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寄情96:頂層設計的重要性

楊惟雯

 

一個有願景、長遠目標和使命感的企業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企業頂層設計的終極目標:使企業可持續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如果說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的目標,那麼企業頂層設計則是手段,包含有:企業願景、使命、企業家精神、團隊、價值觀、社會責任、創新、模式、利益分配、合作……等要素。
所以,
頂層設計不只是概念、亦非只是簡單的理論,它是一套有理論支撐、工具化和可應用的科學管理思想。

 

一、什麼是企業頂層設計?

企業頂層設計是指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域的角度,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各方面、層次、要素進行的統籌規劃設計,以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
“頂層設計”是以戰略的高度設計企業未來發展的架構,對企業發展目標、模式和內部治理的架構,全域性、系統性的規劃,具體如下圖:

 

所謂“頂層”,是指站在企業發展的全域,來思考未來5-10年把企業做成什麼樣?回答這個問題,就必然會涉及企業長遠目標
而所謂“設計”,則是以系統思維和方法論,內容包括:願景目標、商業模式、內部治理架構和機制四個方面的設計,最終以“戰略規劃”的形式輸出
其中“架構”包括:股權、組織和法人治理三大內部治理結構。

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遇到最多的問題是:
頂層設計的目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做頂層設計
其實,這兩個問題的交集答案,用一句話回答,就是: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發展問題,實現企業長遠目標

 

以大陸物流行業的發展現狀為例來看,可檢視目前大陸物流行業面臨的頂層設計問題。
大陸物流行業發展面臨之問題如下:
1、行業處於紅海競爭,服務價值與價格嚴重背離…行業進行盤整期;
2、專線生存困難,半數貨運物流企業沒有方向與目標;
3、業務模式傳統,企業發展瓶頸凸顯;
4、感情代替制度,沒有管理系統;
5、東學西湊式的管理,今天學ISO、明天搞SOP、後天搞5S和KPI……導致管理過度,心力透支。


過去三十多年,大陸經濟高速成長,上世紀九十年代做物流的,都趕上了好時候,隨便都能混口飯吃。但是利用資訊不對稱,就能大把賺錢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靠關係做生意的模式永遠也做不大。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貨運物流運力相對過剩的情況不斷惡化,未來十年將是優勝劣汰的關鍵時期。過去,很多物流企業處於“重戰術,輕戰略”,回頭一看,大家都忽視了戰略掌控的頂層設計。

 

大凡任何一個發展相對成熟的行業,都會出現兩個特徵:
一是規模企業集中度高,即處於行業領先的企業占市份額在50%以上;
二是領先企業體量與行業規模匹配,比如:房地產行業五大名企業:萬科、恒大、龍湖、保利等都是千億級的公司,再如六大銀行:工、農、建、交、招商、民生;還有互聯網行業的BAT……同為物流業的快遞行業:順豐、三通一達……,都莫不如此。


而我們再來看看一組資料,根據大陸公路物流市場發展預測:2020年普貨外包市場將達3.6萬億,公路快運將達1.2萬億市場規模。
然而目前規模最大的德邦2013年營業收入不足百億,為93億元。10億以上營業額的公司數量也不足10家。
2013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的最後一位是77.72億元,對照此標準公路快運公司只有德邦一家能進入榜單,面對如此巨大的成長空間,我們不禁要思考:
大陸物流行業的頂層設計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沒有人會懷疑德邦2014年業績20%的增長目標,但如果德邦要進入500億甚至是1000億俱樂部,僅靠流程優化、精細化管理等“小手術”顯然是不太可能的,那麼,德邦未來5-10年頂層設計戰略究竟要如何思維

 

二、進行頂層設計的五大設計原則


縱觀全球,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有著清晰的頂層設計。
而一個沒有方向、目標模糊、缺乏使命感的企業,只有在格局提升之後,才需要考慮頂層設計的問題。

企業頂層設計是一套科學、嚴謹而又系統的工程,必須遵循科學的原則與步驟,以下歸納五大設計原則如下:
1、以終為始
2、自上而下
3、圍繞核心價值觀
4、系統思維
5、工具化與方法論

成功的企業都經過科學的頂層設計,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進化,最終成為了行業領先者和世界級企業。
所以,頂層設計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是以企業願景、使命和長遠發展目標為考慮的戰略選擇。頂層設計者必須具備頂層思維,是對行業有充分的認知者,同時又能擁有產業的高度和具有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才具備頂層設計者的資格。


同時,頂層設計除了頂層思維,更是有方法論支撐的。頂層設計者通常是內外結合的專業團隊的組合體,內部包括:創業股東、董事會成員等,外部包括行業與公司治理諮詢專家…等。

 

三、頂層設計的6個宏觀要素

 

1前瞻性預測

頂層設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未來5年~10年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各種挑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清楚,把市場的演變規律和技術發展趨勢總結出來,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文本,並告訴企業上下的每一位員工,讓大家明白企業面臨什麼樣的機會與挑戰,如何做才能把握住機遇,掌握主動權和主導權,唯有這樣才能始終領先對手半步

 

這是企業高層領導者最最核心的工作,即面臨未知的世界、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能夠高瞻遠矚、先知先覺。俗話說:沒有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企業如果看不清未來,就無法形成有凝聚力的團隊,即便是大家在一起工作,也是同床異夢,僅僅為了養家糊口而不得不工作。

如果企業能對未來做出科學的前瞻性預判,就可以打消很多員工的顧慮,讓他們看清未來,激發大家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奮鬥,為了自己的事業和前途而努力工作。

這世界,最缺的就是未來學家。大多數暢銷書都是研究過去的成敗得失,希望從前人那裡學到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可惜大家卻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過去的經驗與未來世界未必匹配。

 

2從後往前看

有了前瞻性的預判,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從後往前看,把終極目標描述清楚,形成一幅令人嚮往的畫面,給企業設計一個令人嚮往的願景。一個好的領導者必定是一個好的導演,可以給部下“說故事”,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的那幅願景傳遞給員工,引導大家發揮出自己最高的水準去圓夢。

 

學會從後往前看,說穿了就是要定目標,找差距,選路徑。
(1)當然目標必須激動人心,讓大家嚮往,讓大家清楚實現目標時對自己意味著什麼。
(2)有了清晰的目標,接下來就看自己現在離目標有多遠,還缺什麼資源,沒有人就去找人,沒有錢就去找錢,沒有技術就去找技術,總之缺什麼、補什麼。這與很多人傳統的思維模式正好相反,很多人都是根據現有資源去設定目標,有多少資源做多大的事,而從後往前看就是一種逆向思考,是根據目標去配置資源,所以是一種思維的革命。

(3)從後往前看側重於做抉擇
換句話說,當企業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不可知的市場時,先思孝有哪些選項?要把所有的選項都列出來,然後針對每一個選項進行“推理”,看看按照這個選項能否行得通,然後是沙盤推演,管理團隊坐在一起,從頭到尾地對每一個選項進行演練,看看結局是什麼。很多人往往是決策前不做認真細致的調研,初步選定方案後又不做預演和排練,結果很多政策或制度推出後遇到強烈的反彈,然後是朝令夕改,逐漸失去權威性和可信度。

 

3系統化思考

有了清晰的終極目標,接下來就是系統地思考:
什麼情況下能達成?必須滿足哪些前提條件和邊界條件?要實現終極目標,哪些要素是充分條件,哪些要素是必要條件?

 

例如,某低溫物流企業一到夏天,物流中心裝車速度慢就成為制約發貨量的主要問題,經調研查看,發現了裝車慢的三個原因。
一是建造廠房時沒有考慮到裝車的順暢性,車的高度與廠房的平臺之間有落差;
二是買車時沒有係統思考,不同的車長短不一,高矮不一;
三是產品包裝五花八門,大小不一,為了把車載無縫地裝滿(保溫效果好),需要反複調整,搬上搬下,影響了裝車速度。

 

掌握了原因,問題解決方法如下﹕
其實只要有系統性思考,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化解。只要設計人員在設計產品時考慮到包裝和裝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雖然說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產品的外觀設計必須五花八門,但是從小包裝,到中包裝,再到大包裝,卻可以統一設計,形成標準化結構,就像磚頭一樣,有三個尺寸,不管是橫過來,還是豎起來,或者放平了,它們是互相相容的,長是寬的兩倍,寬是厚的兩倍,可以任意組合。

 

所以說,系統性思考就是努力尋找“根本解”,從源頭上解決,絕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看到的問題往往是表面的現象,如果根據表面現象去採取對策,往往事倍功半,治標不治本,很容易反複,必須找到背後的原因,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找到了背後的原因,還需要再繼續往下深挖,才能找到深層次的核心問題。
比如說,從表面上看,團隊的執行力不高,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激勵機制的問題,也可能是溝通機制的問題,而深層次的核心問題則可能是企業的用人機制問題,導致能幹的員工不願幹(缺乏動力),不能幹的員工不願意學(缺乏能力),想幹的員工不會幹(缺乏方法論)。

 

4方法論支撐

唯有把系統性的思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企業才可以複制成功的模式和做法,才能夠基業常青。所以優秀的企業一定要有方法論做支撐。就企業而言,方法論包括企業戰略規劃、產品創新體系、產品研發體系、商業模式設計…等等。

注重方法論,注重過程控制,是西方企業的特點,因為他們相信只要過程正確,結果就一定正確,如果結果不正確,一定是過程中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很多成熟的方法論已經在發達國家廣泛應用了很多年,就拿大家普遍關心的經營業績來說吧,很多企業都是靠人海戰術、靠關係、靠能人。其實這些都靠不住,唯一靠得住的就是系統
例如優秀企業與普通企業的區別,很多時候體現在市場營銷方面,而市場營銷的終極目標就是讓銷售成為多餘。一旦市場營銷做到位了,銷售工作就變得非常簡單。過去這些年,很多企業都誤入歧途,紛紛扛起“打造狼性團隊”的大旗,以為產品沒有競爭力,可以靠狼性團隊去彌補,把本該用在產品創新上的資源和資金用在了銷售上,把本該用在市場調研上的工夫也用在了銷售上,這種做法無異於本末倒置。
其實,只要市場營銷工作做到位了,客戶就會主動找上門來,甚至把客戶變成粉絲,把粉絲變成信徒,這就是蘋果公司的玩法。蘋果公司從上到下都把關注點放在市場營銷上,並把產品創新當作市場營銷的重中之重,把提供給客戶獨到的價值和體驗當作企業不懈的追求

 

5數據化分析

而僅有方法論仍是不夠的,企業要想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就必須形成一套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運營管控體系,學會用量化的語言去溝通、分析、決策。

比如說,“有了較大的提高或改善”“市場機會非常看好”“市場成長率很快”“客戶需求非常旺盛”“產品前景非常看好”這類定性的分析對於企業來說,基本上沒有任何意義,無法讓大家看懂、看透。久而久之還會形成一種“差不多”的企業文化,你用定性的語言問我,我用定性的語言回答,到頭來誰也沒說錯話,誰也不負責任,很多事情都是不了了之。

所以,一個企業要想追求卓越,魔鬼就藏在細節裡,只有把一件一件的小事做到極致,才能創造卓越。
而要做到精細化管理,必須建立在資訊化基礎之上,沒有資訊化系統,就不可能實現精細化管理。而資訊化系統包括很多分支,比如決策支援系統、運營管控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知識管理系統…等等。

 

決策支援系統主要是掌握市場資訊(包括巨集觀和微觀資訊)、客戶資訊(包括CRM,銷售漏鬥)、競爭資訊(競爭情報)。
過去大家都信奉這樣一個理念: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企業要形成一種用數據說話的文化,做決策不能基於感覺,必須基於數據,而數據的獲取一定是來自認真細致的市場調研,這是做頂層設計的前提條件。沒有客觀的數據做支撐,任何決策都是蒼白無力的,都無異於賭博。

運營管控系統側重於實時監控,從人治走向法制,這是頂層設計的終極目標。不再過度依賴個人的能力和責任心,而是用嚴密的體系、標準化的流程、統一的工具進行管控。要知道,公司規模越大,越需要用制度管人、靠體系做事,而避免隨心所欲。
而運營管控的奧妙之處就是把管控融於服務當中,用服務來實現管控,把生硬的、令人反感的管控隱藏在優質的服務當中。這是很多大型企業管理升級的核心內容。一旦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集團公司各個職能的管理人員就會調整心態,逐步樹立服務意識,對下屬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甚至成為內部諮詢師。大家所熟悉的預算管理、產品創新體系(IPD)、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都屬於運營管控體系。有了這些系統,企業就可以實現全面管理,從而提高運營質量,強化運營管控。

 

6科學化分解

再好的想法只有落地了才有意義,頂層設計也需要強大的執行力
那麼執行力從何而來?憑什麼員工願意盡心盡力地去做,員工努力工作的動力在哪裏?
這是很多企業常常忽視的問題,以為任務佈置下去了就完事了,其實要想把工作任務完成,首先要懂得任務的分解,如果分解得不科學、不清楚,接受任務的人就不知道該怎麼做。
很多老闆在佈置工作後都會問部下有沒有聽懂,大家的回答往往是“聽懂了”,這是給老闆面子,其實很多人都沒有聽懂。所以佈置“任務”時必須把任務變成“動作”,再把動作用標準化的流程和工具變成“規定動作”,才能激發員工的主動性。

 

這樣一來,看起來無從下手的海量任務就變成了一個個可以佈置下去、可以考評、可以監控的“動作”,形成了一份完整的項目分解報告CIPOR(Country Integration Plan of Record)。

有了CIPOR,管理者主要工作就是每週檢查各項“動作”是否完成,誰沒有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動作”,都會被拿出來“檢討”。
也可以搭配“紅綠燈”制度,凡是圓滿完成的“動作”都用綠色來表示,凡是差了一點點,但是可以補救的“動作”都用黃色來表示,凡是項目停滯不前,卡在那裏沒有進展的“動作”就用紅色表示。這些用“紅綠燈”表示的報告讓各級領導一目了然,一旦出現紅色的“動作”,當事人上司的上司就會馬上詢問部下,為什麼出現紅色。因為誰也不想成為影響進程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