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13-10:企業網路客服

楊惟婷

 

曾經有人說過,「電子商務就是電子服務」,這句話其實相當的切中要害。言下之意,服務如果做不好,生意就會做不成。其實不管是網上或是網下的交易活動,良好的服務本來就是建立口碑的第一步。

 

在網路上進行電子交易往往是一件太過有效率、太冷冰冰的事情。

但是,良好的客戶服務可以讓那種機械式、不帶感情的交易過程有一些人的味道。美國最大的網路書店亞瑪遜,並不是最便宜的網路書店,但是他的所提供的客戶服務品質,往往是讓消費者感到最甘心的。曾經跟亞瑪遜網路書店買過書的人,想必都能認同。

 

良好的電子服務,能夠建立網路品牌的認同感,而所謂的認同感,基本上是一種非理性的東西。

如果有電子商務網站能夠經營到除了鼓吹網友上網購物之外,還能夠勾引網友的認同,那麼就會是個成功的品牌。

那種認同感,會讓你熱烈的向朋友推薦,那種認同感,會讓你不在乎是否在這裡購物比別的地方貴一點點。而那種情感的建立,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在於客戶服務的提供是否讓使用者感覺很舒服。

 

為什麼客戶服務這麼重要?這可從兩個階段來說明。

一個消費者在傳統賣場當中會擁有兩種經驗,一種是瀏覽經驗,一種是購買經驗。

典型的模式是,消費者自己經過一陣閒晃瀏覽,在經過比較的過程之後,向櫃檯人員洽詢細節,最後做成購買的決定。產品使用之後有任何的問題,就會發生退換貨的情形。

 

在這樣的一個流程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差錯,都有可能造成不好的購物經驗。也因此,廣義的客戶服務,應該要包含瀏覽經驗與購買經驗兩種過程。

換言之,賣場的動線規劃、貨架的陳列方式、光線的明暗、指示牌標示是否清楚…等等,乃至於銷售人員的專業程度、態度、被授權做決定的程度…等等,這些都被包含在內。

 

如果套用到電子商務網站上面,這樣的流程仍然是相似的。

例如,網站的瀏覽動線設計不良,往往讓人無所適從,也會影響到銷售量。因為,網站的瀏覽使用經驗不佳,馬上就減損網友購物的興致。

 

在評估一個網站好不好用,有一個專門的學問,叫做 Usability -可用性,亦即,一個網站不是美觀就好,還要好用。

網站設計有一些失敗的案例,例如網站上面找不到購物車的按鈕、消費者下了訂單之後不知道去哪裡結帳、線上刷卡之後網站丟出來的訊息讓消費者搞不清楚自己的信用卡到底有沒有被扣款…等等。這樣子的電子商務網站讓網友在使用過程中充滿了迷惑與疑慮,絕對稱不上是良好的消費經驗,即使畫面設計得再美觀也沒用。

 

我們常常聽到很多的調查報告,說明消費者遲遲不敢在網路上購物的原因,是因為擔心安全性的問題,擔心自己的信用卡資料被駭客竊取。很諷刺的事情是,網友對於在網路上面進行交易的不信任感,絕大部分來自於網站的不良設計,良好的設計可以降低使用者的疑慮。

 

有沒有人曾經在網路上面使用過餐廳的訂位服務?良好的網站餐廳訂位服務應該要能做到詳盡的位置解說,動態的顯示目前還剩下的座位與時段,以及線上可以即時的訂位。如果做不到這樣子,那麼我們就會考慮不需要做一個訂位系統,因為只要把訂位的電話號碼擺上去就可以了,那效果要比網路好的多。

 

很可惜的是,目前大部分的餐廳網站都只有留下聯絡電話而已,好一點的提供線上訂位服務,也只是一個簡單的表格,填一填之後送出,然後就聽天由命了,使用者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訂位成功沒。我想,如果我是一個使用網路餐廳訂位服務的消費者,在我使用網路下訂之後的十分鐘內能有人以電話主動跟我確認,那我會非常的高興。

 

目前電子商務網站的客戶服務總是把網路上的客戶服務與實體世界的客戶服務分開看待。總以為只要找一個人專門回答網路上面來的各種詢問或者下單的電子郵件就好,殊不知消費者其實是很脆弱的一種動物,他對你的信賴經不起一再的打擊。

以上面的餐廳網站例子來說,網友在使用了那個訂位系統之後得到了不好的使用經驗,以後他就不會用了。

然後餐廳的老闆覺得那個系統怎麼那麼少人用,而自己還必須要花費一個人力去專門處理網路上來的數量那麼少的訂單,實在不划算,說什麼網路是未來的趨勢,根本是騙肖。最後,乾脆拿掉那個功能,回復到傳統的電話訂位方式。這是很典型的兩敗俱傷,消費者和商家到最後都是受害者。

 

一般的網站業者對於客戶服務是沒有承諾的,他們不願意投入足夠的客戶服務人力去處理消費者的感受。台灣目前最賺錢的網路公司是某大人力資源網站,幾乎呈現獨大於市場的局面。相信貼心的網站設計,以及公司內部高達 40%以上的客戶服務人員都是他們制勝的關鍵之一。

 

對客戶多用心,生意才能作得長久。不管現在是不是所謂的網路時代,這樣的真理永遠不會改變。

 

(本文摘自: 【嘉丰資本】投資合夥人黃紹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