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說7:兩岸用語差異

楊惟雯

 

兩岸在許多用詞上存在差異。比如,

台灣的廁所的指示牌上寫著「化妝室」,

安全出口叫「避難方向」,

我們說國語,他們說普通話。

我們說中文,他們說漢語。

我們說公共汽車,他們說公交車。

我們說計程車,他們說出租車。

我們說捷運,他們說地鐵。

我們說矽谷,他們說硅谷。

我們說品質,他們說質量。

我們說資訊,他們說信息。

我們說雷射,他們說激光。

我們說數位相機,他們說數碼相機。

我們說列印,他們說打印。

我們說太空梭,他們說航天飛機。

我們說太空人,他們說航天員。

我們說海外學人,他們說海歸。

我們說來回票,他們說雙飛票。

我們說捐血,他們說獻血。

我們說保險套,他們說安全套。

我們說鮭魚,他們說三文魚。

做什麼成了搞什麼。

叫計程車說是「打的」。

照片上加個護貝說是過膠。

曝光變暴光,

錄影機變成錄像機,

部落格是博客,

軟體硬體說成硬件軟件,

滑鼠叫鼠標,

麥克風就是話筒,

電腦當機被說成死機‧

貨櫃說成集裝箱。

博士後說成超博士,

聯考說成高考,

幼稚園說成幼兒園,

泡麵又叫方便麵,

寵物成伴侶動物,

奇異果說是獼猴桃。

當紅炸子雞就是紅火的意思,

水準說成水平。

B型肝炎成乙形肝炎,

我們說攝護腺,他們說前列腺。

打點滴叫輸液。

長骨刺說是骨質增生,

安樂死說是慈悲殺人、

尊嚴死或優死。

台灣的超美,美斃了,到了大陸變成特美,特好看。

叫人要有思想準備,表示要有心理準備。

我們在大陸購物時,售貨員總說:「您穿了這衣服真洋氣。」原來洋氣是好看,不土的意思。

食物裡的馬鈴薯,他們說成土豆,其實土豆在台灣話裡是落花生的意思。

 

台灣人不習慣的是他們把供不應求說成緊張,

做什麼行業說是搞什麼的。

台灣綜藝節目說過這樣一個笑話, 一位演員說他是搞明星的,別人笑倒在地,成了性騷擾緋聞專家不成!

工作的地方大陸叫單位,台灣的一般稱公司或上班地點,台灣用單位的時候指的是度量衡單位。

我們在台北看房子,開口閉口說「坪」,大陸則說「平方米」(1坪=3.3平方米)。

逛台北菜場時,用的可是台斤,不是大陸的市斤。一市斤等於500克,一台斤 卻是600克!」

據說只有一個詞指的是相反意思,「窩心」在台灣說的是很溫暖,很感動的窩心,是正面意思;大陸卻是不愉快的經驗,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習慣,沒有誰是誰非的問題!

 

至於各種翻譯的差異就更大:

大陸叫薩達姆,在台灣叫「海珊」,

大陸稱約旦前國王為候賽因,在台灣譯為「胡笙」,

而大陸稱泰國前總理為他信,在台灣叫「戴克辛」。

德國前總理科爾,在台灣譯為「柯爾」。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台灣譯為「柯林頓」。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台灣譯為「佘契爾夫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