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曰75:中陰境界
楊惟婷
佛陀認為,瞭解六種「中陰」境界,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大體上,佛法可以用六種不同方式來解說「中陰境界」,意思是沒有完全的自由或未證悟實相。
-
生與死之間的此生中陰
每一個有情眾生,在生和死之間的階段,是殊勝的時間,不同的眾生各有不同的享用方式。
就人類而言,如果我們深入思維的話,就可以發現世間沒有恆常的東西,沒有一個人是不曾受苦或不必面對死亡的。我們在世時所做的一切活動,諸如蓋房子、累積財富…等,在本質上都是無常的。昨夜的夢,與真實人生之間,並無絲毫的差異。唯一的差別:前者是最短暫的活動,而後者是一場比較長的夢。我們能夠感覺、嗅到和享用事物或財產,也能看到芸芸眾生熙熙攘攘追逐他們的目標。但如果從宗教觀點來看的話,一切都不能永遠存在。死後,一切都彷佛是一場春夢,雖然我們似乎曾經在生前做了許多。譬如,有時我們夢到兒女、父母和親戚過世,在做夢的那段時間,我們並不覺得那是夢。我們把它當成是真實發生的事,就會為他們的死亡而難過。但第二天醒來,我們會啞然失笑地說:「哦!多蠢啊!我竟然難過了一整個晚上。」
一旦實相瞭解了,心就不再痛苦。同樣情況,目前我們正在享用的生死之間的生命旅程,也跟這些夢沒有兩樣。因此,我們大家都很有必要體悟實相,避免做錯事。在這個流浪的時候,我們必須為下一世尋找天堂之路,才不會在命終時空留遺憾。 -
幻夢中陰
幻夢中陰是指做夢和夢醒之間的階段。這與臨終中陰類似。兩者唯一的不同:前者是有限的,而後者是實際的。
這種中陰的發生,源自我們執著世俗財富的反應。實際上,不管我們在夢中遭受什麼痛苦或享受什麼快樂,一切都是幻影,但由於無明,我們就無法認識它的實相。不管我們在世時做了些什麼,我們都無法顯示和看見其細節。我們的心總是執著在恒常之上,我們甚至不認為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衰老,遲早都會死亡。因此,最重要的是體悟幻夢,甚至在夢中修習佛法。 -
禪定中陰
禪修的時間,或從禪修到最後結束禪修的時間,稱為禪定中陰。
在禪修時,如果我們的心散亂,攀緣外物,而無法專注,或是在強力禪修的階段中,就是禪定中陰。在這個時間內,必須達成強力的專注。在禪修時,心可以解除這一切的痛苦。 -
臨終中陰
在經過一段生命之後,當死亡來臨時,不管我們生前做了些什麼,或累積了多少財富,除了我們所做的善行以外,都是沒有用的。我們甚至連最鍾愛的身體都帶不走。那時候,除了善行或惡行以外,凡是我們所沒有做的行為,都不會跟隨我們。因此,為著避免臨終和死後受苦,唯一的皈依處是佛法僧。
-
死後中陰
在死亡的那一刻,我們就進入這個階段。這時候,我們的心並未隨著死亡而結束或消失,卻是繼續前進。
在死亡的時候,我們開始看到一百位寂靜尊和忿怒尊的不同形相。在那個階段,一般人無法了悟這些護法神的實相,恐懼得不斷奔跑。這些都是死後心的痛苦。
但如果我們能夠瞭解這些護法神都是源自我們自身,當下就可以證悟佛性。唯有在世時了悟佛性的禪修者,才有能力瞭解當時發生的事,把它當成幻影,不再受到無明的影響。在神識離開肉體之後,如果我們能夠祈禱,做些宗教儀式,就會利益亡靈。 -
流浪中陰
死後,由於無明的牽引,我們會在六道流浪。在流浪與結生之間的階段,稱為流浪中陰。
在那個階段,也是除了受苦以外,絲毫沒有快樂的時刻。既沒有人陪伴,也沒有任何庇護所。神識到處漫遊,不斷在尋找食物,卻老是不得要領。當時,如果我們有善行之類的東西可以攜帶,就可以成為神識唯一和最終的皈依。
因此,經典說得很清楚,我們必須在生前行善。神識不由自己地被惡業的風吹來吹去。當他看到生前所積聚的財物正在被他人享用時,他會變得更不快樂,痛苦增加到極點。因此,在某人的神識離開肉身之後,我們應以大悲心把功德回向給他,以清除他心中的無明。
利用難得的人身修習佛法,便是唯一應該做而且是最重要的事。所以,我們大家最主要的責任便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