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春秋1-1:大陸中職教育政策發

展回顧

楊惟婷

 

從總體上看,經改開放三十年來,大陸中等職業教育政策經歷了恢復、發展、滑坡、重振四個階段的變遷。

研究大陸中等職業教育政策轉變的取向,可以深入認識大陸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的方向。
   

一、文革後的恢復階段( 1978-1984 年)

文革期間,大陸整個職業教育體系被破壞,其中,中等教育結構單一化傾向尤為明顯。到 1976 年,中等職業學校主要由中專和技校構成,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含中師)共計 3710 所,在校生 91 萬多人,占高中階段學生總數的比重由 1965 年的 52.6% 降至 6.1%。

1978 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應該考慮擴大農業中學、各種中專、技校的比例。由此,確立了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的目標。因此,本階段大陸職業教育政策重點是改革中等教育單一化結構、重建職業教育體系。
1980 年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以下簡稱《改革報告》)提出了一系列促進中職教育的傾斜政策。

到 1985 年,高中階段的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農業職業高中的在校生分別比 1980 年增長了 26.4% 、 9.1% 和 4.8 ,總人數達到 415.6 萬人。高中階段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人數占高中階段學生總數的 35.9% ,比 1980 年提高了 17.2 個百分點。

尤其,《改革報告》提出,要將一部分普通高中改辦為職業(技術)學校、職業中學、農業中學。這項政策的一個明顯效果在於,在促使中專、技校數量增長的同時,促成了一種新的中等職業教育機構---由普通中學改辦而成的職業高中

1983 年教育部、勞動人事部、財政部、國家計委聯合下發的《關於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中等教育結構的改革途徑,並提出對教育部門主辦的職業教育每年追加一次補助。至此,大陸形成了行業企業、勞動等部委、教育部門共同舉辦中等職業學校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報告》還強調“集體和個人也可以辦”各種職業(技術)學校,並在以後的政策中得以延續。這一突破對往後的職業教育的恢復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把發展職業教育的任務主要賦予正規學校,行業參與機制缺失;辦學多頭並缺乏統一協調;國家能力標準、統一職業資格制度與學歷職業教育之間的匹配不完善;在薄弱高中基礎上改建的職業高中低標準辦學…等等
   

二、經改後的發展階段( 1985-1996 年)

本階段從 1985 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頒佈至 199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業教育法》)實施,職業教育發展呈現出政府推動、外部驅動、規模發展迅速等特點。

1985 年《決定》確立了大陸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思路,對職業教育的定位、發展路徑以及相關政策進一步系統化,提出了“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明確要求各單位招工應優先錄用職教畢業生的傾斜政策,並且確定了學校教育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的方針,這一時階段職業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到 1996 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占高中階段招生數和在校生數的比例分別為 57 .68% 和 56 .77% ,達到了新時期的最高點。

從 1987-1992 年,職業教育基本建設投資從 1.27 億元上升到 736 億元。

1991 年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繼續擴大招生規模,使全國中職的在校生人數超過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數。在擴大招生的同時,主要走內涵發展的路子。其中包括:

( 1 )有計劃地建設骨幹校、示範校。從 1991 年起,推動建設一大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通過擴大對職業學校的投入來提升職業教育的基礎能力。

( 2 )提出職業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要求制訂職業技術教育教師的任職條件,採取措施逐步提高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的待遇。沿著這一政策方向, 1995 年國家教委、財政部發佈了《關於職教師資班學生享受師範生待遇的通知》,其中規定,職教師資班的學生可享受師範生待遇,免收學費,並實行專業獎學金制度,以保障職教師資隊伍有穩定的來源。
   

此外,中職生繼續教育通道宣告開通。 1991 年國家教委在《關於推薦應屆職業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的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明確提出:“推薦報考的職業高中畢業生與普通高中會考合格的考生具有同樣的資格和權利,錄取時應同樣對待。”這一政策打通了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鴻溝,意義重大。

在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目標確定。 1993 年出臺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繼續強調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今後職業學校要走依靠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辦學和社會各方面聯合辦學、產教結合的路子。 199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即“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教育內在規律相適應、不同類型教 育相互溝通、相互銜接的教育體制。”職業教育舉辦者主體由原來的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力量辦學為輔的政策取向轉變為主要依靠社會力量辦學來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逐步在職業教育的招生和就業、教學設施、專業設置和課程等方面逐漸減少政府的計畫控制和支持。顯然,全國開始了引入市場力量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探索。
   

1996 年實施的《職業教育法》是職業教育政策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它確定了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規定了政府、社會、企業、學校以及個人在職業教育中的義務和權利,明確了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提出了發展職業教育的方法途徑,規定了職業學校的設置標準和進入條件等。自此,大陸職業教育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標誌著職業教育開始走上依法建設的軌道。

   

三、民營化的滑坡階段( 1997-2001 年)

簡而言之,從 1985-1996 年,大陸職業教育經歷了一個上升發展期。但自1997年後,大陸職業教育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驅動機制轉型期,職業教育矛盾重重,中等職業教育出現困頓與危機,中等職業教育占高中階段招生的比例不斷下降,招生數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的社會聲譽下降,被認可度降低,中等職業教育處於一片悲觀和迷茫氛圍之中。

主要成因,在於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使得中職畢業生保障就業的崗位大幅減少﹔加上國家財政投入的減少,中專和技校很多優惠政策被逐步取消,這些優惠政策包括學校招生靠國家計畫、學生上學既轉戶口又拿人民助學金、學生畢業國家包分配工作等。使得中專學校失去了對初中畢業生低收費、包分配的巨大吸引力,對初中畢業生對職校的選擇產生抑制效應。

此外,社會經濟基礎變了,職校人才培養模式卻沒有相應地轉變職校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與就業關聯性不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不強,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同一時期,高校擴招卻帶來了普通高中熱。“抑職揚普”觀念升溫,普高在校生數 1997 年較 1996 年猛增 14 %,中職生源數則相應銳減。
另外,一批中等職業學校在政策的支持下,紛紛升格為高等職業學校。

基於上述多種因素,從 1997-2001 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從 520.77 萬人減至 397.63 萬人,中職與普高的招生比從 62.15 37.85 降至 41.58 58.42
   

四、內需化的重振階段( 2002-2008 年)

本階段在於重新確立大力發展大陸職業教育的戰略重點,走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的指導思想。

從 2002-2005 年短短幾年時間裡,國務院連續召開了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先後作出了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2002 )、國務院七部委《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 2004 )、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 2005 )。三個會議文件的特點分別是:原則宣示、原則細化、確定發展目標、措施和投入。會議的高層級、高頻度,是中國職教史上前所未有的,充分表明了中央政府對發展職業教育的迫切心情。

 

尤其是 2005 年的《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到 2010 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 800 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

在內涵發展上,更引入學習型社會的理念,提出了職業教育要適應人們終身學習需要、與勞動就業密切結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為擴大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在2005、2006、2007連續三年,中職每年擴招 100 萬名學生。目前,中職、高職的在校生數分別占高中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數的一半,即“兩個一半”的規模

為發展有品質的職業教育,一方面加大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加強職業教育的基礎能力建設,確保職教品質所需的硬體條件,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畫、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計畫、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職業教育示範性院校建設計畫。另一方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了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不僅要確保更多的人有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而且還要確保提供達標的、有品質的職業教育服務。
   

另外,又建立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2005 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務院首次決定在中等職業教育中建立貧困學生助學制度,成為政策亮點。 2006 年財政部、教育部關於《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的若干意見》隨後予以落實,要建立貧困家庭學生助學金制度、學費減免制度、助學貸款或延期支付學費制度。
   

這樣,經過2002-2008 年的政策重構,大陸中職教育再度走上了理念明確、支援系統逐漸成型的發展道路。

總的來看,30年的改革歷程表明,大陸中職教育的發展深受職業教育政策的影響。

職教發展的不同階段,實際上反映的是職業教育發展從“國家發展”取向走向“以人為本”取向,更加突出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教政策導向。同時也從單純關注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轉向兼顧經濟與社會的多種功能。

 

政策決策者看到了職業教育在促進社會公平中的作用,如 2007 年 9 月實施的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中職學生資助力度最大、覆蓋面最廣的一個資助政策,也是政府努力促進教育公平的體現。

此外,大陸職業教育發展中尚有一個明顯特徵,即借助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來變革辦學體制。政策制訂者試圖將職業教育定位在不同於普通教育的教育形式上,讓職業教育更加貼近市場,在運營中可以更多地採取市場機制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和震,關於我國職業教育政策三十年回顧,中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網,http://www.cvae.com.cn

2、聞友信、楊金梅,職業教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

3、國家教育委員會職業技術教育司,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簡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