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小事8:台灣環境問題

楊惟婷

 

一、台灣環境生態面臨的危機

 

隨著工業化、都市化腳步,台灣環境生態面臨惡化的危機。例如洪水加劇及乾旱惡化、水源及空氣汙染、水資源不足等,都是台灣最急迫與最具嚴重性的問題。

 

一般環境問題,大致可分為兩種:

一方面是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而引起的環境污染,污染物質沿著食物鏈轉移、濃縮而後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

另一方面是由於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而引起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如水土流失、土壤侵蝕和沙漠化、地層下陷等方面,破壞了生態系統的自然平衡,生物生產量急劇下降。

 

台灣目前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同時存在這兩類環境問題,常常是相互影響,形成複合效應,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如何强化台灣環境保護

那麼,我們應如何强化台灣環境保護呢?

可行措施如下:

 

1.防治水土流失

有良好植被的林區和草原,能保持水土,能使自然生態系統保持良好的狀態。

但由於人口激增,加之不合理的開發自然資源,特別是破壞森林植被,易引起土石流,且造成江河、湖泊、水庫的泥沙淤積,河床抬高,且可能形成旱澇災害。

 

解決水土流失必須採取加強國土整治和保護自然環境一起來,採治理和預防相結合為主的方針。最有效的措施是植樹種草,發展植被、改善生態情況。

 

2.預防地層下陷

地層下陷是一種超級嚴重的地質災害,尤其鄰近海濱的地層下陷,容易引起海水入侵和土地鹽鹼化。

在台灣地區的西南海岸由於養殖魚塭的大量抽取地下水,因此在雲林口湖、嘉義東石及屏東茄苳附近造成嚴重地層下陷。

 

3.水資源不足預防

根據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的統計,台灣用水最主要的來源就是雨水,平均每年大約可以獲得二千五百公釐的雨量,換算成水量約為九百億立方公尺;經過蒸發、滲入地下及流到海裡後,實際可供運用的只有一百三十五億立方公尺的水量。可是目前我們每年需要的水量約為一百九十億立方公尺,地表水不夠的部分就藉抽取地下水來補充,由於供需失衡,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乃一年比一年嚴重。

 

台灣水資源的利用一向以農業(含灌溉、養殖、畜牧)所占比例最大,約七成多,民生用水(包括家庭、商業、機關、公共)次之,再其次則為工業用水。由於台灣產業結構已從農業轉型為工商業為主的型態,汪中和建議政府應適度調整農業用水比例,並改善用水效率,將節餘的水量移轉作為保育、民生及工業之用,才能有效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4.水污染及其防治

台灣每年產生的廢水約三十多億立方公尺,除少數部分經過廢水處理或由放流管排入海洋外,其餘都直接排入河川。主要的汙染源來自工業廢水,農業用肥料、農藥及市鎮排放的汙水等。汙染較嚴重的河川又以南部地區最多,該區每年十月到翌年四月屬枯水期,河川流量低,自然稀釋能力弱,汙染情形更形惡化。

 

除了工業區的廢水外,另外使人憂心的是許多地方政府將垃圾掩埋場設置於河川附近,使得毒性強的垃圾滲出水,長年下來汙染了河川水質。據統計,台灣各行水區設立的垃圾處置場少說也有五十五個,分布範圍涵蓋所有的主要河川,當然也成為河川生態惡化的主要汙染源之一。

 

事實上,台灣地區的河川已有半數以上受到程度不等的汙染,特別是中、下游人口和產業密集的地區,已經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品質、環境衛生及水資源利用。

 

(1)河川水質監控

台灣地區大小河川計 129 條,其中主要河川 21 條,次要河川 29 條,普通河川 79條。環保機關在主、次要河川定期進行水質監測,並以溶氧量、生化需氧量、懸浮固體以及氨氮等 4 個水質數評估污染程度。

 

(2)水庫淤積防治

台灣地區目前有水庫 34 座,總蓄水容量約 23.93 億立方公尺,有效蓄水量約 18.27億立方公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公共給水目標,為主要支自來水水源。

但台灣地形陡峭,地質脆弱,加上地震、颱風等是造成台灣水庫之諸多不利因素,至水庫汙染來源有農業開發、家庭污水、畜牧業、觀光遊樂、自然崩塌、土坡地開墾、採礦、採取土石、道路修築等,致台灣地區主要水庫均有泥沙淤積問題,是不容之忽視之課題。

 

在生態環境中,水資源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如今,台灣各地水資源漸受嚴重污染,人們飲用後病情提高,人為的汙染如果不加以節制,我們的健康,將會惡化,所以,我們要極力維護水資源,讓台灣的河川、湖泊全都變成美好的,不再受污染,讓人們有純淨的水可喝。

 

三、結語

 

根據「地球太空船理論:凡是地球所製造排出的,最後都得自我回收,循環始用;換句話說,就是環境也講「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所以說如果我們要改善惡劣的生活環境,首先就要開始善待環境,時時懷著環保之心,儘量減少污染源。

 

總之,解決環境問題絕對要常期抗戰,包括 :
(1)
控制人口。

(2)降低慾望,減少消費。

(3)利用公權力的介入,建立有力法令。

(4)大力推行環保教育,將環保概念深植人心,並觀念化為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宅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