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搖錢樹44:全球區塊鏈發展現況與趨勢

楊惟雯
 

近幾年區塊鏈技術在全球迅速興起,很多行業人士認為,區塊鏈技術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引擎。
 

一、區塊鏈技術發展三階段
 

統整目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況,可歸納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數位貨幣(Digital currency) 階段

區塊鏈最早的應用於2009年的比特幣(BitCoin),且區塊鏈的基礎建立在節點彼此不信任上,因此區塊鏈就像提供了一台信任機器,讓交易完全透明公開,但是節點卻匿名僅存在一個公鑰的IP位址,在這樣特殊的機制下建立彼此信任。

 

(二)協定(Consensus) 階段

在2014年之後,區塊鏈因為其P2P的特性,除了被應用在虛擬貨幣上,之後開始被延伸使用於多樣資產的移轉上面,諸如股票、證券、土地…等資產的交易上。

 

(三)整合的共同協作平台階段

區塊鏈開放API(應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不侷限於金融行業的應用,將會成為眾多平台的平台,不論會計、物流、房產、保險…各個領域將可以利用區塊鏈的技術進行革新,藉由開放原始碼,讓人人創新創業成為可能。
值得再次提及是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並非擊敗現有的金融、物流等體系,其乃針對現有體系下不足的部分進行改善,並促發新機會的誕生。

 

二、區塊鏈未來發展趨勢展望

 

區塊鏈技術具有以下的三大優勢,包含:

1去中心化
提供快速、安全且低成本的方式進行交易的處理、稽核及監控,不再需要額外第三方驗證才能進行交易,將大幅降低使用者對第三方的依賴。

2準確性
提供使用者所有交易相關的出帳、入帳和餘額資訊,以及歷史資產所有權記錄與追蹤。

3安全性
完全公開的公共總帳,讓每個參與者能共同維護、彼此分享,每個人皆能擁有一份完整的帳本資料,當資料一旦寫入即不能被竄改,因此提供不容置疑的證據。

區塊鏈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最大價值在於去中心化的創新信任機制。未來,各行各業將以區塊鏈平台為基礎,利用資通訊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並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商業模式,打造鏈結一切的創新生態。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調查報告指出,至2025年將有73.1%

的稅透過區塊鏈技術收集而來,至2027年是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被廣泛使用的一年。顯示區塊鏈技術在未來的10年將持續扮演重要的角色,那麼政府、傳統金融機構或是其他產業就需要重新思考可能面對的益處和挑戰。

 

目前區塊鏈技術正處於應用發展的初期,尚無殺手級應用產生各自 有擁護的平台,沒有統一的標準
雖然各大研究中心預測區塊鏈技術將可帶來無限的商機、以及多元商務發展的可能性,但實際如何操作與合適的運行仍未釐清,對於許多企業想投入也無從下手,僅止於觀望的態度。
目前大多企業皆從自身的需求思考,找出企業的關鍵核心能力,並將區塊鏈技術融入企業關鍵核心能力,來嚐試改變未來市場競爭的基礎,例如,IBM內部的供應鏈金流系統,透過區塊鏈技術改善交易糾紛產生多達1億美元的帳款問題。接著又推出新型雲區塊鏈安全服務,協助客戶保護有價值的數據。

 

另外,Walmart解決民眾所重視的食安問題,提升顧客對品牌的信任。

這些都是從企業內部需求所進行的企業改造與升級。因此,不管是分散式分類帳,還是區塊鏈技術,重要的是企業想解決什麼問題,企業採用這些技術後又解決那些問題,或創造哪些新營收?
 

另外,區塊鏈技術在國外已是金融業者搶進金融科技的一大關鍵核心技術,不僅42家知名銀行組成聯盟,美國NASDAQ也早已採用區塊鏈技術打造自家的新交易平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在去年底准許Overstock用區塊鏈發行股票,目前全球投資區塊鏈新創的金額已破10億美金。
不過,區塊鏈並不限於金融領域應用,也可應用於政府稅收、供應鏈協同供貨、智慧契約、食品履歷、智慧財產權證明、群眾募資平臺等需要更高監管性與追蹤性的領域;而眾多海外區塊鏈應用的新創公司例如 Gcoin,HyperledgerConsensys Eris blockchain …等等亦紛紛興起,證明區塊鏈成長潛力無窮。

 

三、全球兩大重要區塊鏈技術發展組織

 

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在全球掀起熱潮,做為比特幣底層的基礎技術----區塊鏈 ,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不只各國政府投入,全球跨國銀行業、非金融企業等更積極組成聯盟合力發展區塊鏈技術與應用,近期已超越數位貨幣的框架,逐漸應用於非金融領域。

 

目前全球有兩大重要區塊鏈技術發展組織,以下就這兩大組織作較深入的說明:

 ()R3 CEV
以金融業業者為主導,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區塊鏈組織R3 CEV聯盟,20159月由美國R3公司所發起,集結了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機構和最強大的研究能力。成員包含摩根士丹利、巴克萊、花旗集團、匯豐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大都會人壽保險、野村證券等各國頂尖金融業;而微軟AzureIBM CloudAmazon AWS為雲端運算服務提供者,截至201611月止全球會員數逾70家金融機構,是目前全球最大區塊鏈組織。

 

R3 CEV聯盟所推動Concord計畫,目標是制定銀行業區塊鏈技術的產業標準,透過不同的測試案例,找出最適於金融產業的創新應用。初期主要應用於國際金融支付、清算平台和發行金融商品等,未來期望能擴大至非金融領域。

 

目前推出最新技術為分散式分類帳平台Corda,與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差別是,此技術並非搭建系統層面的區塊鏈,不具備hash區塊、沒有如比特幣一樣的採礦機制,但仍保有區塊鏈技術的優點與特性。加上,Corda可支援各種共識機制又不共享所有資料,僅給特定授權的參與者看見協定間的資料,個別交易過程皆受到監管下,是一個專為金融服務所設計的平台。

2016年3月R3 CEV表示已成功測試五種不同的區塊鏈技術進行全球40個大型銀行間固定收益資產的交易。20161131日正式開放Corda開源碼給全球的開發者,R3 CEV表示希望其他企業能利用Corda開源碼建構出更多創新應用服務,如同互聯網般,即使每個企業的需求不同,但若以此為基礎搭建,就可以彼此溝通,創造更多價值。

 

()Hyperledger
以科技大廠為主導,集結最多FinTech、區塊鏈技術團隊Hyperledger成立於201512月,由Linux  Foundation主導,主要整合區塊鏈研發與Industry Platforms新創事業,成員包含IBMIntelCiscoRippleNokiaCME GroupHitachiJP Morgan、華為、新創公司如BlockstreamBloqitBit等,以及R3等不同業態的公司,截至2017年初全球會員數已逾100個。

 

Hyperledger推動的Hyper ledger計畫目標是讓所有會員能共同合作,開發共享、透明及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分類帳技術(Distributed Ledgers)平台,致力拓展不同產業的區塊鏈應用。因此,除了適用於金融業外,也適用於其他如製造、銀行、保險、物聯網等跨領域產業。

Hyperledger Blockchain Explorer,簡稱Hyperledger Explorer,是整合DTCCIBMIntel等三間公司各自所開發的區塊鏈瀏覽器而來,也是Hyperledger計畫中四個重要的區塊鏈技術之一。

Hyperledger Explorer讓使用者可以容易地了解Hyperledger計畫的內部消息,同時保留許多非營利組織成員重視的隱私性,且不論是Hyperledger計畫的開發者、非技術型的使用者、或是非會員皆能了解區塊訊息、交易資料、以及區塊鏈代碼等。這樣的開源機制產生的標準化可能帶來意料不到的網路效益。

 

另外三個重要的研發方向,分別為Fabric、IrohaSawtooth  Lake

Fabric是由Tamas  Blummer(DAH)Christopher Ferris (IBM)所提出,提供讓像共識機制、會員服務  等元件能立即使用的模組化架構,它也利用容器技術(Container technology)來承載智慧合約(又稱chaincode),是一個讓開發者發展區塊鏈應用和解決方案的基礎平台。

 

IrohaMakoto  Takemiya(Soramitsu)Toshiya Cho (Hitachi)Takahiro Inaba (NTT Data)以及Mark Smargon (Colu)共同提出,Iroha設計架構的靈感源自於Fabric,目的是提供C++和行動應用開發者一個參與Hyperledger計畫的環境,除了支援行動與網路應用,更具備APIs和共識演算法,未來將可整合到FabricSawtooth Lake

或其他潛在的專案計畫中。

 

Sawtooth Lake則由Intel所提供一個用於建造、部署和運行分散式分類帳(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的高度模組化平台,包含支援授權和非授權的部署、共識演算法、消逝時間量證明(Proof of Elapsed Time, PoET)、還有不同的資料模型以及交易語法,因此Sawtooth Lake可適用於不同的產業領域。

 

雖然上述Fabric、IrohaSawtooth  Lak三個開發環境仍屬於提案與實驗階段,尚未能相互溝通,但Hyperledger執行董事Brian  Behlendor有信心的表示,2016年是Hyperledger計畫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探索、研發和原型設計,2017年將是建構不同產業測試案例的一年。

 

四、從效率面、安全面、法規面檢視目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況

 

在臺灣一手推動區塊鏈技術研發的臺大資工系副教授廖世偉,率領學生投入區塊鏈技術研發,隨後其學生組成DiQi團隊並將研發成果貢獻給臺大金融科技暨區塊鏈中心,成為臺灣第一套自行開發的區塊鏈協議GCoin。以下,廖世偉與DiQi共同創辦人張哲瑞分別從效率面、安全面、法規面,完整解釋目前區塊鏈技術進展,並與比特幣做出區別,同時,概括目前各界對區塊鏈的擁抱與發展情形。

(一)從效率面檢視目前區塊鏈技術進展

效率面:10分鐘結算速度成比特幣一大瓶頸GCoin區塊鏈每15秒可結算一次

效率面可從結算速度來看,理論上比特幣區塊鏈每秒可處理的交易筆數(TPS)為7筆,每10分鐘可完成一次結算,而GCoin區塊鏈則15秒就能完成一次結算,大幅改善了比特幣的結算速度瓶頸。
DiQi共同創辦人張哲瑞解釋,區塊鏈的結算速度在第一個區塊產生時就會先設定好,而這個時間取決於驗證題目的難度及網路節點的運算能力,要在兩者之間取平衡,但是,如果將結算時間設定的太短,容易產生分叉情形,也就是各節點沒有取得一致的共識,導致帳本不同步。

此外,參與節點數、交易廣播到各節點的速度也都是影響因素。張哲瑞也說,如比特幣這種非實名制的區塊鏈,因為強調公平性,因此有太多節點同時一起解題,得花最多時間在決定驗證者的階段。而像GCoin這種實名制區塊鏈,儘管結算速度已經遠高於比特幣,但在廣播的機制上仍然會遇到一定的效能瓶頸。因此,若要縮短結算時間,不只要修改最開始的區塊,還得解決分叉的問題,而DiQi研發的動態難度調整技術,便是為了要降低產生分叉的機率。

 

(二)從安全面檢視目前區塊鏈技術進展

安全面:GCoin區塊鏈採動態難度調整技術解決比特幣遇到的51%攻擊風險

動態難度調整技術也解決了比特幣的安全隱憂,從安全面來看,比特幣區塊鏈設計的一大問題是,如果區塊鏈網路中有人掌握了51%以上的運算能力,也可說是過半的運算資源,就有可能會破壞區塊鏈網路的安全性,掌握交易驗證權利,就是所謂的51%攻擊問題。因此,張哲瑞表示,他們調整許多參數,也花很多時間做演算法優化,讓各節點仍具有公平的驗證機會,確保即使有人壟斷大半的區塊鏈網路運算能力,仍無法掌握每次的交易驗證權。

簡單來說,比特幣原本採用的工作量證明做法(Proof of Work),像是發同一道題目給大家解,誰先解出來就有驗證交易的權利,而DiQi改用動態難度調整技術後,就是透過演算法分發不同難度的題目,如果節點運算能力較強,一直取得驗證權力,就給較難的題目,這麼做可提升公平性,讓各節點都有機會算出答案,而不被少數人掌握。

廖世偉表示,以前的網路沒有透過演算法算力來保護,像是傳遞郵件的過程都可能被竄改,但在區塊鏈中,受到密碼學和數學保護,其安全加密機制即使是當今運算速度最快的電腦天河二號,也得花相當於250兆年(248次方)的時間才能破解,他們認為目前來說,區塊鏈是足夠安全的,並具有可追蹤性與不可竄改的優勢

 

(三)從法規面檢視目前區塊鏈技術進展

法規面:區塊鏈加上認許制,能配合金融監管所需的反洗錢與身份驗證規範

再從法規面來看,廖世偉表示,這也正是比特幣與區塊鏈技術最大的不同之處,由於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貨幣的應用,因此面臨各國法規的限制,但區塊鏈本身可結合認許制或其他方式來管控節點,決定讓哪些節點參與交易驗證及存取所有的資料,並提供治理架構(Governance Structure)及商業邏輯(Business Logic)兩大關鍵特性。他也表示,GCoinG具便有Governance StructureGlobal2層涵義。

目前區塊鏈可分為非實名制實名制兩種,前者如比特幣區塊鏈,後者如GCoin區塊鏈。GCoin區塊鏈目前已經做到可認許制 (Permissioned Blockchain),能配合金融監管所需的反洗錢 (AML) 與身份驗證 (KYC) 規範。

張哲瑞解釋,銀行和金融機構想採用的都是實名制的區塊鏈,為了滿足金融領域的應用需求, DiQi團隊從去年開始,開發新的區塊鏈架構,要讓區塊鏈上的節點具有不同的身分,包括聯盟Alliance)、發行者Issuer)及一般使用者(或稱錢包),其中,只有聯盟成員才具有驗證交易的權力,各個發行者可產生資產,而一般使用者則指用戶或錢包。

在結合認許制之後,廖世偉認為,若善用其不可竄改性與可追蹤性,區塊鏈將是政府建立可管可控的IT基礎建設時的一大利器。他也強調,若想要應用在現實世界中,確保交易紀錄的安全性及可追蹤性,就必須採用實名制才能運作,如臺灣的自然人憑證便採用實名制。而比特弊是並非實名制,無法與現實世界融合,大家都看得到公有金鑰,但不知道這把金鑰對應到哪個人,沒辦法追蹤交易來源對象。

 

廖世偉也說,這世界原本存在兩種信任體制,一種是相信政府或大公司的中心化系統(中心化系統),另一種是只相信自己,也就是所謂的分散式系統(去中心化系統),基於零信任基礎下,每個人都擁有完整帳本,如比特幣區塊鏈,但這樣衍生多餘性和複雜性,不僅每個節點都可看到完整帳本,在交易傳遞上也因此較為複雜,因此現在出現了第三種選擇,也就是如GCoin這類的新一代區塊鏈,不僅做到去中心化,同時藉由認許制來控管節點的身分與驗證權力。

 

五、進入區塊鏈的戰國時代

 

1、為什麼全球42家銀行搶著加入R3聯盟

目前區塊鏈可分為底層協議服務供應商以及區塊鏈上層的應用,張哲瑞表示,如比特幣、RippleGCoin,都是最底層的區塊鏈協議,而區塊鏈服務供應商有的會自己開發一套區塊鏈,有的拿現成的區塊鏈協議來改,再提供API或是服務給金融機構,最上層則是區塊鏈應用平臺如比特幣交易所、或是美國NASDAQ所採用的Linq交易平臺。

對銀行來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自己採用一套區塊鏈來提供服務,如美國NASDAQ所採用的區塊鏈平臺Linq,另一種則是和別人一起共用同一套區塊鏈,如全球42家銀行組成的區塊鏈聯盟R3,便是想要找出一套大家都認定的區塊鏈,作為這些銀行之間的交易清算平臺。

 

2、取得區塊鏈原始碼不難,難在找到對的區塊鏈服務供應商

以目前全球的發展狀況,區塊鏈投資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其次才是亞洲,且以中國為主,廖世偉表示,北美約有10幾家區塊鏈服務提供商,並且獲得當地金融機構與政府單位的重視,而臺灣目前真正握有實際技術的區塊鏈服務商不多,大部分只是比特幣交易商。

他認為,科技問題就是人才問題,目前幾乎所有區塊鏈協議都是開源的,因此要取得區塊鏈協議的原始碼不是問題,重點是要找到好的區塊鏈服務供應商,協助導入現有的系統

而銀行或金融機構得對區塊鏈有一定的瞭解,才能知道該如何選擇,並應用於適合的業務情境,除了DiQi之外,目前幾個知名的區塊鏈服務供應商包括Digital Asset HoldingDAH)、Chain.comMijin

 

3、進入新區塊鏈時代,未來仍採用傳統資料庫的銀行恐被淘汰

現在就像是區塊鏈的戰國時代,由於區塊鏈有技術上的進入門檻,這些銀行或金融機構要從理解並接受區塊鏈,到找出一套大家都認可的區塊鏈,且真正應用於交易上,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對臺灣來說,廖世偉認為,任何虛擬幣的發展都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臺灣真的要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應該著重在區塊鏈技術本身。比特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與區塊鏈技術是兩回事。

他認為,區塊鏈對金融機構來說,就像是1995年網際網路剛出現的時候,若沒有進行產業升級便會失去競爭優勢,當大家都開始電子化,採用人工紙本作業的銀行就會被淘汰,而現在,當大家開始進入區塊鏈時代,還在採用傳統資料庫的銀行,未來恐怕會因高營運成本而被淘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宅配 的頭像
    大宅配

    大宅配~ 生活美學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