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徒制2:德國雙元制職業

教育制度

楊惟雯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源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那時通過高中畢業考試的學生數量大幅提升。企業擔心這些學生將來都想要進入大學學習,會造成企業中的專業人才短缺,於是一些企業提出,將職業教育與高校學習的內容相結合,使其對於高中畢業生來說更具吸引力。

 

迄今,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己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根據權威組織的統計,德國大學畢業生占同齡人的比例僅為20%,將近80%的年輕人接受的則是職業教育,並以此走上工作崗位。也正是通過此成功的職業教育制度,為“德國製造”提供了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也成為德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一、德國教育體系的基本架構


基本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的四個基本層次。
1、德國的學制一般是孩子三歲時進幼稚園(四年基礎教育),

2、六歲入小學(小學學制四年),
3、小學後(10歲)實行第一次分流,多數學生一開始升入初中,就初步確定今後就業升學的基本方向,目的性較明確。

4、等孩子們初中(五年或六年制)畢業後,實行第二次分流,這次分流是由不同職業的要求和學生及家長的意願而定。

按照德國憲法規定,各聯邦州享有文化主權。也就是說,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都屬於州文教部的管理許可權。

 

而德國的高等教育,一般由國家興辦,是州一級的國家設施。高校在聯邦基本法規定的範圍內自己管理學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對高等學校行使監督權。

至於德國的繼續教育複雜多樣,但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競相參與。繼續教育在德國真正成為了全社會積極參與的終生教育。

 

另外,德國從來不組織全國統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學生是繼續讀大學,還是讀職業學校,完全由學生自己選擇決定

 

由於在傳統文化方面,全社會重視職業教育的“職業文化”。所以在德國,大學畢業的普通職員和一個技術工人稅後的收入並沒有多大的差別,發展前途也一樣。許多人只是通過接受職業教育成為社會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終身不上大學,照樣拿高工資,受到社會的尊重。

 

而且,德國大學寬進嚴出,在很多德國家長看來,孩子進入大學未必能順利畢業,還喪失了最佳的職業培訓的時間。與其讓孩子在痛苦的學業中度過,還不如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

所以,德國人的觀念很實際,家長們知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在學校裡的表現後,決不會硬逼著子女讀高中、上大學,有的家長甚至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去讀職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國關於職業的選擇並不是一次定終身。你可以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獲得技工證書後,想工作可以工作,想上大學還能上大學。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大學的大門始終是向人們敞開的。

 

二、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雙元制”

 

德國的職業教育主要是面向初中畢業生,德國沒有所謂的中考,學生初中畢業後,可以選擇職業教育,這也是國家義務教育的一部分。德國每年約有75%以上的初中畢業生直接進入企業中的培訓機構接受職業技術培訓,同時進入各類相應的職業學校學習基礎知識。

 

而德國的職業教育有兩種,一種是全日制職業教育,另一種為雙元制職業教育,且以後者占主導。
其中,“雙元制”職業教育BERUF(Berufsakademie的簡稱)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指由企業非全日制職業學校共同承擔職業教育職責的雙元組織形式。

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是“企業本位的現代學徒制度”,其雙元制的成功,與“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有密切相關的。企業側重學員的實踐培訓,主要向學員傳授職業技能;非全日制職業學校側重學員的理論教學,主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在產業結構方面,德國以中高端製造業為主,所以在人才培養的類型上,職業教育體系所培訓的人才為“專深型”。所以德國職業教育重視將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緊密結合,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職業教育模式。


德國青年如果想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首先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於我國的初中)畢業證書,然後根據自己選擇的職業,由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同這家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後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
此外,企業須指派一名師傅指導和監督學生在企業接受生產技能的培訓,而學生在學徒期間享受學徒工資,且在培訓結束後,經考試合格授予國家承認的職業資格

 

總之,雙元制教育是一種將傳統“學徒”培訓方式現代職教思想結合的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的職教模式,企業為“一元”,學校為另“一元”。

其顯著特徵是:私人企業與主要由國家開辦的職業學校合作辦學,而且企業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是處於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

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大約2/3的時間是在企業接受培訓,約1/3的時間是在學校進行理論教育,可見企業的實踐技能培訓占主體

 

因此,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的基本特點包括:
1、兩個學習地點:企業職業學校
2、學生與學徒兩種身份:在企業,他們是學徒,而在職業學校,他們是學生
3、實踐技能考試專業知識考試兩種考核:考核分為中間考核結業考核兩種,從考核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

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工位上的合格技工。二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會負責。

 

三、“雙元制”職業教育必須的配套制度

 

(一)法律依據
規範德國職業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個,即聯幫職業教育法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手工業條例

此外,還有青年勞動保護法企業基本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以及各州的職業教育法和學校法等。
這些法律、法規一直規範和約束著具體的職業教育行為。

 

(二)管理體制
德國是個聯邦制的國家,文化教育是各聯邦州的主權。因此各聯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門擁有對本州各級各類學校(包括職業學校)的管理權。

但對於雙元制教育中的企業職業教育,聯邦則擁有管轄權。企業職業教育的具體管理,則由聯邦職業教育法授權給各行業協會(社會力量)負責,並成為“雙軌制職業教育”的監督調節機構,主要包括企業職業教育辦學資格的認定實訓教師資格的考核和認定考試考核的命題主持資格證書的制定發放培訓合同的註冊與糾紛仲裁等,均由行業協會負責。
學校教學依據由各州教育主管部門制訂的“框架教學計畫”。而企業培訓依據的是由行業協會制訂的全國統一的“職業培訓條例”進行。

 

(三)經費來源
按照職業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規定,職業教育經費主要來源管道是由聯邦、州政府及企業分別承擔的
職業教育學校的教育經費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負擔。通常是州政府負擔教職工的工資和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地方政府負擔校舍及設備的建築與維修費用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人事費用。

企業的職業教育經費完全由企業自己負擔。企業除了負擔培訓設施、器材等費用外,還必須支付學徒工在整個培訓期間的學徒工資和實訓教師的工資等。而學生在企業接受培訓期間不但不繳納學費,而且還享受學徒工資,一般為技術工人工資的50,以後按比例逐年增長,此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經濟獨立性,這也是現代學徒制培訓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四)嚴格培養方案和考核辦法

德國職校好進,但職業學校的培養方案相當嚴格。德國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畫、課程安排、教材內容皆全國統一,學校和教師都無權改變。教學計畫科學地協調了素質和技能、專業課與公共課、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的關係。
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務是在服從企業培訓要求的前提下實施普通和專業教育,深化企業培訓中的專業理論。

企業的培訓按照聯邦教科部和有關專業部共同頒佈的培訓條例進行。基本上,德國經濟部公佈了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93個職業大類的371個職業。各專業部分別制定相關職業類別的培訓條例,包括教育內容、時間安排以及考核辦法等,並會同聯邦教科部共同頒佈實施。

各培訓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畫並付諸實施。企業的培訓計畫也得經過行業協會審查並接受行業協會監督

 

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的考核由行業協會、企業、學校三方選出的專家與教師組成考試委員會,全國統一結業考試,學生的筆試、口試、操作考試都是由考試委員會組織和評價,實行雙證畢業制(學歷證和資格證)。

考核分為中間考核和結業考核兩種,從考核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
期終考試每年安排兩次,分別在512(不通過可以補考,若補考後仍不通過,則說明你不適應這個專業,必須另選專業重學)。有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可選擇在5月期終考試,如通過則可以提前半年畢業(類似于我國大學的提前畢業)。

期終考試分理論實踐兩部分,理論考試考一天,內容為:工作計畫占40%;功能分析占40%;經濟、社會方面的國情知識占20%。實踐部分則為根據企業要求在一周時間(30小時)完成一企業產品的生產加工,再根據此內容寫出報告,由工商協會認同的機構,組織5名考官對學生進行答辯,學生必須就論文內容、課題、材料選擇進行陳述並進行答辯,考官不看所做的工件,只看培訓記錄與畢業報告。

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五)若干研究機構和委員會來進行研究指引

德國的職業教育這麼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制度背後有著若干研究機構和委員會來進行職業教育在不同行業數量長期分析和未來趨勢預測等非常細節的研究。而這些研究能在完全自由的企業與學生之間的就業應聘關係中起到無形的調節作用,從而能對完成職業教育後的年輕人能夠盡可能的優化地配置到每個行業和企業中去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

 

四、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幾個特色

 

(一)同生產緊密結合
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培訓結束後隨即投入工作。
且現代學徒制培訓的學生,“為未來工作而學習”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業前景明朗,大部分學徒工畢業後能被原企業錄用。

 

(二)企業的廣泛參與
德國雙元制的成功,與“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實訓內容有企業共同制定,適應企業的需要,突出對學徒工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學生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真實的生產環境及先進的設施設備,學生能更早地接近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
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者委託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參與職業教育。

 

(三)可互相轉移的各類教育形式
德國各類教育形式之間的隨時分流是一個顯著特點。在基礎教育結束後的每一個階段,學生都可以從普通學校轉入職業學校。接受了雙元制職業培訓的學生,也可以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文化課補習後進入高等院校學習。近年來,有許多已取得大學入學資格的普通教育畢業生也從頭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力求在大學之前獲得一定的職業經歷和經驗。

經過雙元制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所獲畢業證書有兩個作用:一是學徒期滿的就業證書,即代表可以自己開業或創業;二是進行職業深造的資格證明,即可進入高等專科或技術大學繼續學習。

 

(四)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考核辦法
這種考核辦法,體現了公平的原則,使崗位證書更具權威性。
雙元制模式下的畢業考試的考官由校企雙方人員組成
一名合格的考官,必須通過德國IHK的認證,對考官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考官自己必須能完成IHK給學生考試的內容,也就是說,這不僅對學生是一種挑戰,而且對負責學生考試的考官,以及負責培訓學生的培訓師都是一種很大的考驗。

 

五、發展趨勢

 

德國的傳統文化是全民、全社會重視職業教育的“職業文化”。尤其,

“雙元制”的成功實施,需要政府、行業/企業與學校三方密切合作。這種“企業本位的現代學徒制度”,既需要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深度干預,也需要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的積極參與,更需要學校積極配合。

 

近年來由於經濟增長緩慢,企業難以提供足夠的培訓崗位,使得“雙元制”在德國的發展面臨困境。

 

但是,德國政府已採取了許多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包括對職業教育後移,以及建構更高層次的“雙元制”,承擔這一任務的是職業學院。

 

另外,近年來在德國也出現了第三種培訓形式,即跨企業培訓。學生在接受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的同時,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集中培訓,作為對企業培訓的補充和強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