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領導力成長的第七封信:認識人性 

 楊旭平

 

"人性"一詞可以溯源到春秋時期的儒家典籍《 禮記·禮運篇 》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而戰國時告子也提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

 

另儒家孟子以天賦道德觀念來解釋人性,認為人性本來是善的;儒家的荀子則與之對立,主張"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也"的論斷。

 

而宋代的朱熹也以「理」釋性,提出"性即理也",把人性看作是天理的體現。

 

總之,關於人性的爭論自古不休,到目前尚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

 

 

一、您對人性善惡的看法如何?

 

世間萬物,各有其性,例如:地有堅硬性,水有寒濕性,火有燥熱性,風有流動性。人既曰為人,當然有人性。例如「慈悲」、「愛憎」、「羞恥」、「貪婪」、「恐懼」、「從眾」……等等,都是人性。

 

古往今來,我們看到很多慈母,犧牲自我,維護子女的安全,充分發揮了母愛的光輝;我們也看到戰爭時,許多人為國家壯烈成仁,也是發揮了人性最高的道德情操。

 

但事實上,自古以來也經常有人做出失去人性的事情,例如戰爭、侵略、殺戮、破壞生態等。像納粹德國的集中營;日本在南京的殘殺姦淫,都是泯滅人性的殘暴行為。

 

為了對「人性」有個深刻認識,我們可先看個「七人分粥」的故事

有七個人住在一起,每天必須分食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怎麼每天都是不夠吃?

 

因此,為了公平他們抽籤來決定由誰分粥,且每個人、每週輪一天

但幾週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吃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人之常情)。

 

後來他們決定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由他來負責分粥。

但權力就是會產生腐敗,不多久大家就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這個人,賄賂他,搞得整個團體烏煙障氣(阿扁錯了嗎?)。

 

經過檢討大家決定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負責分粥。但不久兩方常常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裏全是涼的(又是立法院)。

 

最後終於想出一個方法:每個人輪流分粥一天,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後,才輪到他拿那剩下的最後一碗

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儘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終於認清了人性)。

從此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明天會更好。

 

由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人性並不是絕對的善或惡。

同樣的七個人,在不同的分配制度下,就會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可見制度若不顧人性需求,就容易入人於罪。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除了沒有一套完全公平、公正、公開的管理運作機制外,一定是疏忽了去正視赤裸的人性。

 

總之我認為一個人的善惡,就像美醜的認定,是很主觀,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也因地而異是很難來評判斷定的

 

我認為,人性並不是絕對的善或惡,而且,人性是可以透過學習來優化的。我相信,只要給予他支持的力量,人會透過學習而改過遷善。因此如何建立一個兼顧人性且公平的分配機制,為組織添加激勵、少些內耗,正考驗著每個領導者的智慧。

 

 

二、您對人性需求的看法如何?

 

19世紀英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 H.  Maslow)曾提出著名的“需求層次金字塔”理論,他將人類的需求分類為生理、安全、接納、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大類。這五種需要從低到高。下層的需要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發展。

而這種人性的需求,是領導人不能漠視的課題。惟有因勢利導,才能激發部屬的潛能。

 

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你知道為甚麼”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

有一則寓言如下:

有一隻雌貓,愛上一位英俊的青年,就向女神亞福羅迪特祈禱,請求把它變成人的樣子。

女神被它的真情感動,就把它變成美麗的少女。

青年看到這位少女,一見鐘情,兩人彼此愛慕,就結婚了。 

有一天,亞福羅迪特想要試探貓在變成人形後,性格有沒有改變,

就在房間裡放進一隻老鼠。

這時,貓忘記自己已經是個人,就從床上跳下來,敏捷地捉住那只老鼠,放進嘴裡吃掉。

女神看了大嘆一聲,便將它恢復成原來的模樣。

 

你知道為甚麼”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嗎?

另一則寓言如下:

從前有一隻蠍子和一隻青蛙要過河,

因蠍子不懂游泳, 牠請求青蛙能送牠一程,

但青蛙說:我怕你會咬我?

蠍子回答:不會,因為我們是坐在同一條船啊!

青蛙聽了後,覺得有道理,於是讓蠍子坐在牠背上,一同過河。

當牠們過到河的中間,突然蠍子咬了青蛙一口,

青蛙非常憤怒,問蠍子:你明明講過......若我載你,你不會咬我的…..

蠍子說:我是不想的,但......這是我的本能……

然後,牠們一起沉沒在河裏。

 

人為什麼總是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理由很簡單,因為人們的腦是由很多路徑連結無數的神經細胞。

大腦依據每天的活動選擇特定的路徑。

那就像為甚麼我們在散步,却想喝飲料時,會自然而然走向固定的路線。因為過去發生的行為,已經在你的大腦建立路徑。

未來類似的行為會依循過去的習慣,這些路徑幾乎不會改變。

 

然而,如果你一再重複新的「行為」,就會形成新的路徑。

(你現在應該知道,為甚麼某些廣告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了吧? )

 

你也應該聽過,新習慣的建立要花21天,但你可能不知道,只要每天重複新的行為(在腦部建立新的神經連結),只要五天就可以建立新的習慣了。

 

但不幸的是,建立新的習慣並無法消弭舊有的習慣。

例如,你要某人不吃垃圾食物,一點都不難,但是如果要他從此以後都不再碰垃圾食物,那是另一碼子事了。

 

因此,一旦人們想要戒菸、吃得健康、或是改變任何行為,不論他的動機有多強,除非能「有意識地」連續數月重覆「新的行為」,使腦部選擇新的神經連結的機率高於舊有的連結,否則"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四、克服人性弱點

 

通常,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常隱藏了一些強烈的欲求或需要,渴望能獲得滿足。而這些欲求則往往成為人們的共通性格弱點,亦即人性弱點。那麼,人性究竟存有哪些弱點?

 

茲依專家學者研究指出,將常見的人性弱點,扼要陳述如下:

1、人們喜愛面子,需要別人的尊重。

2、人們很重視自己的姓名。

3、人們喜愛好聽眾。如能耐心傾聽,則是滿足對方內心需求的一帖良藥。做個好聽眾常可獲得別人的喜愛與友誼。

4、人們需要別人的關心。

5、人們均喜好被讚美。

6、人們喜好談自己感興趣的事。

7、人們常不承認自己的錯。

8、人們容易受到金錢、美色、權力的誘惑。

9、還有貪婪、恐懼、無知、傲慢.....等等也是人性弱點。

 

又如佛家說貪﹑嗔﹑癡(三毒)幾乎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因而造就了人世間的紛亂。而戒貪就是不貪非份之物﹐不嗔就是不生恨﹐不癡就是不去做愚蠢的事﹐但「去三毒」說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知易行難也!

 

我想,凡人,具有人性弱點,是人之常情,這並不是罪惡,但這種弱點,若沒有經過修鍊來克制,將易被別人所利用或為外物所控制。

如同 三字經 開篇即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可見,一個人的本性,須從他日常待人處事的細節上,培養善念,並身體力行,習慣成自然(本性)

 

但由於人性須經長期修鍊才能成熟圓滿,在這期間,人也不斷在嘗試錯誤中成長,當然人也就變得很難衡量的。在成長的過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想法、經驗、經歷,這麼多複雜的變數加在一起,就導致了人的不可預見性。因此,管人實在是一門深奧的藝術,當然,一個好的領導人就必須具有愛心、細心與耐心

 

例如,如果我們假設人是不可信任的。那麼管理者就要注重監督與控制。但這樣就會延伸很多的問題,比如士氣不高、計畫趕不上變化、創新能力低下、跳槽率升高等等。

另若假設人是可信任的、都是希望被尊重的,如此,若我們能成功激勵他人,這個團隊就會變得非常具有競爭力的。

 

但問題來了,當兩造雙方尚未建立信任闢係之前,我們到底該不該完全的相信他人呢? 這就是藝術性的問題,這是需要取捨( trade-off )的問題。 

 

總之,我相信﹐人性之本皆存有善、惡兩念﹐當惡性壓倒了善性﹐就為惡﹔而當善性克服了惡性就為善。

而人性中的善、惡兩念時常相互交戰﹐有時為善﹑為惡常只在一念之間。所以﹐凡人常處在天使與魔鬼的拔河與掙扎中….

 

所以﹐如果企業領導人若能多給部屬一些包容與支持﹐企業將會多一些積極正向之人﹐企業自然能A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