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春秋1-10:課程標準的應用

楊惟婷

 

課程改革為起點的教學改革,從小學、中學展開,其中一個標誌就是用“課程標準”代替“教學大綱”。

 

一、傳統的《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作為教學的“基本綱”,是傳統“課程論”的精髓。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進步,《教學大綱》越來越不適應“素質教育”和知識經濟、學習型社會對教學過程的要求。

 

傳統上,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都熟悉各學科《教學大綱》,它不僅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體規定了日常教學中所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的要求;教師在學習和使用《教學大綱》時,主要關心的是知識點發生了哪些變化?增加或刪減了哪些內容?具體的要求和課時數是多少?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否完成教學任務和達到教學目標?

 

一般來看,《教學大綱》由下列幾個部分組成:
1、說明部分,簡要說明本學科課程開設的意義,規定教學目的、任務和指導思想,提出教材體系的具體要求及教學方法的原則性建議等;
2、正文部分,它主要對一門學科的講授內容作出基本的規定,顯示出教材的深度和廣度,提示講課時數、作業要求以及其他相關的內容;
3、其他,有些大綱列出教師教學參考書目,學生課外活動,教學儀器、直觀教具和視聽教材等。

 

各個《教學大綱》是國家對各門學科提出的最高要求,是國家對學校教學實行領導的工具。它也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

 

基本上,《教學大綱》是重視知識的教育,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導下,以之相應的教材、課堂、教師是以“學科”結構為中心構建的教學秩序,特別是重視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性,與之相應的就是試卷考試的評價方式。而此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更不適合直接為經濟建設的基層培養應用性人才的標準。

 

二、課程標準的涵義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樞紐。
課程標準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

 

從內涵上分,課程標準分為課程內容標準課程考核標準兩個部分。課程內容標準是對課程的定位、目標與任務、內容和體系、組織與實施提出的具體要求;課程考核標準是對課程在知識、能力、技能等方面提出的“質”和“量”的標準。

 

(一)課程標準的功能

課程標準是國家規定的對國民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領域的基本素質的要求。這些基本素質的要求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靈魂,因而它發揮著指導教材、教學和評價的功能。

 

1.指導教材編寫的功能

教材是實施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素質的載體。教材的編寫要以課程標準為基本的依據,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意圖。從課程標準與教材之間的關係看,課程標準對教材的指導表現在:

(1)課程標準為教材的編寫提供依據
教材的編寫要依據課程標準,編寫者編寫教材之前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基本宗旨,把它滲透到教材內容之中。教材編寫的思路、框架不能違背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要以課程標準為基本的底線,在此基礎上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教材的難度。實際上,課程標準有利於教材編寫的多樣化,充分體現了以往的一綱多本的教材的價值。

(2)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再創造及其合理性的檢驗。
現行的課程標準不再具體規定教材編寫的體例、呈現方式、內容選擇等方面。不同地區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編寫不同的教材。課程標準只是起著基本導向的作用。這種基本導向把教材從教學大綱的控制中解放出來,使教材更加多樣化。教材使用的過程也就是不斷檢驗課程標準合理性的過程。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加深對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理解,不斷完善和修正課程標準。從一定意義上說,課程標準和教材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

 

2.引導教學的功能

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教師應掌握的知識、指導和促進學生學習採取的做法、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對教學和學生的評價、對教師進行考核的方式以及為教師制訂專業發展的標準等。從總體上說,課程標準對教學的引導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對教師具體做法的引導
課程標準通過規定教師應教給學生什麼樣的知識、採用什麼樣的教和學的方式、怎樣開發課程資源、怎樣運用教材等方面對教師進行指導。但是課程標準不像教學大綱,對教師一切教學活動規定得十分仔細,它只提供建設性的建議,給教師教學留有一定的餘地,給教師以一定的自主權。

 

(2)引導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

課程標準並沒有直接規定教師要形成什麼樣的教學觀念,它是通過對課程目標的陳述、對課程內容的解說來潛在地影響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課程標準實施後,教師教學中的關注點發生了變化:由單純關注考試科目轉向考試科目和其他科目的共同學習;由過分重視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習過程;由關注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轉向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由重視學生應試能力轉向關注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由重視少數學生轉向關注全體學生;由關注學生的社會性轉向關注學生的個性和需要;由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由接受式教學轉向主動探究的教學;由單獨工作和學習轉向合作。教師這種深層次的教師觀念的變革是課程標準對教師產生潛在影響的結果,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適應新課程標準而形成。

 

(3)指導評價

課程評價包括兩個方面:課程實施評價課程結果評價
課程實施的評價是對課程自身的評價,而課程結果評價主要是學生學習的結果。這兩種評價都以課程標準為出發點,通過對課程實施狀況和學生學習結果的考查,來衡量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

 

課程評價方法受到課程標準的影響。評價的方法也改變了傳統以考試為主的評價形式,尋求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方法。

 

總之,職業教育課程標準是根據課程目標,以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形成為重點,為教和學提供詳細指導而編寫的指導性檔。

所以,職業教育的課程標準是職業教育教材編寫和出版的依據,也是職業教育教學必須達到的品質標準。一般認為,課程標準是各級各類教學中“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檔”

 

(二)現代技職學校課程標準的內涵

傳統的職業教育《教學大綱》主要關注學科知識與技能,體現的是一種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應試型教育,這已不能適應現代技職教育的需求。
以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才是職業教育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所在,也是分辦出技職特色的關鍵所在。這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務與方向。

 

技職院校校本課程標準是根據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結合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按門類制定的標準。它規定了本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了指導性的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規定了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課程標準關鍵的是課程目標、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使用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會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

 

(三)課程標準的框架

目前,大陸課程標準已初步形成了一種嘗試性的框架。這一框架適用於各個具體學科,從已制定的各科課程標準(實驗稿)來看,這一框架基本包括如下幾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主要闡述本門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與本標準的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闡述本門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學段目標。

第三部分:內容標準
該部分具體闡述各學科課程的內容目標,即用明確的行為動詞描述學生達到何種學習程度,如背誦、證明、模仿、繪製等,闡述學生在經過一定階段的學習後所應達到的目標。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為了確保國家課程標準能夠在全國範圍內絕大多數學生身上實現,需要在國家課程標準中附帶提供推廣或實施這一標準的建議,主要包括教與學的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以及教材編寫建議等。

此外,在已經出版的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各科課程標準最後還附加了“附錄”部分,闡述有關各學科課程實施應注意的一些問題以及教學建議。

 

(四)案例﹕《電腦基礎》的課程標準

例如,《電腦基礎》的課程標準即可分解為四個組成部分:

前言、課程目標、實施建議和內容標準。其中,

(1)前言部分
闡述了課程改革的背景,明確了課程的性質,概括地闡明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了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2)課程目標
提出課程的總體目標,並用表格的型式直觀描述了《電腦基礎》課程目標的各個級別對學生電腦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具體要求,並明確提出發展學生電腦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學生電腦文化素養的主要目標。

(3)內容標準
內容標準詳細地列出了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分級目標。

(4)實施建議
課程實施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證。為了確保課程的理念和目標在實施中得以有效地貫徹和落實,實施建議部分對教師的教學、課程的評價、教材的選用和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都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五)應用課程標準的注意事項

1、將“職業標準”融入到“課程標準”中

從當代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以能力為中心的職業教育課程越來越多地通過課程模式與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有機融合來實現。這也是在課程目標描述中提出:能通過考試取得NIT、辦公自動化或電腦操作員等技能證書目標的重要原因。“

課程標準” 特別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分析和如何達到這些標準的考核方法。
只有將職業教育有關的“課程標準”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職業標準”相結合,才能培養出與實際需求“無縫”的人才。

 

2、“課程標準”替代“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學科型教學模式的綱領性檔,對規範教師的教學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和約束力,但也容易把教師引導到學科本位的路子上去。
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我們應逐步樹立在職業教育中“能力比書本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品質觀。用課程標準替代教學大綱,建立現代職業教育的課程評價品質標準。

 

3、案例﹕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創新模式----“教學外置,社區耦合”模式。

在此模式下,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並進行考核評定。

作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學院全面終結了期末試卷考試,採用等級制考核方式,以更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更有效地考查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這種考核方式經過半年的實踐,充分顯示了其優勢,得到了師生的認同。在對各院系進行調研時,教師們普遍反映目前的考核沒有規範的標準,完全依靠教師的覺悟自我自發的探索,存在隨意性的問題,品質不能保證。

學院對此進行了一些思考,最後用“課程標準”代替“教學大綱”,對教學和考核進行整體改進,作為全國示範院校,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應該主動承擔起建立國家專業課程標準的義務。

目前,學院已經走出了改革的第一步,用等級制考核代替百分制考試,注重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定性考核與定量考訂相結合,知識、技能的考核與能力考核相結合,改變了期末一張試卷定乾坤的單一的終結性考核、定量考核和單一的知識考核的狀況。

這項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證明了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

 

三、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相應的“課程標準”,進行課程開發。

要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整合現有理論課程,吸收企業崗位培訓課程和技能鑒定內容,大力開發實訓課程和實習課程,根據職業崗位(群)的技能單元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來安排教學內容,並結合師資情況進行課程設置

 

對於每一門課程,也要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專業培養目標在該門課程的具體化,課程標準要體現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要在企業的參與下,制定課程的具體考核標準。

 

“課程標準”是教師組織教學內容、編寫適合我院教學的講義教程的依據,是教師安排教學進度、確定教學方式和場所的依據,是教師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的依據和標準。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自行選用教材、吸納最新的成果和工藝、根據教學需要編寫和組織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自行確定什麼時間、在什麼場所,採用什麼方式方法進行教學和訓練,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確定考核的內容、考核的方式,確定成績的構成和最終等級確定辦法。

 

 

參考資料:

 

[1]王策三著,《教學論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曹永慧主編,《教學外置,社區耦合——高等職業教育育人新模式》,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3]鐘啟泉主編,《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