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物流寄情39:大數據正在改變生活

商業模式

楊惟雯

 

從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到雲端發展,資訊科技介入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愈來愈深。2012年開始,「Big Data」正在成為資訊科技一個備受矚目的新概念、新商機。

 

一、第五波科技浪潮

 

首先,令人感興趣的是,這股大數據潮是怎麼發生的呢?為何「Big Data」會成為未來技術與應用的主流?

大數據潮的發生主要是伴隨著社群媒體、手機、街頭巷尾監視器、天文望遠鏡,到衛星、生產線和各種感測器…等裝置的遍佈而發生,此來自不同管道的資料量日以繼夜地不斷誕生,已經多到現有資訊技術無法消化的地步。根據IDC的估測,全世界資料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所以,「Big Data」的技術乃因應而生。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表示,個人電腦時代的殺手級應用,是Office文書處理軟體;但在目前的雲端時代,就屬海量資料分析「最殺」。 因此,有人給了海量資料分析另一個偉大的封號「第五波科技浪潮」。而第一波是大型電腦,第二波是個人電腦,第三波是網路,第四波則是社群媒體

 

為了抓住新的歷史機遇,美國政府更於2012年啟動「大數據研發計畫」,投入2億多美元推動海量資料的提取、存儲、分析、共用、視覺化等研究,並將其與對超級電腦和網路的投資相提並論。

 

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認為,資料已如一股洪流注入了世界經濟

麥肯錫預估,未來10年美國保健產業與海量資料有關的商機,高達3000億美元,包含減少醫療糾紛、用藥避免浪費、增進健康品質。

 

另外,根據IBM調查預估,海量資料目前的商機是71億美元,並將以年增長20%速度持續成長,預計2015 年達到180億美元。

 

此龐大的商機,這兩年吸引了上百家歐美公司相繼投入Big Data,組成了「大數據產業」的上中下游。矽谷在海量分析的新創公司迅速增多,經營模式可謂絢麗多彩、百花齊放。其中一家美國公司GNIP,擁有推特(Twitter)從第一天開張至今所有的推文,光是靠賣這些推文,GNIP就能賺錢。

 

二、數據已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類別

 

資料在以前被視為垃圾,現在卻被視為資產,這是大數據時代的第一個變革。

2012年初的瑞士達沃斯論壇上,一份題為《大數據,大影響》(Big Data Big Impact)的報告宣稱,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類別,就像貨幣或黃金一樣。

 

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是,資料不像機器、廠房一樣,會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多而折舊,相反的,重複使用、不斷雕琢,它可能增值

 

三、大數據是雲端運算的進階應用

 

其實,大數據就是雲端運算的進階應用,是數據的大規模集聚與應用的結合。且先有了雲端,才有大數據,這是延續下來的發展。
Big-Data技術被譽為雲端時代殺手級應用,將一步步改變全球商業模式的面貌。

 

你可曾好奇過,為何只要在搜尋欄上彈手一敲,便能有相關資訊一併跑出,這就是Big Data貼近你我的生活應用:分析數據,讓企業了解消費者行為

 

趨勢科技張明正認為,未來就是雲端,加行動裝置,加感應器,這是未來20、30年最重要的產業結構,而台灣擅長做硬體,海量資料的末端感應器商機,台灣絕對能掌握。

 

四、海量資料分析的預測能力

 

「Big Data」被稱為大數據、海量資料或巨量資料,其重要性不在於數據資料有多少,而是人們如何應用軟硬體,從各種數據中找出行為模式演變趨勢,以及各種新商業模式

更令人期待的是,只要資料夠多,海量資料不只能提供「後見之明」, 甚至可以預測大自然的變化、人們的購物行為…等「先見之明」。

所以,海量資料帶來的第二個變革是,它的可預測性,將成為微利時代的企業新優勢。

 

麥肯錫在2011年發表《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新領域》報告,明白揭露海量資料將成為競爭的關鍵性基礎,並成為下一波生產率提高、創新,和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支柱。

 

換言之,誰能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找出有價值的資訊,誰就有機會在大數據時代佔優勢,以確保公司每一個商業決策皆明智,在競爭的紅海中不至於犯錯。

 

數據是死的,如何賦予生命?
洪小文指出,微軟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海量資料的分析平臺和軟體,也正在開發一個好用的工具,名為「metro eyes」。

「這會有點像office軟體,」洪小文說,任何人都能拿這個工具做自己想要做的分析,一裝上就能用,分析的人不需要再寫一行程式。一旦普及,所有人進入海量資料的門檻就很低,每個人都能進行。

所謂事出必有因,利用適當的分析工具,甚至可以從新聞中推測股票在未來的5到10分鐘會漲還是會跌,這一點也不神奇。

 

五、海量資料分析的影響層面將滲透到各行各業

 

大數據時代的新應用和新的商業模式,即將改變全球每一個人的生活。未來第三個顛覆性的變革是,海量資料的影響層面,不像雲端僅止於科技業,海量資料分析所帶來的影響,將滲透到各行各業。

在政府、醫療保健、交通和學術研究、體育等領域,均能將海量資料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快地,從小學生到老奶奶,社會各階層各行業都將意識到海量資料對日常生活、企業經營和政府治理,帶來大轉變。

 

不過,海量資料對於日常生活的改變將是漸進式,為人們提供更好的選擇。

 

海量資料在大陸也是異常火紅,從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網路公司一概投入。2012年網商大會,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便說:「假如我們有了一個數據預報臺,就像為企業裝上了一個GPS和雷達,企業的出海將會更有把握。」

 

海量分析在台灣,雖然大多數人還不清楚其效用,卻也有企業趕上了這股風潮的第一個浪頭。

中華電信研究院所開發的雲龍系統,可利用海量分析在10秒內畫出歹徒的行徑軌跡;104人力銀行正計畫利用海量分析的新技術,提高求才與求職之間的撮合度,均是看到大數據潮後的產物。

 

六、隱私權的保護問題

 

日前,29歲的美國政府承包商員工史諾登(Edward Snowden)揭發美國政府大規模監控「稜鏡計畫」,迫使情報當局揚言要將他追捕到案。史諾登逃亡香港,拋下在夏威夷年薪20萬美元的優渥生活、女友、穩定工作和摯愛的家人。但他表示:「我願意犧牲這一切,因為我無法昧著良心允許美國政府侵犯全球人民的隱私、網路自由和基本自由。」

 

現在,每一天、每個人在臉書所有的留言、打卡或按讚被蒐集在各企業的伺服器上;每個人的容貌和打扮都被安裝路口及大賣場的監視器捕捉並記錄;每個人何時何地刷卡買了什麼東西,都被發卡銀行分類歸檔。

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人在不知不覺中「被蒐集」,再加以資料整合與加總。個人如何因應大數據潮?避免「被蒐集」, 隱私權的保護是關鍵問題。或許有人不在意,但對於隱私至上的信奉者而言,等於是一種「數據監控」。

 

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指出,從銀行帳號密碼、信用卡卡號、身分證字型大小、個人肖像權,到網路活動、交易行為、基因排序等,凡是「可以透過這些被蒐集的資料對應到特定個人」,這樣的海量分析便是侵犯隱私。

比如,監視器拍到的個人面貌可以被蒐集,但除了犯罪偵察,不可再透過關聯分析知道這個人的姓名及住址。專屬個人的資料,在被蒐集之前,個人要確保已被充分告知或授權,方為隱私自保之道。

 

 

參考資料:
大數據正在改變生活 創造新生意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月號 撰文/邱莉燕、鄭婷方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112/150122.htm#ixzz2Vs1pZSy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