重點在由消費者需求的角度思考,透過資訊、通訊等科技導入,創造新的服務模式與產品應用發展,開創一個可獲利之營運模式。

  未來銀髮族健康照護服務產業之商機不僅存在於照護服務提供者,還包括照護端、營運端、系統端、設備端及居家端等相關服務業者組成服務網絡,發展整合式服務體系、相關產品、建置資通訊平台或系統,有效整合價值鏈提升銀髮族照護服務之品質、範圍、效率與效益,並以每年發展相關產業的產值成長率15%為目標[9]

 

  另外,移動醫療(mobile Health)是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提供醫療服務,包括遠程醫療、預約平臺、醫院信息移動化解決方案等。

由於人口老齡化造成醫療需求的急劇增長;另一方面,醫療資源供給嚴重短缺,尤其是在偏遠地區。供需缺口為移動醫療帶來了一片藍海,而移動互聯和大數據的高速發展為移動醫療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例如,未來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將不僅僅接受藥物治療,而接受包括遠程監測、遠程治療方案調整、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給藥在內的整體的疾病管理方案[16]

 

  隨著4G時代的來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手機傳感技術的升級、移動醫療應用開發成本的降低、雲端運算基礎設施的完善、醫療機構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完善,移動醫療發展的核心要素已經逐步成熟。移動醫療(mobile health)將成為未來五年醫療資訊產業一個新的增長點。

  在移動技術領域的發展上,特別是智慧型手機和應用程式(APPs)最有可能改變行動照護和行動醫療的模式。行動科技和應用程式(APPs)的發展提供遠端照護的服務,英國在歐洲擁有最大的應用程序(APPs)市場:每100個人當中有超過88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用戶。

  伴隨行動科技不斷演進,醫療保健也納入其中,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作自我健康管理人數日增,醫療保健相關應用程式(App)將扮演重要角色。健康相關應用程式與行動裝置結合,將有利於促進個人健康管理意識提升。以往只能親自到醫療院所,透過專業醫事人員得到醫療相關健康資訊,如今即使位在偏遠地區,也能透過行動裝置得到聯繫。

 

  行動科技也將改變醫師的工作型態,例如讓醫師更便於處理病患醫療紀錄,並獲得多方來源的專業醫療資訊,以及透過通訊技術快速傳遞醫療訊息並獲得反饋,以瞭解病患疾病成因。對於患者來說,藉由使用這類健康應用程式,讓病患更有效地控制病情,根據臨床資料,使用糖尿病自動監控系統的病患,遠比沒有使用的患者,更能增加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再者,這類健康應用程式還能提供用藥提醒、藥物資訊簡介及患者健康記錄存取,並回傳給醫師提供參考依據。不過從AppleAndroid健康類應用程式下載量來看,大多是一些功能簡單的分析工具,如減重和運動,較少是屬於疾病相關的健康問題,如慢性疾病管理。再來,這些應用程式應有專業醫療人員在後端支援,藉由醫師、護士與藥師等醫事人員的諮詢與解說,將可大大增加應用程式使用率。

  行動照護(Telecare)已經發展了十幾年,主要用來實踐「社會關懷」理念;而行動醫療(Telehealth)是一個較新的發明,主要用於監控患者,如慢性疾病患者的狀況,像心臟衰竭、慢性阻塞肺部疾病(COPD)和糖尿病患者。結合遠距醫療照護的智慧型行動醫療設備,就成為一個即時行動醫療與健康的網路平台,提供病患端與照護提供端的遠距連結。主要功能為透過智慧行動醫療設備收集並傳接送日常病患量測的血壓、血糖、血氧、心電圖、脈搏及體溫等生理量測資訊,由照護提供端的醫療專業人員進行資料儲存、分析與判斷,並提供必要的警示提醒,作為遠距指導、照護及管理追蹤的依據,並幫助人們在家中也可得到遠端照護服務。

肆、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蒐集與整理

使用需求調查

系統評估

與程式開發人員溝通討論

應用程式開發與建置

使用者測試

使用者意見回饋

成果整理與檢討

程式功能修正

結論與建議

 

 

 

 

 

 

 

 

 

 

 

 

 

 

 

 

 

 

 

 

 

 


 

 

伍、Dr. Medical Consultant研究方法

 

一、在社群網站平台開發一個醫療諮詢應用程式(APPs),取名Dr. Medical Consultant,程式介面設計簡單易懂、清晰一目了然,簡稱DMC

 

二、使用Facebook developer開發,開發方法簡易,開發成本也較低,因應雲端化的趨勢,捨棄client server架構。使用者也可以single sign on

 

  以下內容為Dr. Medical Consultant之模擬畫面:

 

Fig1. 應用程式登入畫面


  另外,Facebook本身提供許多方式讓使用者互動,例如:留言、聊天、寄信、影音、分享檔案、寫部落格和參加討論群組等。透過種種有趣的互動方式,社交網站便可以將一群擁有共同目的與相同興趣的使用者聚集在一起,並讓這些使用者產生交流互動,偏遠地區醫療人員進而可利用此人脈網路取得醫療諮詢資源。

 

三、以下針對應用程式的三大功能作介紹:

  主要提供醫療人員三大服務,線上諮詢Q&A、找尋醫生、症狀&疾病索引。其次,程式也提供最新醫療新知與技術、用藥安全、醫療迷思等服務,供使用者依其需求做查詢。

 

3.1 線上諮詢Q&A

 

  為此諮詢應用程式的諮詢管道其中之一,依問題的急迫性分為兩種:一般問題與緊急諮詢。此功能設計是為了提供醫療人員使用時,遇到診療方面問題又不知該考慮尋求哪家醫院或哪位醫師時,可由線上客服人員為其分類科別,找尋該科別醫師為其解決。回答方式以線上留言為主。

  而回答完成之Q&A問題集將會分類在各科別,資訊公開呈現在系統中,供其他使用者遇到相同或類似問題時,可直接觀看查詢。如此,一來可進一步改善相同問題被一問再問,再者,也可分散相關領域中有名醫生同時被其他醫療人員詢問的流量人數。

 

 

Fig2. 線上諮詢Q&A畫面

3.2找尋醫生

 

  地區醫療人員可直接點選第二個管道,找尋大都市的醫師,作一對一聊天室諮詢。程式提供四種方式作查詢:輸入醫師姓名、輸入院所名稱、點選科別、點選地區。任選其中一種,都可以一步步尋找到欲諮詢的醫療領域之醫生。


Fig3. 找尋醫生功能畫面

 

3.2.1以點選內科系血液腫瘤科為範例:

 

  畫面將會出現台灣各地區大醫院的血液腫瘤科醫師,使用者可再選擇欲諮詢之對象。藉由點選畫面最右方那欄,可以直接進行一對一即時通訊,作醫療服務諮詢的動作。若單純文字無法詳述,Facebook平台也提供視訊聊天,資料及圖檔的傳輸功能。

 

Fig4. 以血液腫瘤科為範例畫面

 

3.3症狀&疾病索引:

  提供醫療人員常見疾病與症狀的查詢。

 

 

Fig5. 症狀&疾病索引

 

3.3.1以糖尿病為例之呈現畫面

 

四、關於使用應用程式須知與規範

 

(一)應用程式及網站的隱私設定如何運作?

  在 Facebook 上,使用者的姓名、性別、大頭貼照、短網址、用戶ID(帳號號碼)及人際網絡被設定為公開。應用程式也可以存取您的朋友名單以及您選擇對外公開的任何資訊。

 

(二)使用者可以在哪裡控制應用程式隱私與設定?

  安裝應用程式前,應用程式安裝畫面會讓您檢視或控制誰可看見該應用程式代表您於 Facebook 張貼的活動。安裝應用程式後,您可在應用程式設定應用程式中心中的我的應用程式頁面,檢視並管理設定。

 

(三)應用程式為什麼要求存取使用者的資訊?

  應用程式會使用該用戶提供作為個人化體驗的資訊,聯繫您與您的朋友。使用者安裝應用程式即表示允許其存取您的公開個人檔案,包括您的姓名、大頭貼照、短網址、用戶 ID(帳號號碼)、人脈網絡及任何您選擇公開的資訊。使用者也同時向應用程式提供其他資訊,包括您的朋友名單、性別、年齡範圍及所在地點,以獲得獨一無二、量身訂做的使用體驗。

  應用程式通常在與您或您朋友所分享的資訊進行互動時,才能起作用。如果您選擇不分享朋友的資訊時,應用程式在某些功能便無法發揮作用。

  但是,應用程式有義務尊重您為帳號所選擇的隱私設定。即表示,如果用戶在瀏覽網站時無法看見您在 Facebook 上分享的資訊,當他們使用應用程式時,也將無法看見您在 Facebook 上分享的資訊。

  如果應用程式需要額外資訊運作,如您的電子郵件地址或出生日期,它必須作出明確的要求。應用程式可能會在您使用其中需要額外資訊的功能時才提出要求。您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向應用程式提供該資訊,不過應用程式的功能可能因此受限。

 

(四)如果使用者已封鎖某些用戶,他們是否可繼續透過應用程式與其互動?

  即使使用者在 Facebook 上封鎖某人,也仍然能夠看見此人在應用程式內建立的內容,但無法與此人進行互動,而他也無法透過應用程式與您進行互動。

  請注意,此應用程式並非由 Facebook 建立,而是由外部開發人員利用其技術資源運作的。如果使用者在外部應用程式仍然能夠與您已在 Facebook 封鎖的人進行互動,則需要聯絡建立該應用程式的開發人員。

 

陸、預期成果

 

  此應用程式成功地建構起偏遠地區醫療人員與都市醫療人員的諮詢資源網絡,達到何時何地都能進行醫療諮詢的功能,促進城市醫院之間的醫療資訊交流。亦大幅提升偏遠地區民眾的就醫醫療諮詢水準與服務品質,增加民眾在地就診的意願,有效提高地區診所或醫院的門診量,增進在地醫療發展。並改善山地偏僻地區居民無法到大都市就診的不便性,節省了醫療成本。

 

  未來的健康產業發展除了要延伸全人照護服務之深度與廣度,並結合國內資訊技術的優勢,創新應用於健康照護服務,以因應人口結構老化所帶來的社會衝擊。利用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可將醫院醫師及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服務,提供給另一端需要的醫事人員與民眾,甚至可進行視訊會診、遠距教學、群組討論等互動模式,及時地掌握醫療服務先機。尤其,對偏遠及離島地區的受照護者更可以迅速地解決醫療問題。

 

 

參考文獻

 

[1]Balas EA, Jaffrey F, Kuperman GJ, etal.: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with

patients: Evaluation of distance medicinetechnology.J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7; 278(2): 152-9Langnau, Leslie, Application in RFID, Material Handling Management, 2000.

[2] Chaffee M.: A telehealth Odyssey.American J. of Nursing1999; 99(7):27-33.

[3] Dermiris G, Marilyn JR, Myra AA, etal: Older adults’ attitudes towards and

perceptions of smart home technologies:a pilot study.Medical Informatics and

the Internet in Medicine2004; 29(2):87-94.

[4] Dansky KH, Yant B, Jenkins D,Dellasega C: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elehomecare nursing activities.The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2003; 33: 372-375..

[5]F. Dixie, “In-home tests make health care easier,”FDA Consumer, Vol. 28, 1994, pp. 25-28.

[6] Johnson B, Wheeler L, Deuser J, SousaKH: Outcomes of the Kaiser

Permanente tele-home health researchproject.Arch Fam Med2000; 9: 40-45.

[7] D.C. Lewis, “Predicting the future of health care,”The Brown University Digest of Addiction Theory& Application, Vol. 18(4), pp.12-16

[8]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近年人口年齡分佈統計表〞,台灣:

http://www.moi.gov.tw/stat/

[9]〝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發展計畫〞:http://telecare.com.tw/Aboutus.aspx

[10]沈慶盈:〝個案管理應用於社區照顧之適用性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8),1999254-264

[11]李源德:〝遠距健康照護的發展與未來〞。2008健康產應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 June 4Taichung;中台科技大學,2008 : 19-54。﹝研討會論文﹞

[12]涂清源:〝建構無線傳輸與網際網路之居家看護系統〞,中原大學醫學工程學系碩士論文,PP.1-90,民國91年。

[13]許哲瀚,唐憶淨:〝遠距健康照護的現況與未來〞,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20083(4)

[14]陳佳慧、蘇美如、黃秀梨、陳少傑、戴玉慈、陳恆順:〝遠距居家照護系統〞,護理雜誌,vol.8PP.837-845,民國932月。

[15] 〝我國移動醫療行業市場現狀分析〞:中商情報網,2013http://www.askci.com/

[16]彭琰:〝全球移動醫療市場發展趨勢〞。2011http://www.slideshare.net/research2guidance/mhealth-survey-summary-whitepaper

[17]張慈映:〝資通訊技術應用於健康照護領域的市場機會〞,工研院 IKE-ITIS計畫,2005

[18]張峰源:〝資通訊科抺應用於健康照護發展現況〞。長期照顧雜誌:200610 (2) : 101-110

[19]樓美玲、張彩秀、葉明珍、洪麗珍:〝遠距居家照護之現況、可行性及困境〞。護理雜誌2005 ; 52 : 66-73

[20]王靜波,2013,移動醫療設備的國內外發展簡況

[21]台灣老年醫學雜誌,2007,提昇高齡化無醫鄉之醫療照護水準;2(3)209-2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