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代學徒制3:德國高等職業教育

培養模式

楊惟雯

 

一、雙元制職業教育逐漸向高等教育延伸

 

從另一角度來看,德國的教育可分為初等、中等、高等三個階段。
1、初等教育即小學階段,小學共4年,其後的五、六年級為定向選擇期或過渡期,為進入中等教育做準備。
2、進入中等教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進入普通中學(5年級到9年級)、實科中學(5年級到10年級)或文理中學(5年級到13年級)。

 

普通中學畢業的學生,約有70%的學生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除開始接受職業培訓,同時上職業學校,從雙元制職業學校畢業後可獲得工匠證書,進入工廠工作,也可以到職業培訓學校繼續接受培訓,獲得高級職業教育證書。

 

實科中學畢業的學生,則可獲得中級證書,可進入高級技術職業學校學習或為以後進入應用技術大學做準備。

 

文理中學的畢業生則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也可以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學習後再上大學

 

而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模式”原本只存在於中等教育階段。而到上世紀70年代以後,雙元制職業教育逐漸向高等教育延伸,也出現了採用雙元制模式的應用技術大學,數量達到了德國大學的一半。

此不僅為本國經濟起飛提供了動力,也為世界教育提供了一種典範。

 

依統計局資料顯示,在德國高校體系中,應用技術大學(FH)約占50%,綜合性大學占25%,其他的藝術學院、師範學院、行政管理高等專科學校、神學院等共占25%。
但是從學生總數來看,綜合性大學的學生占64%,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生占33%,可見,綜合性大學還是更多人的優先選擇。

 

職業教育之所以能被德國民眾普遍接受,還有一個現實原因,就是技術人才能夠在德國獲得體面的工作收入。在德國,一個技工並不一定比白領掙得少,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工人師傅,他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他的家裡人也會為他自豪。

 

且許多人選擇應用技術大學,也是出於一種現實的考量,因為如果跟企業有密切深入的互動,上學的費用就有了一定保障,甚至實現經濟獨立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大學期間就能經濟獨立,且能學到一門扎實的本領,何樂而不為呢?相反,上綜合性大學的學生,可能是沒有太清晰的職業規劃,對未來還比較茫然。

正是由於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德國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工程師和技術人才,這也為德國戰後重建提供了人才基礎。

 

但在德國,並沒有“高等職業教育”這一專有名詞。根據對德國學校教育體制和繼續教育體制的結構理解,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歷教育)主要是由兩類學校所構成,即技術(職業)學院專科高等學校

 

二、技術(職業)學院的培養模式

 

技術(職業)學院是由政府與企業合作舉辦的,乃借鑒“雙元制”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學校
技術(職業)學院與通常所說的“雙元制”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區別。後者是招收初中畢業生為企業培養技術工人;而技術(職業)學院是招收文理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者,為企業培養具有實踐經驗的高級專門人才,及中高級管理人員

 

技術(職業)學院在20世紀70年代產生於德國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是為適應當時企業對具有實踐經驗的高級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
技術(職業)學院是以面向企業面向實踐為原則,採取“雙元制”的辦學體系和教學模式,由經濟界參加決定教育過程,並在學校與企業兩個地點實施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深受企業的歡迎。因此巴登符騰堡州職業學院的建立對全聯邦德國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16個聯邦州中已有11個州建立了類似的教育機構。


這些技術(職業)學院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公立技術(職業)學院由州政府負責,其經費得到了國家的支持,私立的技術(職業)學院多數是由企業行會或協會負責,由於它是以培養企業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為目的,因此經費得到了經濟界的支持。

 

以下以柏林西門子技術學院為例,對技術(職業)學院的教育特點與培養模式加以介紹。

 

(一)技術(職業)學院的入學條件與培養目標

進入技術(職業)學院的學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升入高等學校的文憑,即文理高中畢業生或通過培訓達到同等學歷者;二是與某企業簽訂培訓合同
學生只有與企業主簽訂培訓合同才能在技術(職業)學院獲得求學的位置。學生的身份為具有培訓關係的大學生,這些學生像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徒一樣,在培訓期間也從企業領取薪水。柏林西門子技術學院的學生每個月從西門子公司獲得1500馬克的薪水。

 

技術(職業)學院的培養目標是:通過“雙元制”教育模式在第三級教育中的應用,使學生經過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職業教育,成為比技術工人更高一層次的實用人才。柏林西門子技術學院培養的是工程師的助手(相當於我國的專科教育層次),在工程師和技術工人之間起橋樑作用。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使學生獲得廣泛的專業知識、跨專業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向國際的職業資格,成為高級實用性人才。

 

(二)技術(職業)學院培養模式的特點

柏林西門子技術學院把西門子企業的管理理念——以顧客為核心應用於教育過程之中。其特點表現為:

1、宣導整體性教育

通過整體性教育,使學生獲得綜合職業能力,即專業能力、工作方法的能力、個人能力與社會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教學中他們打破了傳統的學科授課的方式,採取跨職能的整體性項目對學生進行訓練。
例如通過微型控制器項目,使學生獲得跨專業的基礎知識;通過靈活的生產項目練習,如生產、裝配和維修,使學生獲得專業知識;通過處理實際中的使用者訂單,如為西門子公司內部以及外來用戶設計互聯網網頁,使學生獲得綜合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每個專案除了包含相應的專業知識外,都含有商業、專案和過程管理以及講解技巧的內容。其目的是通過整體性專案的訓練,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目的。

 

且柏林西門子技術學院的學制是兩年,相當於專科層次。在兩年的培訓過程中,前3個學期主要在學院裡通過授課和跨職能的整體性項目對學生進行訓練,第4學期主要在西門子企業內各部門進行實訓。
學業期滿,學生獲得工業技術員資格,大多數畢業生將在西門子企業就業。

而成績特別優秀的工業技術員(畢業成績好於2.0)可以通過“雙元制”(指柏林西門子公司與柏林專科高等學校合作,學制兩年)補充學業,獲得國際公認的“工程學士”學位。在這兩年的教育過程中,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企業內接受培訓,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柏林專科高等學校學習,其中第四學期以在企業內為主做畢業論文,學業期滿,學生獲得工程學士學位。

 

從柏林西門子技術學院的培養模式看,無論是專科層次,還是本科層次的培養過程,都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學院與企業之間在教學內容和實訓內容方面的協調,使學生能夠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技術學院並不僅僅培養學生在學完學業後具有解決某一專業任務的能力,而是培養學生掌握全面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技術學院在教學上特別強調:寬而深的理論基礎;技術上和方法上的經驗;整體的思考結構以及小組中的行為方式。

 

在企業的實訓中,為了拓寬和加深專業知識,需要向學生傳授一些有針對性和應用性的專業知識;且對工作技術與方法的培訓也是特別重要的;且為了增強適應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在企業的組織方面和經營方面的能力。同普通高校的畢業生相比,技術學院的畢業生能夠從“他的”企業中瞭解到重要的經營過程、決策過程的經驗。

 

三、專科高等學校的培養模式

 

德國的高等教育體系由兩大部分所構成。一是綜合大學、技術大學和特殊科類大學,屬學術性大學。通常設置的專業廣泛,以培養各類學術性人才為目標,標準學制為5(但並不要求學生5年必須完成學業),學生畢業授予碩士學位。

高教體系中的另一大類是專科高等學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工程技術和企業經濟等類別的專業領域,以培養企業和社會組織實際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學制4,並要求學生4年必須完成學業,學生畢業授予專業碩士學位。

 

專科高等學校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20世紀60年代是德國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的時期,需要大量的實用型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這對於側重培養學術性人才的傳統大學來說,明顯不適應。在這種背景下,專科高等學校應運而生。

 

(一)專科高等學校的入學資格

德國的專科高等學校的入學資格主要有學歷和實踐經歷兩方面的要求。

1學歷要求
各州對於進入專科高等學校的學生要求必須文理高中高級專業學校畢業。此外,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的畢業生,通過補習文理高中課程,達到高中畢業水準,也可以申請進專科高等學校。

2實踐經歷要求
為了突出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德國的專科高等學校與傳統的綜合大學不同,對於未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學生,主要是文理高中的畢業生,要求必須有一定的、與所申請專業一致的實踐經歷,一般要求3個月。申請入學者要自己尋找企業實習,並且要有帶班師傅的鑒定

 

(二)專科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

德國專科高等學校培養目標的確定是以學生未來就業的崗位需要為導向的,提出“專科高等學校希望將自己的畢業生培養成更加接近顧客”。按照接近顧客的原則,專科高等學校要研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化,把握企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從培養人才未來從事的工作崗位需要出發,來確定專業的培養目標。


與傳統的綜合大學相比,專科高等學校培養的是專業性強,側重實際應用的高級技藝型人才。畢業生的工作崗位是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骨幹或小企業的管理者及技術骨幹。

 

(三)專科高等學校培養模式的特點

1針對經濟界的需求設置專業

德國專科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特別強調要適應經濟和企業的發展需要,突出專業的針對性。主要集中在工程類、管理類和社會類。

 

20世紀70年代初,對專科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提出了寬窄並存的原則。後來,在發展中,窄專業被不斷地併入到寬專業中,形成了學生較寬的知識面,增加了學生未來從事工作的適應性。這樣,形成了專業設置上的特點:寬口徑專業,同時下設許多專業方向,使適應性與針對性較好地結合起來。

 

2突出教學的實踐性

德國專科高等學校教學的實踐性是由其培養目標所決定的,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強,深受廣大企業界的歡迎。因此,他們在教學中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訓比例,加強實驗設備條件建設,側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主要體現在:
一是入學前的提前實習
沒有經過“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文理高中畢業生,在入專科高等學校之前應到與所選專業對口的企業去實習,主要熟悉工作的基本過程和增加對工作環境的認識(如果入學前未能完成實習,有的學校規定可在入學後自己安排時間完成,但最晚在第三學期結束前完成。)。
二是設置實習學期
德國專科高等學校一般都規定半年以上的實習,大多在第五或第七學期安排一個學期的實習。學生要根據所學課程要求,自己聯繫實習企業,要在畢業後所從事的類似崗位上實習。
學生在企業的實習主要由企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指導和管理。實習結束由指導師傅寫出實習鑒定,也作為畢業考試的必備的條件。

三是在企業完成碩士論文
一般第八學期是學生專門做畢業論文的學期,不安排上課。學生要選擇題目,到相應的企業去,在實踐中進行實驗和探索,完成碩士論文。這是一種特殊的實訓,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實習。

 

德國的職業教育,以“雙元制”為特徵,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成功模式。

而德國的高等教育更是歷史悠久,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而目前專科高等學校的培養模式,更反映了德國教育發展的某些趨勢。其專科高等學校是在傳統大學的基礎上,吸收某些職業教育的優勢而新建立起來的一種教育形式,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德國專科高等學校的培養模式的某些特點,反映了德國教育改革的某些趨勢,有很大的借鑒價值。例如,適應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一定的職業技能和實踐經歷的入學資格;以崗位需要為導向選擇企業實用的教學內容;注重實際應用,強調實訓與實習教學等。這些經驗對探索高等職業教育規律,構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