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寄情64:移動醫療應用

楊惟雯

 

“你們誰還記得聽診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心臟病醫學專家埃裡克·托普(Eric Topol)大聲地問著台下的聽講者。這一幕發生在2010年3月在加州洛杉磯召開的TED科技峰會上。台下是數千位科技公司領袖、風險投資人、創業者、科技博客和媒體,沒有醫生和醫學教授們。

“那是在1816年”,埃裡克低聲說道。他話鋒一轉:“不過到了2016年,等聽診器發明200周年的時候,就沒人再需要一個聽診器了,取代它的將是無線的數位設備。”於是,演講台的投影幕上顯示了一組呈現在蘋果iPhone上的心電圖—“作為一名心臟病醫生,你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通過手機即時地監控到病人的心臟和脈搏跳動情況,在我身上,這一切已經發生了。”

 

一、移動醫療的定義

 

近年來,移動醫療(mHealth)已經成為電子醫療(eHealth)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那麼,究竟什麼是移動醫療呢?

國際醫療衛生會員組織HIMSS對移動醫療給出的定義為:mHealth,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行動電話和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服務和資訊。

它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了一種有效方法,在醫療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通過移動醫療來解決醫療問題。

 

微軟大中華區軟體架構前首席顧問楊楓說:“醫療移動的相互碰撞形成移動醫療的火花,以此可滿足中國人多種多樣的醫療需求。”

尤其,大陸擁有全球最大且發展最迅猛的手機使用者人群,移動通訊需求及習慣多種多樣。加上目前大陸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帶來的慢性病人群增長等情況,依靠現有的醫療條件沒能對其進行科學管理,移動醫療的市場更受關注。

 

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預測,到2017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的發展將帶來230億美元的收入,主要的動力來自於降低醫療保健成本,以及加強醫療服務範圍。

 

根據Cube Labs調查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有62%的內科醫生使用平板,50%的醫生會將平板用於臨床診斷,71%的護士在工作中使用智慧手機,移動終端在醫護人員中已達到一定的普及。

 

二、移動醫療引發智慧醫療市場下一個爆發點

 

目前,低成本的手機及全球性移動通信網路的普及,明顯為這種醫療概念提供了可行的技術基礎。現在,大量的服務都可以通過更加統一、快速且便宜的頻寬接入實現;網路也具有很強的能力,覆蓋範圍更寬。這些都對推進mHealth應用的持續發展並超越簡單的單向資料服務模式提供了條件。

 

根據ITU(國際電信聯盟)等組織統計,目前約有64%的行動電話用戶都分佈在發展中國家。而且,預計到2012年,所有邊遠地區的居民將會有一半擁有移動通信設備。行動電話的普及,為使用移動技術支援醫療服務提供了關鍵的基礎。

 

在以App為中心的移動互聯網逐漸泡沫後,整個資本市場急需找到一個新的投資方向。近期,移動醫療開始成為投資圈內熱議的話題。

移動醫療的概念市場現狀如何?所遇到的瓶頸是什麼?前景又怎樣?

開始受到熱烈討論,移動醫療App公司也開始行業摸索。

 

因為人們在醫療上的需求與現實中醫療條件的不足形成衝突,移動醫療市場已然成為一片藍海。據IDC發佈的中國醫療衛生十大IT趨勢指出,移動醫療將成為2013年醫療機構重點建設的IT系統之一。

 

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在移動醫療方面先行一步,不同的商業模式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例如Epocrates、WellDoc等應用。

在大陸,移動醫療的概念也於2012年起開始討論,App方面丁香園、春雨天下、白天使、杏樹林等移動醫療公司也開始了行業摸索。

 

而隨著穿戴式設備(如iwatch)的逐步興起,移動醫療的軟硬體結合,勢必引發下一個市場爆發點。

 

三、移動醫療的應用及效益

 

目前移動醫療應用和服務包括:

無線查房、移動護理、藥品管理和分發、條碼病人標識帶的應用、網路呼叫、遠端患者監測、視訊會議、線上諮詢、無線訪問電子病例和處方…等。

 

(一)醫療院所內的應用

可以說,病人在醫院經歷過的所有流程,從住院登記、發放藥品、輸液、配液/配藥中心、標本採集及處理、急救室/手術室,到出院結帳,都可以用移動技術予以優化。

 

因為移動應用能夠高度共用醫院原有的資訊系統,並使系統更具移動性和靈活性,從而達到簡化工作流程,提高整體工作效率的目的。

 

移動應用的另一個顯著貢獻是減少醫療差錯。在對病人護理過程中,有可能出現護理人員交接環節的失誤,以及在發藥、藥品有效期管理、標本採集等執行環節的失誤。據美國權威機構的調查顯示,每年有超過1500萬例的藥品誤用事故在美國醫院內發生。為了避免這些失誤,就需要醫護人員及時地得到和確認患者的醫療資訊,確保在正確的時間,對正確的病人,進行正確的治療。

 

(二)居家健康照顧應用

越來越多的嵌入式解決方案提供商對移動及無線醫療設備提出了他們自己的解決之道。一些公司正在研製嵌入醫用感測器的襯衫、手錶及戒指等,將它們用於監測人體各種生理參數及對病情進行監護。

 

移動式監護技術的效益很多,如病人不必住在醫院、在家輕鬆獲得看病用藥的基本醫療資料、病人資訊更加全面、活動基本不受限制等諸多好處

目前,大多數監護產品都需要通過導線將數據傳到PDA或PC進行分析,但無線監護儀也已經開始進入臨床應用及日常保健醫療工作中。

例如,戴爾公司正式推出除了其“移動臨床計算”解決方案,進一步拓展大陸醫療資訊化市場。目前戴爾正在協助大陸衛生部制定標準規範,實現電子病歷的共用,以及區域資訊的交換。

而戴爾並非是唯一一家發力移動醫療業的IT廠商,英特爾、思科等都成立了專業的移動醫療行業部門。

當然,目前進入這個前景十分被看好市場的公司遠不止於此。加州VivoMetrics公司成立了LifeShirt公司,正在開發裝有感測器的襯衫,這種襯衫上的傳感裝置能對人體呼吸功能進行監測,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穿上它後,病人將不必到醫院專門的睡眠診室專門花上一夜,才能進行診斷的不便之苦,目前,這種襯衫已被用在5種藥物的臨床試驗研究之中,對病人資料進行收集。

 

在歐洲,借助現在小巧、價低的嵌入式電腦和無線網路技術,開發各種能穿在身上的監護系統的研究工作開展得非常之好,投入的經費大約在1600萬美元。愛立信、諾基亞和飛利浦等公司都在進行相應的研究開發工作。

飛利浦目前研究的一個項目是MyHeart,也就是開發能對心臟進行監護的衣服

愛立信研製的系統是MobiHealth,目前正在歐洲進行測試,該系統以PDA為依託,將所收集的資料通過無線電話網路系統傳輸給醫生,提供醫生診斷諮詢及治療監護之用,MobilHealth通過藍牙技術與放置在人體上的感測器進行連接,將感測器獲取的病人數據傳到醫生診斷室。

 

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關於移動醫療的App已達到千餘個,隨時都有人跳入移動醫療。以下,介紹8款移動醫療的創新設計:

 

1、探測心率的手機應用

有這麼一款手機應用,可以通過探測膚色的細微變化來測量你的脈搏和呼吸,而你所要做的只是將食指按住智慧手機的攝像頭,幾分鐘就可以了。這個新的APP是由伍斯特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發。由於傳統的外部感測器既昂貴又笨重,所以他們力圖研發出一些不需要外部感測器就能夠記錄基本健康資訊的智慧手機應用程式。

老年人是這項技術的直接受益者,他們在家或在看護機構的輔助下就可以監測自己的生命特徵。

應用的原理是依賴於手機攝像頭發出的綠光和閃光燈發出的白光相結合。但這些部件在不同的手機型號上並不一樣,所以棘手的問題來了,如何讓這款應用程式在不同型號的智慧手機上應用,研發人員們還在努力。

 

2、勁聽

勁聽是一個新的手機應用APP,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可以診斷用戶的聽力損傷究竟屬於哪一種類型,然後將手機的聲音頻率輸出定制,以更好地匹配接聽者的聽力。

任何兩個人聽力損傷的類型都不一樣,所以對於聽力不好的人來說,放大音量並不一定會有效果。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喉部主任安德魯·范·哈賽特開發了勁聽,提供了一個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勁聽讓手機的發聲設備發出一系列頻率的聲音,使用者收聽效果差的頻率上的聲音被應用放大。其他智慧手機的做法往往是放大音量,但對於聽力在某種頻率上有損傷的使用者而言,這種辦法沒什麼用處。

 

3、細胞印表機(3D列印)

通過使用一種類似噴墨印表機的設備和裝滿了活體細胞的“墨水匣”,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的研究人員實現了對皮膚組織的人工製造。這個設備已經在動物實驗中獲得了成功,不僅如此,它還能促進傷口的快速癒合。

設備主體和常見的噴墨印表機類似,“墨水”則是活體細胞和其他液體,通過多種物質的混合和化學反應,皮膚創面就可以被列印上一層活體組織細胞。

“印表機”有兩個噴頭:一個噴頭噴出的是皮膚細胞與纖維蛋白原(一種血液凝固劑)以及I型膠原蛋白(疤痕結締組織的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另一個噴頭噴出的主要是凝血酶(另一種凝結劑)。

在列印時,兩個噴頭噴出的物質會迅速反應,形成纖維蛋白同時凝血,之後一層類似於皮膚細胞的角化細胞也會產生,覆蓋到組織上起到保護作用。

 

4、輕薄型胰島素給藥系統

由Tandem Diabetes Care公司推出的t:slim Insulin Delivery System(輕薄型胰島素給藥系統)是目前市場上最小巧的一款胰島素泵,並且該產品已經獲得了FDA認證。

這款胰島素泵使用了彩色觸控式螢幕,電池可以充電並且支援Micro-USB連接。這個產品的胰島素藥盒容量為300單位,採用了Tandem公司獨有的微量給藥技術。

在設計這款產品的時候,Tandem Diabetes Care聽取了4000名醫療護理專業人士和糖尿病患者的意見,他們得到的回饋是產品要有型,並且操作簡單。

 

5、超級隱形眼鏡

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正研發一種超級隱形眼鏡,這款眼鏡類似一塊電腦顯示幕,戴上之後能輕易閱覽新聞資訊,不用打開電腦或者手機就可以實現上網。場景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和《未來戰士》裡的情節如出一轍。

這種隱形眼鏡內置有非常微細的元件,包括LED燈、電路及無線上網線路。這種鏡片曾在白兔身上做了測試,證實不會對眼睛造成損害。

 

6、迷你超聲波感測器

現代醫學已經為醫生們提供了一套侵入程度較低的手術辦法,讓他們通過工具進入病人的體內進行操作,其中一種比較流行的方式是朝病人體內插入一些長而纖細、彈性較好的導管。心臟電燒手術便是這類導管手術之一,被用來治療心跳異常。

但1/3的病人都需要進行重複治療,因為醫生需要製造出手術傷疤組織,以阻止心跳異常電信號的不規則流動,但現有的圖像設備沒辦法説明醫生測量出精確的範圍。

飛利浦(微博)公司研製出的迷你超聲波感測器解決了這個問題。研發人員將一個超聲波感測器壓縮至1毫米大小,並將這個感測器插進一個導管的頂端。感測器的體積足以讓其進入血管之中,通過心臟的血管檢測心臟,並能讓醫生精確測量疤痕組織的大小。

 

7、可擕式流體晶片mChip

對於性傳播疾病,血液診斷通常是不可避免的檢查方式。但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撒母耳·斯亞研發了一個名為mChip的整合了晶片與藥物流體的診斷儀,能夠在晶片上將複雜的化驗過程簡化,有助於在不發達的地區快速實現醫療診斷。

這個信用卡大小的一次性診斷工具,能夠在幾分鐘之內給出血液診斷的結果。患者只需要從指頭上採集一點血液,15分鐘以內,患者的檢驗結果就會顯示出來,這種新技術極大地降低了檢測和治療的間隔時間。

儀器內部的微晶片由噴射造型法集成,包含了微型的測試管和化學物質,使用辦法是讓少量的試劑和病人的流體樣本被引導穿過設備的細小通道,以測試性傳播疾病。

mChip用塑膠(10805,-40.00,-0.37%)注塑成型,使得這種晶片的生產成本很低。晶片的價值在1美元左右,整個設備大約也只需要100美元。

 

8、數字聽診器

早期心臟病或許能更容易地被發現了。通過一款數位聽診器,即使是病人在做其他檢查的時候,如果心臟有問題,醫生也可以捕捉到一些信號。

這個由歐洲科學家發明的新設備基於電腦技術,可以將聽診器收集到的各種聲音與組成人心跳的聲音同步。

隨後,這些聲音可以用一種名為獨立成分分析(ICA)的技術加以分析,最終資料會形成更容易理解的圖表。

這種設備可以生成一幅心臟跳動示意圖,並展示出心臟內的異常情況。在以前的檢查中,如果醫生不是心臟疾病方面的專家,他們很可能不會發現這些異常。

數位聽診器外觀上看起來與傳統聽診器相似,但它可以接連地捕獲到4種聲音。除了全科醫生的門診,這項發明還適用於門診診所、急救和突發事故單位以及醫生並非心臟專家的醫院其他科室。

 

四、移動醫療的瓶頸與突破

 

(一)商業模式尚在摸索
移動醫療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最在意的無非是商業模式。雖然醫療健康行業市場大,但因為體系的複雜性,商業模式並不顯而易見。

 

在國外,一些移動醫療產品已經有商業模式,主要是向醫院、醫生、藥企、保險公司和消費者進行收費。例如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醫療公司 Epocrates為醫生提供手機上的臨床資訊參考,2012年營收約為1.2億美金,其中75%來自於藥企,主要是為其提供的精準的廣告和問卷調查服務。

 

(二)醫療行業與移動應用進行深度整合的門檻

而除此之外,移動醫療不是做一個App就能做得起來的,需要行業支撐和行業資源,來進行深度合作。例如測量了一個血壓,但是如果沒有醫生解讀,則沒有意義。這意味著,將醫療行業與移動應用進行深度整合將是一個門檻。

尤其,移動應用涉及技術的多樣性和實施的複雜性,在一定程度上也給“無處不在”的移動醫療設置了障礙。事實上,標準、安全、深度應用都是移動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所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對此,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還缺少為醫院使用者提供深度移動應用服務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上的缺失使產業鏈暫時還無法實現整體產品價值的創造和交付,使醫院用戶還無法得到更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

 

(三)政策限制

政策方面來說,目前國家規定醫生的執照只在醫院內部是合法的,並不允許院外行醫。這使得一些進行遠端醫療的App有打擦邊球的嫌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