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寄情14:物聯網的商機發酵
楊惟雯
物聯網的英文名稱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該名稱可見,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所以,物聯網是互聯網未來的應用核心。
回想當年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你我的生活型態是如何改變;現在亦不難想像,當物聯網時代來臨,我們會有多麼不同的生活型態。
物聯網的發展給製造商和服務企業也將帶來無限地挑戰與商機。可預見的是,勇於接受挑戰提供創新的產品與服務的廠商,將是獲取商機的贏家。
一、各國政府投入大規模資源,帶動物聯網產業興起
目前,物聯網的應用趨勢可分為三種,依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認為,一種是具有重要使命的關鍵性應用,像是能源、水電油氣的缺乏,這類不管理會更惡化的情況。
第二種是需要改善管理的應用領域,像是透過分析優化,產生更好的價值,像是物流、運輸業,都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獲利率。
第三種則為促進民生社會的進步而運用物聯網,像是智慧城市。
李實恭認為,過去的應用著重在相互獨立的應用,應用的規模較小,多數都比較關注在營運技術、開發,應用的類型則是集中在監視與控制,不過,他認為,未來的趨勢應該是無處不在的互聯應用、大量資料的運算,在應用的類型上也會更豐富。因此,政府投入的資源,更有助於發展大規模的運用。不過,不論是哪一種應用趨勢,大部分的基礎建設都得依賴政府的力量。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鍾曉君表示,政府是大規模發展物聯網應用的領頭羊,因為物聯網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有部分的需求也有賴政府資源,後續才能建立使用者需求與商業模式,帶起其他企業大規模應用的可能。
目前,像是美國、中國,都已經將物聯網列入國家發展關鍵技術之一。近期,各國政府也均十分重視物聯網產業發展工作,紛紛以國家級政策高度制定物聯網產業政策。
當2008年時,IBM提出“更透澈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智慧地球”,隨即受到美國歐巴馬政府高度重視,為促進經濟復甦,已將“智慧地球”提升為國家發展政策。歐巴馬政府已在2008年提出「物聯網振興經濟戰略」,確定將物聯網提升為美國國家戰略之一,推動並強化感測技術和智慧型基礎設施的建置。
歐盟則在2009年6月,制定物聯網行動方案,推出物聯網標準戰略,確保物聯網的可信度、接受度和安全性;並強調廣泛應用RFID建構資訊網路,同時強化資訊安全技術能力。
緊接著,日本的國家政策由e-Japan進化到u-Japan,到最近在2009年8月提出i-Japan國家藍圖,計畫在原u-Japan計畫基礎上增加強調電子化政府業務、社會資訊服務應用。其中, i-Japan主要強調設置完善的寬頻建設,逐步朝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以至於完全數位化社會的建立。
而韓國在《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提出“通過構建世界最先進的物聯網基礎設施,到2012年打造資訊通信融合的超一流ICT強國”的目標,希望透過建構物聯網,達到4S Korea-安全(Safe)、聰慧(Smart)、強大(Strong)、永續(Sustainable)的目標。
而幾乎是相同時間裡,北京溫家寶總理也在江蘇省無錫市考察時提出「感知中國」國家級戰略,將物聯網定調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傳感網路與物聯網路關鍵技術。
隨即由國務院批准了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的規劃,開始建置各項物聯網產業的推動項目,而各省市亦隨即展開物聯網發展的各項計畫。
且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已將物聯網列入“重要領域及其優先主題”發展項目中。
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則已在園區內實施電子門票、陸上和水上電子圍欄、智慧電網等應用專案,將世博園區建設成為物聯網技術的集中應用示範區。
近期又積極研擬「如何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經濟發展」方案,其中以「物聯網」最受關注,將是未來 10年最重要的產業大趨勢。「十二五」計畫中,物聯網已列為重點推動的項目。
在這種形勢下,台灣也將物聯網產業,納入了行政院產業發展策略會議討論。而行政院「愛台灣十二建設藍圖」中也明確揭露「智慧台灣」、「智慧生活」產業與環境的營造,優先基礎建設的規劃,以建設台灣成為世界U化應用櫥窗。
朱敬一表示,物聯網是未來政府一定會發展的技術,發展方向以水電、油氣、交通為主,而商業模式的應用則是以物流業的投資效益最高,這也是台灣政府優先推動採用物聯網技術的產業。
二、物聯網成為資訊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不論智慧地球、或者智慧台灣、或是感知中國等口號,都必須藉由各種物聯網的應用而達成具體目標的實現,因此,物聯網是繼網際網路產業之後最熱門的資通訊產業發展議題。
在美國、歐盟、日本、大陸…等國家先後將物聯網以國家戰略級產業高度加以規劃時,其產業重要性、涵蓋性、發展性已不言可喻;而各國政府之所以將物聯網視為國家級戰略性產業,主要是看中物聯網興起後,所帶動的那些有價值的產業鏈將引發的可觀商機。
許多產業研究機構均預估,自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間,物聯網可為全球經濟創造新一波增長力量,其潛在直接產業商機,至少有上兆美元以上,更遑論架構在物聯網上的各類延伸數位應用,所連帶創造的產值和市場。
隨著科技的發展,物聯網儼然成為了當下議論最多的新興產業,它不僅具有光明的發展前景,而且是繼電腦、互聯網之後世界資訊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三、物聯網的全球浪潮與台灣發展契機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簡單的說就是“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亦有人稱Machine to Machine, M2M),一般定義為:通過射頻識別技術(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從定義概念綜觀,應用前景令人不可思議,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小到手錶、鑰匙,大到汽車、建築,只要嵌入一個微型感應晶片,把它變得智能化,這個物體就可以“自動開口說話”,再藉助無線網路技術,人們就可以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也能“交流” 。
在電影的未來世界中,人不用身分證或是IC卡檢驗身分,而是用瞳孔掃描就知道你是誰;電腦裡面的資料,只要跟電腦說說話,它就會幫你找到最適合的答案;當喝著連鎖店香濃的咖啡,他就像管家一樣知道你的習慣,幫你挑選最喜歡的口味。
這些想像的情節可以持續延伸相互牽連,曾經只在電影出現的事情,未來將真實地出現在生活中,而這種透過感應器、網際網路、雲端運算,來實現管理、監控、識別等的功能應用,就是物聯網,可以實現智慧地球的工具。
臺灣在2011年行政院科顧組,罕見的僅以物聯網作為產業發展策略會議唯一討論項目,這是決定未來臺灣產業政策方向的重要會議,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在會議開場時即清楚表示:「物聯網是未來政府一定會發展的關鍵技術。」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副執行秘書黃彥男也表示,從感測器的廠商、網通設備廠、 製造監控設備的廠商、行動裝置廠商、電信業者、通路服務業者都會受惠於物聯網的發展,「這是一個3到5年內可以產生兆元產值的產業。」
未來,物聯網的產業發展體系包括:
1、感知層:各種以感測為主的終端裝置;
2、網路層: 各種以通訊網路、訊息中心、資料庫處理、物聯網管理中心等資訊傳輸與管理的介面;
3、應用層: 各種以農業、工業安全、防災系統、遠距醫療、智慧家居、智慧建築、智慧交通、環境監控、文化創意等應用產業。
因此,物聯網的發展可帶來龐大商機,並促進國家經濟成長,以及照顧社會福利。
目前台灣陸續投入與物聯網相關的技術發展計畫與產學研能量,包括政府部門的M-Taiwan計畫、i-Taiwan計畫、u-Taiwan計畫、網路通訊國家型計畫等,學界有台大的智慧生活科技創新與整合中心、成大的人本智慧生活科技整合中心等,以及豐沛的業界能量,包括射頻辨識、無線感測、MEMS、IC設計、網通設備、3G與WiMAX的服務商等。
如果連結政府近年主導的六大新興產業(醫療照護、綠色能源、精緻農業、文化創意、觀光旅遊、生物科技),以及四大智慧產業(雲端運算、智慧電動車、智慧綠建築、發明專利產業),為物聯網產業的最核心運用,對於我國發展物聯網產業非常有利。
因此,台灣要發展物聯網的優勢在於我們已具備良好的通訊基礎及產業鏈、民間終端設備廠商製造能力與應變能力很強、且類似物聯網的應用情境已初具規模。
雖然台灣物聯網產業發展不如各國迅速,政策支持力道也不如各國政府的強力推動,但台廠不論無線射頻辨識 (RFID)或IC設計領域,台廠都具有研發優勢,在零件與裝置上的技術皆已成熟,無線感測網路 (WSN)方面,台灣中、上游段廠商也漸臻成熟,唯WSN 下游較缺乏系統整合業者。
但弱勢卻在於國際標準未確定,而我國內銷市場不足以撐起自訂標準、且國內應用發展的主導部門資源尚未整合。
在各國競相發展物聯網的時候,我國的機會在於大陸各省全力發展物聯網產業,如能將我國的優勢技術與應用結合大陸各省的發展專項,將會是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契機。
拓墣產研強調,台廠可把握中國未來標準建立的機會,包括自有RFID協定開發及電子標籤國家標準,甚至是和中國自主3G標準整合等物聯網相關的協定與基礎建設,藉由中國市場及參與標準建立,進而擴充至全球市場,成為全球物聯網裝置主力出貨地。
此外,由國際上各項研究分析顯示,影響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各國的共通點包括:
1、企業界各自發展,欠缺整合與國際接軌(尚無國際標準的依據)、
2、政府主管機關多頭管理(各種應用的主管機關不同)、
3、欠缺成熟的商業營運模式(各種應用需要上中下游產業的系統整合)、
4、資訊傳輸的隱私問題(人事物的資訊隱私)。
因此,物聯網雖然可以為國家社會帶來龐大的商機與福利,然而關鍵因素的解決則需要公部門的魄力與協助,才有機會將國家的物聯網產業發展起來。
四、台灣物聯網聯盟開啟兩岸物聯網合作里程碑
台灣物聯網聯盟(簡稱TIOTA)於2011年4月成立,並由華苓科技梁賓先董事長當選聯盟理事長。台灣物聯網聯盟為台灣第1個由產業界及學術界結合而成的物聯網發展機構,聯盟自籌組以來,即廣受各領域菁英的迴響,加上先期在大陸政商界的細密布局,聯盟的成立即宣告兩岸物聯網的發展工程奠定新的里程碑。
梁董事長指出,由於物聯網所需的產品技術橫跨軟硬體產業,首要之務在結合各家的專長與研發能量,聯盟則是扮演此核心的溝通角色,一方面,將趨勢催化成實際的應用服務及商業模式,產出「看得見」、「用得著」的物聯網服務;另一方面,透過兩岸物聯網市場情報蒐集,達到商機共享的效果。
台灣物聯網聯盟運籌帷幄,明確地提出「兩岸產業交流」、「解決方案具體化」及「推廣教育」等3大工作方向,目前已和大陸國家級物聯網主要推動單位「中國電子商會物聯網技術產品應用專業委員會(簡稱物專委)」完成合作協議書的簽署,正式開啟兩岸物聯網合作管道,極積參與大陸物聯網產業促進工程;聯盟並依成員所長,進行各解決方案開發團隊的任務編組,著手「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環境監測、精緻農業、智慧城市、旅遊服務」等物聯網應用領域的技術實作;推廣教育方面,則計劃於兩岸分別籌設應用展示中心,讓外界能實際瞭解物聯網的具體效益。
在物聯網被譽為「電腦」與「網際網路」之後的第3波資訊產業潮流的同時,台灣物聯網聯盟的成立,充分擔當領頭與實踐的要角,將為兩岸資訊產業再度灌注一股活絡氣氛。
尤其,當世界各國都在發展物聯網但是國際標準又尚未制訂之前,我們目前當務之急可運用「兩岸物聯網產業推動聯盟」,作為兩岸業者合作溝通的平臺,並選定幾個具商機的物聯網應用方案,例如醫療照護、安全防災、精緻農業、文化創意、物流產業等我們在此類專業技術應用很強的產業,結合國內感知層與網路層的業者,成立系統整合團隊,與大陸有心發展物聯網的重點省市(如無錫、北京、武漢)合作,建置物聯網應用示範區以及設備驗證機制。
短期內以建立我們自主的系統整合物聯網公司為目標,中期則以結合大陸境內業者能量布建重點省市的物聯網應用,長期則以物聯網產業相關產品輸出至已開發國家、物聯網的系統整合方案輸出至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為目標。
如此,善用我們資通技術與應用服務優勢開發具體物聯網產業,並運用大陸大型系統與內銷市場優勢開發國際龐大市場;藉由物聯網產業之發展,將可為國內資通訊產業帶來另一波的成長契機以及整體經濟成長的動能。
五、臺灣物聯網應用才剛起步
依據 Forrester 預測,物聯網的產業價值會比網際網路的商機大三十倍。面對這個即將來臨的市場機會,無庸置疑的,物聯網將是個受到全世界多數國家極大關注的趨勢。
整體而言,臺灣在物聯網的應用上,還處於起步的階段,目前在政府所規畫未來發展物聯網的方向中,仍以政府應用為主,比如像是防災、智慧交通、智慧電網…都是。
以防災來說,政府可先藉由前端的監測資料包含了氣象局的降雨和地震監測、水利署的水文監測、公路總局的橋樑監測、交通部的交通監測、衛生署的醫療監測、能源局的油氣能源資料以及國營會的電子設施線路資料,再透過災害管理平臺來串接防救災資料跟模式,建立預警、災害預前分析、風險評估跟災害損失推估等等,進 而達到減災、應變、復原等效果。不過,目前這類的政府應用,還需要建置對應的整合平臺,才能全面分析前端提供的感測資料。
在產業應用方面,對台灣產業而言,哪些是最佳的物聯網產業發展領域?就台灣素來強大的半導體、電子資訊來看,也許從感測元件、感測系統、運算系統、平台架構等硬體領域切入,是最為快速、且可達立竿見影的結果。
但過去台灣IC設計產業的發展主軸,多著重在與效能、運算相關的技術開發、改良上,在面對物聯網新趨勢時,則必須學習導入接收、感測、感應功能,進而在運算與效能之上,整合加入溫度、溼度、速度、壓力…等的環境訊息接收、感測功能。因此,產業技術的轉變將是台灣發展物聯網的重要關鍵之一。
例如,過去IC晶片的技術著重在資訊處理效能,但未來IC晶片技術也要能夠具有接收/感應的功能,如感應濕度、溫度、速度...等,將有助於發展智能監控應用。
另外,物流業被認為是未來較具有潛力發展物聯網商業模式的產業。例如,低溫物流對溫度有特殊需求,將是臺灣物聯網很大的應用方向。
總之,每天上午從辦公室遙控家中電鍋開始煮飯的日子,可能很快會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實現;到自動販賣機買飲料時,會自動出現個人喜好飲料的選項,等你選定後自行結帳的日子也不會太遠。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接近,一個充滿想像世界的到來值得期待。
参考資料:
1、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開啟兩岸物聯網合作里程碑 台灣物聯網聯盟正式成立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Cat=45&Cat1=&id=227041#ixzz28VMR9yxJ
2、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物聯網應用浮現 產業商機發酵<BR><BR>各國政府視為國家級戰略性產業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id=0000210611_OHL5KS5L2LUW44069X6U4&ct=1#ixzz28VM8C5F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