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品劍171:大陸國力崛起之謎

楊惟雯

 

改革開放短短三十多年,中國高歌猛進,己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原來GDP僅僅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到現在已經是日本的兩倍以上了。這讓全球很多經濟學家莫名其妙。
以至於,很多經濟學家發出感歎:誰能解釋清楚中國經濟崛起之謎,就一定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國家資本主義帶領製造業迅速崛起
 

大陸改革開放初期,並非採用大部分主流經濟學家所主張的一步到位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當時,前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大部分都選擇了一步到位的激進改革方案。結果,經濟蕭條、一片狼藉,全部陷入了泥潭。

然而,中國經濟改革的頂層設計,並沒有完全照搬西方給的方案。
首先,中國選擇的改革是漸進式的改革,把計畫與市場都當成手段,不迷信市場,從實際出發。那麼,從什麼實際出發?即從生產力的實際出發,核心是大力發展生產力,以生產力的標準檢驗到底應該怎麼做,若市場起決定作用,就交給市場,若市場失靈了就堅決的調控。
其二是外貿政策,我們加入WTO雖然讓步很多,但漸進式和留有過渡期也是我們的堅持,所以,加入WTO與幼稚工業的關稅保護同步並行。
其三是國家資本主義為主力,全力發展製造業,使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大國,世界製造中心。

上述做法,依據的經濟學理論是李斯特經濟學理論。李斯特經濟學理論是19世紀,德國、日本和美國是三個後起的世界經濟大國在崛起過程中所奉行的主要經濟理論。
李斯特是德國人,19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德國近代崛起的經濟學教父,是國家主義經濟學和國民(福利)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先驅。他是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系統批判者,反對自由主義的開放市場論,反對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和國際分工論,反對鼓吹普世性的世界主義經濟學。李斯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李斯特的學說由於其政策不利於英國美國建立世界主義的全球經濟殖民體系,因此在英美學派中被全面排斥,屬於英美經濟學非主流學派。
李斯特經濟學的核心觀點是依據歷史事實,李斯特主張的生產力論,關心如何使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工業強國,根據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不同的關稅政策,保護幼稚工業,我們在加入世貿組織中就是依據幼稚工業保護理論才有了過渡期,防止了中國工業一下子全面開放被衝擊的命運。

 

二、資產全面貨幣化創造出驚人的GDP
 

西方經濟學的核心是資本,是貨幣。
當大陸尚處於計劃經濟時代時,發展貨幣並不是重心,大部分社會資源都是按計劃分配和配給,或者以貨易貨,資源沒有市場價值交換,也就沒有GDP產生,帶來GDP的嚴重低估。
所以,大陸經濟改革最偉大的成就,就是把過去的各種資產全部貨幣化了,貨幣化甚至比美國還徹底。
例如,實行住房分配的制度,把房地產貨幣化了,讓很多擁有住房的北上廣家庭都成了千萬富翁了,中國家庭總資產也超越了美國了,創造出驚人的GDP
再如一個古代杯子,我們當作古董都可以炒作他幾個億,我們的企業家實在太會玩資本了。

 

總之,改革三十多年來,被當參與市場交換的資源全部貨幣化,大幅增值了,加上人民幣兌美元也升值了25%,以1994年為基數用美元計算,中國GDP就接近了35000億美元。
當然,有人會說中國GDP這樣的統計是掩耳盜鈴,因為就拿土地來說吧,1994年還是免費的公租房,現在每畝幾百萬,通脹了多少倍?沒法算啊。這就是中國近20多年GDP暴漲之謎解。

 

只是,房地產這甜點,讓地方政府和很多人都吃上癮了,戒不掉了,房地產的過度泡沫,也使大陸正步向泡沫化、大蕭條的危局,所以,去年以來,中央致力金融去桿杆。
 

三、強制結售匯制度的保護傘成累積社會資本的溫床

 

1989年中國發生學運後,西方對中國全面制裁與圍堵,1990年蘇聯垮臺,西方將蘇聯財富洗劫一空後,信心滿滿,目標轉向中國。

1993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讓西方感到機不可失,於是開始佈局中國,這些精明的華爾街人總想玩遍天下,利用他們幾百年在金融領域積累的精明詭計、經驗、手段,設下無數圈套,引人進入陷阱,洗劫全球的財富。

 

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也急需資金,因此外匯市場採雙軌制,黑市需要10多元人民幣兌1美元,國家外匯價格僅僅是5元多人民幣兌1美元,這些西方金融家壓迫人民幣貶值,以便讓美元進入中國獲取更大利潤,換取更多人民幣。
中國也讓人民幣匯率順勢貶值,引君入甕,當時一下子貶值到8.7元人民幣兌1美元,西方資本就開始大舉進入中國了。

 

人民幣匯率貶值後,相對地中國制的東西用美元計算太便宜了,於是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變得物美價廉,西方看准這一時機,開始印美元票子大量購買我們的產品,掠奪我改革紅利。當然我們也出現大規模貿易順差,美元越來越多,外匯越來越多。
人家設的局很好,將計就計,順差沒關係,反正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在中國國內不能使用美元,外商賺取的美元也拿不走,還得保留在中國這裡,這不就相當於我們只印票子就能交換外資的大量資本,有利本國社會資本的形成。

 

華爾街人設了這個局,原設想一旦中國的美元儲備足夠多,西方欠債足夠多時,就找個理由打一仗,以你是專制政府和獨裁政府名義凍結你的財產,賴帳不還了。實在不行,到時候壓你人民幣升值,中國存在美國的美元和國債就貶值了,就可少還了。例如人民幣升值一倍,到時候你累積的美元外匯就貶值一倍,他們就能洗劫中圃一半的外匯存款了。
 

因為中國年年順差,人民幣匯率不升值,那麼大的順差也受不了啊,華爾街人算得很精明,算准了你到時候非得升值不可。事實上人民幣匯率也確實在不斷升值,只是中國希望基本穩定,僅讓小幅升值。

 

所以,華爾街人打的如意算盤,就是雇用很多公共知識份子和資助西方培養的經濟學家來配合,逼迫中國人民幣自由兌換,一旦自由兌換,中國想不升值也就難了。

還好,中國頂住了人民幣外匯改革的壓力,還反擊了這場貨幣戰爭。
戰果輝煌如下:
一是美國印票子,中國也印票子,印的比美國還多,但中國人民幣兌美元還升值了;
二是二十年來美國印了大量票子,但美國老百姓二十多年家庭平均收入不增反而降低;中國印了更多票子,都實實在在發給老百姓了,雖然通脹很多,但二十年老百姓的收入大大的增加了也是事實吧。儘管有貧富不均,底層老百姓增加不多,但都有增加是事實。
三是美國印的大量的票子,一部分變成了美國債務,而我們印的大量的票子,一部分卻變成了美國的債權。

 

不過,這場貨幣戰爭代價也蠻慘重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沒有代價就想贏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國通貨膨脹變得很厲害,所幸目前壓力蓄洪在房地產上,且人民幣也積累了巨大的貶值壓力,現在已開始貶值。

中國在這場貨幣戰爭中只所以能堅守城池,正歸功於前兩年剛剛廢止的強制結匯制度
當初,華爾街人士以為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我們賺取的順差美元必須存放在美國或購買美國國債,我們表面上也確實必須這麼做,但是強制結匯政策,我們國家要求企業賺取的外匯,也必須兌換人民幣,這就是外匯占款,而且還不是佔用國內市場流通的人民幣,是國家通過增加印刷人民幣來買順差積累的外匯,也就是國家用印刷的票子先把企業賺取的外匯買下來,企業當時已經賺取的外匯收益便兌現成具有購買力的人民幣,可以用於國內消費和投資了,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而二十年來美國印了大量票子,但中國卻印了更多票子,但同期人民幣兌美元還升值了啊。

 

但為什麼我們用了更多印刷的票子購買了外匯,國內卻沒有出現讓經濟崩潰的通貨膨脹?這就要感謝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我們蓄積了很多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工業體系和房地產…,我們過去資產沒有貨幣化,嚴重低估,現在印的這些錢正好用於迅速的把以前沒貨幣化的資源貨幣化(尤其商品房),這些需要貨幣化的資源可以吸收大量的人民幣,成了最大的資金蓄水池,尤其是房地產蓄水池更是作用巨大。
 

但房地產現在也快成堰塞湖了,也成了目前最大的問題。現在蓄水池滿了,中國經濟也必須進入了轉型階段。
當然,中國資源被超級低估的時候,也被西方剪了一些羊毛,如當年的銀行資產,西方用很少的資金購買的股權都翻了幾十倍,賺大發了。但是,幸好我們沒有出現像前蘇聯那樣的休克療法啊。

 

據統計,中國貨幣增發部分,外匯占款占了近一半,外匯占款大量增加了中國貨幣發行量,也造成中國貨幣流通量大增,好處是人民和企業變得富裕,副作用就是人民幣通脹,正由於通脹壓力也必須渲洩,近年才取消了強制結匯的政策。

 

四、跋--人民幣國際化
 

總之,由於多年藏富於民,且同期人民幣兌美元卻在升值,這時的匯率政策開放,即人民幣國際化,正是下一波國力槓桿化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