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寄情97:供應鏈管理之

關鍵因素

楊惟雯

 

供應鏈管理的實現,是把供應商、生產廠家、分銷商、零售商…等在同一條供應鏈上所有節點的企業,都聯繫起來進行優化,使生產資料以最快的速度,通過生產、分銷環節變成增值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需求。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減少社會庫存,而且使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網路、組織網路,可實現生產及銷售的有效鏈接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合理流動,最終可以合理的價格、把合適的產品,及時送到消費者手上。

 

但供應鏈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涉及到眾多目標不同的企業聯盟,因此實施供應鏈管理必須要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抓住關鍵問題。如此,才能避免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尷尬境況。

 

具體說,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其必須克服的成功關鍵因素如下:

1以顧客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供應鏈管理本身就是以顧客為中心的“拉式”營銷的結果,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要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
所以,創造顧客價值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亦即供應鏈管理是根據顧客的需求來組織生產。現在,產品從設計開始,企業已經讓顧客參與,以使產品能真正符合顧客的需求,此可以消除顧客需求的不確定性
而且,有效的產品設計,在供應鏈管理中亦可減少物流成本。

 

2慎選供應鏈集成戰略伙伴問題

由於供應鏈本身的動態性及不同節點企業間存在著相互衝突的目標,因此對供應鏈進行集成本身是相當困難的任務。

那麼,供應鏈集成的成功關鍵因素是什麼呢?即各成員的獨特競爭力互補信息分享共識
亦即,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均以其能夠產生競爭優勢的資源來參與供應鏈的資源集成,這種綜合競爭能力是任何一個單獨的供應鏈成員企業都不具有的,可以提昇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效益。
但在不同節點企業間要實施什麼層次的集成、可以實施哪些類型的伙伴關係、信息如何共用,都將影響供應鏈的設計和作業,也成了供應鏈的成功關鍵因素。

 

3對現有供應鏈的整合問題
對供應鏈的整合,主要是對業務流程的優化。不斷加強其核心業務,並將非核心業務外包,使企業內部供應鏈外化。
由於物流是供應鏈形成和連接的關鍵活動,所以物流的外包可使供應鏈由內部供應鏈轉化為外部供應鏈,由此促進供應鏈的優化和改造,可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降低成本。並要求提供高水準的物流配送服務來支撐供應鏈的管理,這就要求物流配送的專業化,甚至出現第四方物流形式。


4
在“成本”和“服務水準”上的權衡問題

基本上,不同產業供應鏈設計時,需要的配送中心(DC)數量不同。

而在確定配送中心數量時,需要根據客戶群(包括需求)、產品(如配送特性、貨值、利潤率、生產能力)、運輸(如幹線和末端的費率、運能)、服務要求(如運輸時效)等進行大量的資料分析。
一般上,配送中心數量的增多,對服務水準的保證有好處、但也會導致高成本。所以,一個企業的供應鏈設計時,DC數量的決定,其實是一個在“成本”和“服務水準”上的權衡過程。而這種權衡所依據的就是企業的供應鏈的戰略問題。但在很多情況下,魚和熊掌往往不能得兼,我們需在“成本”和“服務”上取捨。

另外,在供應鏈管理中,配送戰略也非常關鍵。究竟應採用直接轉運戰略、經典配送戰略,還是直接運輸戰略?需要多少個轉運點?哪種戰略更適合供應鏈中大多數的節點企業呢?也成了供應鏈的成功關鍵因素。

其中,所謂直接轉運戰略就是指在這個戰略中終端渠道由中央倉庫供應貨物,中央倉庫充當供應過程的調節者和來自外部供應商的訂貨的轉運站,而其本身並不保留庫存。
所謂經典配送戰略則是在中央倉庫中保留有庫存。
所謂直接運輸戰略,則相對較為簡單,它是指把貨物直接從供應商運往終端渠道的一種配送戰略。

 

5配送網路的重構問題

配送網路重構是指採用一個或幾個製造工廠生產的產品來服務一組或幾組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渠道商時,當原有的需求模式發生改變或外在條件發生變化後,引起的需要對配送網路進行的調整。這可能由於現有的幾個倉庫租賃合同的終止或渠道商的數量發生增減變化等原因引起。

基本上,供應鏈配送網路的分層結構以及網路節點數量的決定,對運輸線路的優化有著直接影響。所以,網路分層和節點的佈局是企業戰略層面的決策,往往需要從頂層設計。

而且,我們在進行網路節點選址時,一定要注意定性定量的結合。有時運用數學模型的方式(重心計算模擬等定量方法)為某企業進行DC選址,從定量角度看是一個不錯的點,但在定性方面(專家選擇法)卻被否決了。可見“定性”方法適合做“否定”決策和“建議”決策;而“定量”方法適合“驗證”決策和“發現”決策。

 

6庫存全域優化的問題

在供應鏈管理中有一個重要的難點,就是如何評價供應鏈變化對於總體庫存的影響。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供應鏈不僅有大量的成品庫存,還囤積了不少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庫存。顯然這種現象可以顯示這些供應鏈缺乏全域優化的能力,從而讓每個業務單位(如生產單位、銷售單位,採購單位等)只能以部門績效最大化作為決策依據。


這往往帶來如下不利的後果:

•較低的庫存周轉率(包括成品、在製品和原材料庫存)

•不同地區、不同產品的服務水準參差不齊

•有大量的加急運輸、導致運輸成本過高

供應鏈管理就是需要打破局部優化的藩籬,從全域優化的角度對供應鏈網路進行庫存再配置。

 

另外,庫存控制問題包括:
一個終端渠道對某一特定產品應該持有多少庫存?
終端渠道的訂貨量是否應該大於、小於或等於需求的預測值?
終端渠道應該採用多大的庫存周轉率?
終端渠道的目標在於決定在什麼點上再訂購一批產品,以及為了最小化庫存訂購和保管成本,應訂多少產品…等。

 

7信息流程優化的問題

信息流程是企業內員工、客戶和供貨商的溝通過程。而信息技術是促成有效供應鏈溝通的關鍵因素。
電腦信息系統,一般分為兩部分:
其一是企業內部網,也稱區域網(Intranet)。對企業內部的財務、營銷、庫存等所有的業務環節進行管理。
其二是建立企業外部網,一般使用Internet,以便與上下游企業快速溝通、快速解決問題。包括定單體系、管理體系、庫存查詢等,通過公共游覽器可以游覽所有的公共信息,滿足信息的逆向流動。

而電腦信息系統的優勢在於其自動化操作和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使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同時減少失誤。

為了適應供應鏈管理的優化,必須從與生產產品有關的第一層供應商開始,環環相扣,直到貨物到達最終用戶手中,形成貫穿供應鏈的信息集成,從而集中協調不同企業的關鍵數據。所謂關鍵數據,是指訂貨預測、庫存狀態、缺貨情況、生產計劃、運輸安排、在途物資等數據。

且為便於管理人員迅速、準確地獲得各種信息,應該充分利用電子數據交換(EDI)、Inter- net等技術手段,實現供應鏈的分佈資料庫信息集成,達到共用採購訂單的電子接受與發送、多位置庫存控制、批量和系列號跟蹤、周期盤點等重要信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