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徒制10:日本職業教育體系

楊惟雯

 

一、社會基本特徵

日本目前的失業率比較高,這與中低端製造業轉移海外有關。基本上,日本國內的產業結構仍然主要是中高端製造業為主。

 

依日本的傳統文化精神,更多地希望通過團隊合作,而不是個人競爭來發展經濟的。

尤其,日本的企業結構有一大特點,即以大型企業為主。所以,日本職業教育體系亦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學校職業教育不發達,主要依賴企業自己進行職業培訓,亦即在職業教育的責任上主要是由企業自己負責。

 

這一方面,與大企業對職業培訓的一個觀念認知有重要關係,即認為學校不可能培養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只能在工作中形成,學校所能培養的只是“可培訓的能力”;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的一些管理措施、企業文化、企業結構(包括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以及以大型企業為主的企業結構),也為企業發展自我培訓這一模式提供堅實的成功實施條件。

 

二、系統化的職業教育體系

 

日本文化歷來崇尚“工匠文化”。戰後,日本逐步建立系統的職業教育體系,並完善了包括短期大學、高等專科學校、專修學校為主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形成了富有日本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

 

當前日本的職業教育由三個部分組成﹕學校職業教育、公共職業教育、事業主職業教育。
1、學校職業教育包括以下幾種教育制度﹕初中的技術、家政課教育﹔高中的綜合學科教育、高中的職業技術教育、專修學校教育﹔高等專門學校教育、短期大學教育、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專門在職研究生教育等。

2公共職業教育是公共事業部門辦的職業技術教育,為離職者、在職者、殘障人士等提供的職業訓練。
根據日本的《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國家和各都道府縣設置了公共職業訓練設施,對社會上準備就職的人員進行職業技能訓練,對已經就職者進行職業能力的開發和提高技術的訓練。

3事業主職業教育是政府之外的企業、社團、財團、公會團體等實體經濟部門為在職者提供的職業訓練。
教育訓練的內容為技術教育、技能訓練、經營教育、提高能力的教育及品質的教育等。這樣的教育體系結構既有初、中、高各種層次銜接,又有國、公、私各種類型,使日本形成了較密集的“職教網”。這種“職教網”是促進日本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完善的職業教育評價標準


在日本,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都是國民教育的核心內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並且職業教育還設立獨立考察標準供用人單位參考。

日本的文部省為專門的職業教育學校的畢業生頒發“專門士”稱號,相當於“准學士”學位,在學生繼續深造和應聘國家公務員等方面給予與普通大學生同等待遇。

 

此外﹐日本還專門推行職業資格鑒定制度。政府對鑒定程序作出明確規定,並對各項考題、考務和考試時間作出規定,由各地方政府具體實行。
各地按標準自行開展實踐技能考試,考題由各都、道、府、縣知事簽署。

全國統一在同一天進行理論考試,考題由厚生勞動省大臣簽署。祗有通過了技能考試者,才有資格參加理論考試。

 

目前認定的職業有137個,一般分為特級和一、二、三級,有的行業不分級。
特級代表著具有本行業管理和監督指導能力﹔
一級指的是技術最高級,給予“高級技能士”稱號﹔
二級指的是技術中級,給予“中級技能士”稱號﹔
三級指的是技術初級,給予“三級技能士”稱號。

由於公共職業資格評價能夠反映出學歷文憑無法反映的職業能力水平,在日本受到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普遍重視。

 

四、鼓勵企業、個人開辦職業教育機構


日本的職業教育體系包括了政府機構、學校以及企業和個人開辦的職業教育機構,其中政府以外的企業與個人所辦的職業教育機構是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

 

日本在1978年制定的《職業訓練法》修正案中確認企業主在為其僱員提供職業訓練方面承擔主要責任,公共當局的主要任務是對僱主所開展的職業訓練活動進行鼓勵和幫助。

從此,政府把職業教育的實施權下放給企業,在扶持的手段上也採取了間接手段即作為信息、資金的提供者和幫助者。

日本政府規定無論是學校法人、財團法人、行業協會、企業和個人祗要達到政府規定的標準均可開辦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日本政府認為企業都是私立的、為私立企業培養人才,應該以私人辦學為主,政府祗是加以支持,但私立學校承擔公共培訓計劃將會得到政府資助

 

這些職業教育機構的對象十分廣泛,包括了學生、在職者、離職者、殘障人士、甚至退休工人。這種廣泛的職業教育保證人們能學習各種職業技能、更新職業知識、進行職業技能再訓練,最大限度地培養人們的職業技術能力,保障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

 

五、日本職業教育的特色

縱觀戰後發展,不難發現,日本職業教育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日本頒佈了《產業教育振興法》等一系列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法規,保障了職業教育機構的建立與運作。
二是財政上支援職業教育,通過撥款、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等,確保職業教育良性發展。
三是擁有高素質的師資力量,以法律形式規定職業教育教師的從業資格,建立完善的教師進修制度。同時,聘用有實務經驗的客座講師,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四是產學合作機制。所謂產學合作是利用學校、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服務於一線的應用性人才。職業教育機構與企業合作,通過“企業投資”“校企人員交流”等模式,不僅可以解決職業教育機構在校生的實習與就業問題,企業也可以吸收和消化先進技術,提高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從而實現教育成果向生產能力的轉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