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說3:大陸高通脹的困境

楊惟雯

 

2010年全球市場的關鍵詞是「增長」

但2011年全球市場的關鍵詞是「通貨膨脹」

 

一、大幅增加貨幣供應惹的禍

 

大陸4月份發佈的經濟數據顯示﹐3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5.4%﹐為三年來最高升幅。

由於大陸在為過熱的經濟降溫方面出手太慢﹐大陸仍可能面臨通脹失控的風險。真正的原因在於過去兩年大陸為應對2008年末陷入經濟衰退而大幅增加貨幣供應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佔GDP的比重接近40%﹐遠遠高於2003年佔比27%的峰值。這些供應目前仍在不斷向實體經濟滲透。

 

但大陸決策者傾向於把通脹原因歸咎為供應方面的因素﹐如造成糧食短缺的惡劣天氣等。

 

大陸增加貨幣供應量的做法確實提振了經濟增長。大陸經濟於2009年春天開始了強勁復甦﹐但到2009年中期﹐通脹開始在各個領域加速。消費品價格、房價和工資全都開始以更高的速度增長。以此來看﹐很難說大陸的通脹不是一種貨幣現象。

 

尤其基本工資的大幅度提高已成趨勢,大陸可能正處於一種惡性的工資-通脹螺旋式上升的邊緣﹐而這種形式的上升可能不利於當局對經濟的控制。

 

由於2009年中期﹐大陸經濟增長開始強勁反彈﹐閑置生產能力也開始被完全利用﹐出現了過多的人民幣追逐過少的產品和服務的現象。

 

還好﹐近來大陸做出的緊縮努力可能已開始初見成效。廣義貨幣供應(M2)從去年10月高達28.5%的增長率已放慢至今年3月的8.4%

大陸似乎有很大的決心﹐一定要贏得抗通脹鬥爭的勝利。

 

二、抗拒人民幣升值火上加油

 

由於大陸長期壓低人民幣匯率以提振出口﹐最終為沖銷大量外匯存底﹐形成人民幣泛濫於國內﹐加劇通貨膨脹。

 

大陸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近期會議上﹐把提高人民幣匯率“靈活性”列為政府為控制物價應當更好利用的多種工具之一。似乎暗示即將啟動人民幣升值來抑制中國不斷加劇的通貨膨脹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加快升值有助於冷卻物價﹐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冷卻。人民幣升值會降低中國大量進口的原油、鐵礦石、大豆和其他大宗商品以本幣計算的價格。進口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已經以食品和交通成本上漲的形式傳導給消費者。

 

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說﹐政府正在著手減少外匯儲備的積累。主要由於大陸的貨幣政策迫使央行從出口企業和外國投資者手中購買美元﹐外匯儲備已經猛增至三萬億美元以上。周小川說﹐這些儲備向經濟體注入了過多現金﹐已經超過了大陸需要的合理水平。

 

過去﹐大陸高層領導人一般都沒有把匯率當作一項貨幣政策工具來看。但現在事情可能正在起變化﹐不再把匯率主要視為一個可以影響出口商競爭力的因素﹐而是把它視為一個宏觀經濟因素﹐是管理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一部分﹐可以幫助大陸減輕輸入型通脹對消費者的影響。

 

但人民幣走強對中國通貨膨脹的一個主要結構性成分──不斷提高的工資影響甚微。經濟學家認為﹐大陸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階段﹐勞動力需求的增速開始超過供應的增速﹐進而推高了工資。

 

另一方面﹐人民幣走強會引發對出口商潛在影響的擔憂。出口商雇佣的工人佔了大陸勞動力總數的一大塊。很多出口商的利潤率非常低。對出口商的擔憂是政府高層一直堅持人民幣升值必須慎重進行的原因之一。溫家寶上個月說﹐將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但同時要堅持漸進升值﹐因為要考慮到企業承受能力和就業問題。

 

穩步漸進升值的一個危險是﹐這會吸引投機者向大陸注入大量資本﹐此熱錢會進一步推高通脹

有鑒於此﹐一些經濟學家說﹐大陸應該選擇一次性大幅升值人民幣。不過﹐即使這在經濟學上是說得通的﹐但政治上無法獲得同意。因為升值過快﹐不利於大陸經濟和社會穩定

 

三、中國開始輸出通膨

 

中國在過去這十年以來,工資是相對低的,中國製造非常廉價的工業產品,輸出到全世界,對於舒緩全球的通脹壓力,有很大的貢獻。

 

不過從去年開始,中國的政策有很大的改變。過去在大陸是不能談工資問題的,現在則是努力把工資拉上去。角色轉變之後,未來中國不再是廉價的生產基地了,並且開始對全世界輸出通膨。

 

同時,中國的通貨膨脹是一個結構性問題,根本不是哪天糧食供需好轉了以後,通膨就會大幅度的回落。一旦工資上漲成為趨勢,通膨將會持續化、滿街化。

 

換句話說,當中國由出口通縮變成出口通膨,當中國出現持續性勞工短缺,不僅僅對於中國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對於全世界的消費者、生產者,勢必帶來深遠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