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物流外傳74:品牌商的社交媒體

戰役

楊惟雯


回想看看,在Facebook降臨之前,所有品牌商都樂此不疲地按照傳統手段做著行銷,絞盡腦汁做創意,例如在大眾媒體打廣告,吸引更多人知道,然後建立好感,產生購買,最後維護忠誠用戶。


但隨著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已改變每個消費者的媒體消費習慣。當每個人、每天花更多時間在Facebook、Line、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時候,每一個品牌掌門人都感受到了來自社交媒體的機會與威脅。

因此,品牌商啟動一系列的社交媒體戰役:

第一幕:在各種社交媒體註冊帳號、做公共主頁
現在,品牌商們唯一能做的事兒,就是在各種社交媒體註冊帳號、做公共主頁mini-site,招人運營,就說是建立溝通管道也好,還是傳播陣地也罷,反正是求個安心。
第一道菜,就是“加粉”,最簡單的就是“加關注+轉發+抽獎”。
第二道菜,就是他們最拿手的我說你聽”式的單向傳播,比如講品牌故事什麼的。但很快就發現粉絲們不買帳。
第三道菜,就是品牌掌門人開始要求“互動”,社交媒體的運營者開始得到“點贊”、“評論”和“轉發”的數字指標。
第四道菜,就是開始研究什麼東西在社交媒體上最有互動,所有人開始翻箱倒櫃地找段子,什麼星座、八卦、兩性社會,什麼有話題就發什麼,今天你發、明天我發。但是,這種討好”式的做法,不是建立溝通的正確方式,反而會讓品牌變得更廉價和無特色,玩了不到半年就枯竭了。
第五道菜,就是“玩創意”呀!
因為這時候出現了幾個典型案例,杜蕾斯和BMW。他們讓人大呼過癮的傳播案例,讓品牌們覺得找到了救命稻草,接著,品牌們被帶進另一個漩渦,病毒視頻、微電影、即時創意大行其道。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一年下來,你能記住的視頻和創意不超過5個,能跟人分享的還不到5個。

第二幕:佔領手機螢幕
這幾年,人們明顯花更多時間在手機螢幕上,而手機本身就是社交工具。這就是品牌社交化戰役的第二幕:佔領手機螢幕
1、但很快,官方App被證明不靠譜。
2、這時候微信來了,每個品牌的官方微信帳號可以跟粉絲“一對一的”、“獨佔式的”、“精准”地進行傳播了,大家一窩蜂地沖進了微信。
很快,用戶覺得這跟垃圾短信沒什麼兩樣,騰訊也覺得這玩意兒讓微信變得更煩人,所以現在繼續在微信上運營的品牌只有兩種:特別有用的和特別不識趣的。
3、還有二維碼。我對二維碼這東西的唯一理解就是,如果消費者對你的傳播感興趣,這是一個快捷方式可以瞭解更多。但是,真的有多少人會掃呢?難道“掏出手機掃描”就是品牌和消費者建立溝通的方式了嗎?

 

漸漸地,我們發現了問題:
消費者和品牌商,對品牌帳號作用的看法完全不同。品牌商希望在這裡能跟忠誠顧客互動(準確地說是精准洗腦),能吸引更多潛在客戶。
而消費者認為,品牌帳號是一個自己可以接觸並有回應的視窗,以及工具。所以,新浪微博成了投訴通道,消費者認為收到的回饋會快很多。同樣,微信帳號做得好的,都是那些能迅速回饋“附近哪裡有門店”、“提供攻略”、“路況”的工具型應用。
您發現了麼?消費者在意的是,自己付出的行動是否有回饋

 

那麼,品牌商啟動的社交媒體戰役到底有沒有用?
我想,這問題的答案,要回到本質上去思考,想想這件事到底是要幹嗎?
對品牌商來說,終極目標是賣貨獲利希望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到更多潛在客戶,建立好感並產生購買,同時,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説明品牌獲取更多客戶。
以前,品牌商用“知道–>購買–>忠實”的方向運作,花很多錢讓更多人知道,然後讓他們買進而成為忠實用戶。
而品牌商新的邏輯是這樣:在社交媒體上,每個人都是代言人,品牌傳播按照“忠實消費者–>擴散知名度–>更多消費者”的方向進行。

 

 

這是個非常好的模型,我們可以看出,未來社交媒體戰役的決勝關鍵因素是:
1、品牌商的戰役核心是品牌定位,定位必須找到自己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驅動力,這驅動力不是段子、不是笑話,而是打造產品本身帶來的真正魅力屬性”,要讓消費者有可說的故事。要讓消費者被打動,並且說“我願意要它”才是最最重要的。
2、社交媒體”的傳播決定權在消費者那裡。同樣,消費者只會傳播那些值得傳播的東西。
3、信息會被消費者“背書”才會傳播
4、品牌商必須關注消費者想什麼,認真對待消費者的每一次回饋。千萬、千萬不要敷衍。
5、品牌形象在傳播中,將被不斷塗抹,可能優化,也可能劣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宅配 的頭像
    大宅配

    大宅配~ 生活美學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