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風錄1:大國興衰的啟示

楊惟雯

 

自古以來,有許多文明的國度崛起又日落。這其中的原因正是格倫•哈伯德(Glenn Hubbard)和蒂姆•凱恩(Tim Kane)所著的《平衡:從古羅馬到現代美國的大國經濟》(Balance: The Economics of Great Powers From Ancient Rome to Modern America)一書的主題------制度的良窳既能載舟、亦能覆舟。

 

一、大國崛起--創新的制度

 

在他們的論述中,大國的概念涵蓋了帝國(羅馬帝國、大英帝國、西班牙帝國、奧斯曼帝國)、王朝(中國明朝)、國家(1868年後的日本)、地區(歐盟)、甚至美國的一個州(加利福尼亞)。

 

按照哈伯德和凱恩觀察,這些大國崛起的原因很多元。例如古代重視擁有充足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要素(大河文化、海權時代、工業革命、殖民經濟),到近代,哈伯德和凱恩認為某些政策和核心原則是最關鍵的因素:比如知識產權、靈活的工作制度、開放的市場
在兩位作者看來,這些東西可以全面解釋經濟發展的問題。簡而言之,“制度才是創新的成因”。

 

二、大國殞落--制度的頹廢

 

再按照哈伯德和凱恩(分別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s business school)院長和赫德森研究所(the Hudson Institute)首席經濟學家)的說法,這些政體的衰落往往都落入了一種模式或者說犯了一系列錯誤:“否認經濟停滯的內在本質、加強中央集權、寅吃卯糧。”當財政上的揮霍無度無力得到控制,又適逢政治制度土崩瓦解時,緊接著就會出現致命的不平衡,衰落隨之發生

 

亦即,不能適應現實發展的制度就會引起衰落。兩位作者指出,羅馬的繁榮就是物質創新(他們特別指出了混凝土的發明)的一個副產品,同時也是政治創新的副產品:一支專業化的軍隊、聯邦制的管理制度、承認財產權和反對世襲統治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羅馬的統治者強行施加的政策措施傷了帝國的元氣:控制物價、橫征暴斂、禁止羅馬鄉下人自由遷徙

 

三、重新崛起的中國

 

大國興衰的另一個例子──現在正在重新崛起──是中國。兩位作者指出,從公元400年到1000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估計為450美元,比西歐高三分之一。到1300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增長到了600美元,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有了從造紙造船這樣的大量發明。船舶反過來又讓中國能夠與亞洲各國人民進行商品交換。

 

然而這樣的蓬勃發展被証明是未能持續的。一場內戰侵蝕了中國的艦隊,導致貿易往來下滑。沿海一些地區繼續從易貨貿易中漁利的舉動促使明朝當權者在1500年宣布建造大型船只為非法行為,並最終銷毀了所有的遠洋船舶

 

兩位作者稱,這樣的舉措標示著中國閉關鎖國、未能利用好它的發明創造。結果是從那時起到1800年,中國的生活水平一直都停滯不前。給中國帶來困擾的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中國的皇權“演變成了利益集團之間爭取影響力的零和博弈”。

 

四、遺失拓荒精神的美帝?

 

《平衡》一書最後探討到美國,哈伯德和凱恩看到“歷史的烏雲”正在天邊積聚。罪人又一次出現在內部:政治惰性以及因剛愎自用的政策而導致的經濟活力降低,尤其是政府財政的過度入不敷出。
未來,看似堅不可摧的美式民主社會,是否能再次偉大?
有容乃大,究竟是閉關自守會帶來偉大?還是一個開放的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