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小事26:非典型就業時代來了

楊惟婷

 

一、何謂「非典型就業」?

 

「非典型就業」是指企業主為節省人力成本,聘僱非正式的工作人員,包括部分工時臨時工人力派遣等。

例如,補教業、大賣場工讀生、餐飲業臨時工、一年一聘的派遣人力,或以自由兼職為主的「飛特族」(freeter的諧音)。

 

二、企業的用人策略大轉彎

 

美國《商業周刊》深度報導指出,後金融海嘯時代來臨,「以臨時工作人員取代正職」在美國企業界蔚為風尚。受害最深者,莫過於剛從學校畢業、找尋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新鮮人。

 

台灣也難逃此趨勢。主計處報告指出,近三年國內非典型就業人數呈現逐年遞增趨勢,2008年65萬人,2009年68.7萬人,2010年達72.3萬人,來到歷史最高。

 

主計處統計,國內十五至廿四歲勞動人口中,非典型就業者約占廿五%,居各年齡層之冠,有年輕化跡象。大專以上就業者中,每一百人中約六人是非典型工作者,也呈上升態勢,顯見打工仔、飛特族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中高齡、低學歷、二度就業等相對弱勢族群。

 

經建會資料也顯示,在全球化效應下,亞洲國家的「非典型僱用潮」也儼然成形,日本二○○七年占總就業人口已升至34%;韓國二○○九年上揚至50%左右。

 

三、高學歷、高失業的結構性問題

 

時代變了,大學窄門變得寬敞無比,大學文憑不值錢,大學畢業卻有愈來愈多人找不到工作!

青輔會在「青年就業接軌」的報告中指出,到2009年底,十五到二十九歲的青年失業人口,合計有二十七萬一千人,占全體失業者的42%,平均失業率10.78%;範圍縮小到十五到二十四歲的大學剛畢業,失業人口十二萬七千人,平均失業率14.49%,是全體平均失業率5.85%的二點四八倍。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分析,高學歷、高失業率是結構性問題。 大學生的數量暴衝,八十九學年度的應屆畢業生12萬人,九年後到九十七學年度已經加倍到23萬人,人人都是大學生,當勞動市場的供給量太多,大學生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很難找到工作。

青輔會也觀察到,產業結構快速變遷,海嘯之後,企業用人彈性、僱用型態多元化,招募社會新鮮人採保守態度;目前的高等教育偏向商管類的人才發展,理工類的人才則供給減少,造成「企業找不到好人才,青年不到好工作」的結構性失衡。

 

四、新鮮人的心態調整

 

即使景氣回溫,根據104人力銀行2011年的調查,卻發現企業預估今年新鮮人9月的就業率僅 33.1%,只比去年微幅提升2.7%,對此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分析,新鮮人在求職時存在公司類型、薪資期待、價值認知等三個對不上市場現況的「三不對」現象,造成新鮮人就業缺口。

 

公司類型對不上:6成6的新鮮人想進入上市櫃公司工作(66.1%),但調查發現上市櫃公司每個工作機會平均在48位應徵者中錄取1人,等於求職者至少得打敗47位競爭對手才有機會脫穎而出;實際上,目前104人力銀行的資料庫中,有近8成工作機會來自中小企業,建議新鮮人求職時不要只將目標放在上市櫃企業,以縮短求職時程。

 

薪資期待對不上:今年新鮮人認為具吸引力的薪資為33,841元,但根據調查,企業所提供最高薪的職務平均給薪僅有27,706元,期待與現實差距逾6 千!方光瑋表示新鮮人期待的高薪工作不是沒有而是奇貨可居,企業給予新鮮人起薪的前5%的薪資水準為47,050元,最低的5%則大幅滑落至18,146 元,而高薪的工作主要為業務銷售(17%)與工程研發(12.6%)等講求績效或門檻較高的職務,新鮮人若想得到薪資得意的工作,必須秀出與眾不同的價值。

 

價值認知對不上:調查發現,企業與新鮮人對學歷優勢上觀念大不同!企業最看重的學歷在於「科系與職務相關性高(77.8%)」以及「修習過與職務相關性高的課程(63.9%)」,但新鮮人自認為的優勢卻是「較高的學歷(63.5%)」,可見新鮮人停留在文憑主義,企業卻看重「實力」而非「學歷」,建議新鮮人必須慎選與背景相關的職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